<p class="ql-block">《孽债》26年:一部收视神话,揭开了一代人的情殇,看一次哭一次</p><p class="ql-block">小寂寞侃剧</p><p class="ql-block">原创</p><p class="ql-block">2021-6-22 06:28</p><p class="ql-block">1995年,知青题材剧《孽债》在上海电视台以沪语播映,创下了42.62%的超高收视率,并被多家省级电视台转播。</p><p class="ql-block">这部根据叶辛小说改编的20集同名连续剧《孽债》,1995年在全国播出的时候,说是万人空巷一点也不夸张。</p><p class="ql-block">如此高的收视率,即使放到现在,也没有哪部作品打破这个纪录。</p><p class="ql-block">剧情回顾</p><p class="ql-block">《孽债》讲述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大批热血的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云南边疆。</p><p class="ql-block">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不仅留下了青春的汗水和泪水,还有爱情的结晶。</p><p class="ql-block">十年如一梦过后,返城的大潮将这群已不再年轻的知识青年带回家乡。</p><p class="ql-block">回城后,这些人各自有了稳定的工作,并重新组建了家庭。</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流逝,他们渐渐淡忘了远在云南的记忆和儿女。</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在边疆云南,被知青们遗弃的孩子们获晓了自己的身世,其中的五个便结伴乘火车来到上海,只为找到生养了他们、却又将他们抛弃的父母。</p><p class="ql-block">然而,让他们寒心的是,上海的亲生父母都有了新的家庭,新的儿女。</p><p class="ql-block">他们的到来不仅没有得到亲情的慰藉,反而遭受了各种的白眼和歧视。</p><p class="ql-block">如此冷漠的现实,严重地伤害了孩子们的感情。</p><p class="ql-block">身心俱伤的五个孩子最后的结局让人无限感慨:四个返回了西双版纳,一个误入歧途,受到了法律的制裁。</p><p class="ql-block">“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p><p class="ql-block">《孽债》的主题歌,现在听起来,仍然让人心酸楚而发感慨,再联想到令人唏嘘的剧情,泪腺忍不住的一次次地触动。</p><p class="ql-block">很多网友表示:这部电视剧简直是催泪重弹,看一次哭一次。</p><p class="ql-block">叶辛:《孽债》是时代的烙印</p><p class="ql-block">电视剧《孽债》根据叶辛同名小说改编。</p><p class="ql-block">叶辛1949年出生于上海,1969年3月31日插队落户,1979年10月31日调到贵州省作家协会。</p><p class="ql-block">在“知青”的十年间,叶辛经历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因此,他的作品深深地印着时代的烙印。</p><p class="ql-block">对于《孽债》,叶辛曾解读说:</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个故事的壳子,写出的是整整一代知识青年的命运,回归当中的命运,当年上山下乡的命运,而这个命运又和情感问题、子女问题纠合在一起。孽债这两个字太刺眼,太触目惊心,是整整一代知青难以还清的感情债。”</p><p class="ql-block">《孽债》触及了知青这一代人的情感秘密和他们与子女两代人的命运,因此,该剧的播出之后,轰动了全国。</p><p class="ql-block">被遗弃的孩子是谁的错?</p><p class="ql-block">叶辛曾说过《孽债》名字的含义:“孽,古称妾所生之子。我借用此字不是指现在这对夫妻所生的孩子。孽还含有‘罪过’之意,上海人叫作孽。”</p><p class="ql-block">知青返乡,孩子遭遗弃,不能简单地说是谁的错,这毕竟是一笔难以说清楚的“历史情债”。</p><p class="ql-block">该剧的值得称赞之处,就在于没有去追究造成这笔“孽债”的原因。</p><p class="ql-block">而是借助剧中几个孩童寻亲的经历,呼唤爱心,呼唤真情,引发思考,这也是此剧为何能打动观众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