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人山东理工大学的母校缘

王兴南

以上这张照片拍摄于2011年,是一家三代人的全家福照。<br> 奶奶抱着活泼可爱的孙子显得那么慈祥,孙女在中间感到了一家人的温暖,儿子、儿媳在后面微笑,只有爷爷庄重地显示出他是一家之主的尊严。多么温馨,多么幸福!<br> 这幸福的一家祖孙三代人中,有三人就读于同一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br> 爷爷庞玉殿(前右)是原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1976级农机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儿子庞金钊(后右)是原山东工程学院2000级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孙女庞克静(中)是山东理工大学2019级环境工程专业在校学生。<br>  在一家三代人身上流淌着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山东工程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的学校发展历程,也留了三代人在母校的足迹。<br>  下面是他们的回忆:<br>  <b>爷爷庞玉殿</b><br> 1957年3月,我出生在老家无棣县庞家村,1964年9月进入了本村小学读书,1970年入公社中学读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167efb">1973年11月庞玉殿(后排右2)初中毕业全班合影</font></i></h3> <p class="ql-block">  1973年升高中实行推荐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我以全县第五名的成绩考入无棣县第一高级中学。上了不到一年,由于张铁生白卷事件,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了,一周上不了几节课,因此我就退学了,回村担任团支部书记。1975年11月父亲退休,我接班被安排到无棣县农机局拖修厂任修理工,并担任厂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p><p class="ql-block">  1976年6月上级分配我厂一个大学两个中专名额。实行全体职工推荐的方式,我被全厂职工全票通过,推荐到山东农机化学院机制系农机设计制造专业2班。</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167efb">刚入山东农机学院时的庞玉殿</font></i></h3> <p class="ql-block">  学校由于刚从兖州搬迁回淄博,当时条件比较差,我们班比较幸运,住在办公楼四楼,冬天有暖气。我们的教室临时安排在学校实习工厂的一个车间里,大二期间搬进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条件虽然差,但是老师们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同学们积极的学习热情,以及亲如父子的师生关系是前所未有的。我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因此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特别关照和呵护。</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167efb">学校运动会班级获奖照,后排右5是庞玉殿</font></i></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i>1979年7月庞玉殿(后排右5)大学毕业全班合影</i></font></h3> <p class="ql-block">  1979年7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无棣县农机局农机科研所工作,到1984年先后承担了省,地下达的科研推广课题5項。其中我承担的钢带组合油环节油试验推广項目1984年3月获山东省节油推广领导小组科技进步奖。为此我的妻子,儿子被特批转为非农业户口。我妻子被安排到农机公司工作。我于1984年4月被提拔为无棣县农机局副局长,是全县是最年轻的局级干部。</p><p class="ql-block">  走上领导岗位后我并没有放弃业务工作,至2002年先后主持完成了,《无棣县10万亩棉花增产综合机械化技术应用推广》项目,1993年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一等奖。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无棣县五万亩开荒植棉基地建设》項目,1992年被惠民地区行暑表彰为全方位目标管理先进工作者。受原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之约参与了《农机化工作务实大全》的编写工作。1986年所写《滨海盐碱地改良方法研究》一文,被中国农机工程协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参加研究设计《棉花播种,施肥,覆膜复式作业机》获惠民地区科技进步3等奖。1987年我被惠民地区工程职称评委会破格晋升为工程师。成为当时惠民地区最年轻的工程师。</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167efb">荣获滨州市三等功奖状</font></i></h3> 2004年7月我调到环保局任副局长兼无棣县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办公室主任。由原来的业务干部变成了公务员,2017年退休。<br>  <b>儿子庞金钊</b><br> 我是1980年12月出生,我在家乡的生活条件要比父亲那一代好的多。由于父母亲都忙于工作,我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167efb">庞金钊与爷爷奶奶合影</font></i></h3> <p class="ql-block">  我2000年高中毕业,考入山东工程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那时母校的环境和生活要比父亲上学时强了很多,教我们的老师都很敬业,同学们也很团结,回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还是很愉快的。</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我到了无棣县审计局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审计工作不适合自己,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又低,于是辞职到东营科英激光电子有限公司,任储运部记账员,2006年被滨州亚光集团聘为储运部会计。2008年被山东德克曼复合地板有限责任公司聘为储运部主任。2010年被聘为滨州鹏飞塑料母粒有限责任公司任财务主管。现在,公司年产值两亿多元,利税1400余万元,有员工120多人。</p><p class="ql-block"> 孙女庞克静</p><p class="ql-block"> 我是2000年出生,其实我不是庞玉殿爷爷的亲孙女,我的亲爷爷是庞玉殿爷爷的二哥,我亲爷爷1998年因意外事故造成高位截瘫,我奶奶也得了癌症,那时我父亲既要照顾我爷爷,又要为我奶奶治病,而他工作的单位无棣县农机公司,又因公司解散而下岗,生活相当困难。因此,2000年我出生不久,奶奶去世后,庞玉殿爷爷就把我接到他家,和庞玉殿爷爷奶奶、庞金钊叔叔婶婶一家生活在一起。在我的心里,庞玉殿爷爷奶奶就是我的亲爷爷、亲奶奶。</p><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庞玉殿爷爷带我参加山东理工大学成立60年校庆,我看到学校那美丽的校园和那令人羡慕的大学生们,使我激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  我回家后对奶奶说,奶奶,我长大了也要去爷爷和叔叔的大学上学。</p><p class="ql-block">  转眼到了2019年,我高中毕业了,高考成绩511分。第一志愿就报了山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并被顺利录取,实现了我的愿望,怀揣着好奇步入了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i>庞克静在校园</i></font></h3> 大一刚入学,由于没有了高中升学的压力,就像没有了目标,无所事事。就这么浑浑噩噩过了大半个学期。这时我想起革命老人吴玉章说过:青年人要树雄心,立大志,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这让我重新考虑自己应该怎样度过这四年的大学时光。我就在这精神的鼓舞下,考试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成绩。<br>  大一下学期,新冠疫情突然爆发,改成了线上教学,学习方式的突然变化,打得我措手不及,没有了学校的学习氛围,没有了集体生活,这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有了第一个学期的基础,我大概摸清了老师授课的方式,找到了学习的目标,前进的方向,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学期我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其中高等数学、有机化学、C语言、线性代数、大学物理还取得了班级排名第一。<br>  到了大二,我的目标不局限于取得好成绩了。我想增加自己对专业的了解,想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好学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br>  在这个学期的认识实习里,对污水处理厂、湿地、垃圾处理厂的参观,让我更加了解到了环境工程这个专业的重要性,让我认识到我们这个专业以后可能从事的方向。在大二暑假里,我们实践团利用各种水质指标,对孝妇河的水质开展了检测。从写策划书,到实地调查,取水样,进行监测,再到数据分析,付出了许多时间与精力。最后也顺利完成了社会实践。大二整个学年,在自己学习的同时,我也给其他同学解答问题,一起复习。这让我体会到一个人努力可以取得暂时的成绩,但一群人可以更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走得更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167efb">庞克静在实验室</font></i></h3> 同样,在大二学年里,我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其中共有11门课程班级排名第一。<br>  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探寻学校的角角落落,走出教室,寻找室外的美好,为我规律单调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一抹明亮的色彩。<br>  大学前两年从迷茫,到觉悟,再到自律,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了连续两年智育第一的成绩,平均学期成绩为90.6,共修47门课程,其中有24门课程达到了90分以上的成绩,也获得了优秀学生称号,学校奖学金、学习单项奖及四海水奖学金,收获了很多。但这些已经成为了过去,现在我要做的就是把握当下,继续努力。<div>  现正我紧张地准备考研,以实现我进一步的梦想。</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167efb">一家三代校友在无棣家中近照</font></i></h3> 一家三代就读于同一所大学,这是命中注定的美丽巧合,还是难得的缘分?是家风的烙印,还是跨越近半个多世纪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