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到北京,我比较喜欢逛胡同,因为代表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这天我特意去了位于东城区的史家胡同,是慕名而来。</p><p class="ql-block"> 坐地铁5号线灯市口出站往北走就是史家胡同。在京城保留的胡同中,史家胡同很有名望。该胡同始建于元代,自明代起一直叫史家胡同,胡同内有史可法祠堂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长700米 ,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这里曾有80多个四合院,云集了很多高官和名流 ,号称“一条胡同,半个中国”。延着幽静的胡同漫步而行,每个门牌号后面都是一段精彩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走进史家胡同,平时这里很清静,有原汁原味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胡同南端59号院,现在是史家小学,原是史可法祠堂旧址。该小学创办于1939年,经70的发展,现已是北京市乃至全国中小学名校之一。想进这个学校是挺难的。</p><p class="ql-block"> 史家小学前身还曾是大清选录赴美留学生的考场。竺可桢、胡适等都是从这中榜才有机会出国留学。</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的宅院建筑整齐,多为四合院,世俗又典雅。路北55、51、53号院都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3号院最早住过抗清名将史可法 ,后曾为大太监李连英的外宅,民国以后住过张治中、范汉杰等高官。解放后被全国妇联接收。邓颖超、康克清都曾在此办公。197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住在后院。1984年改为好园宾馆。</p> <h3>这院现在是全国妇联老年活动中心</h3> <p class="ql-block">51号院解放前原为香港大公报的北京办事处,还曾是抗日名将李树春的私邸。解放后外交部接管,曾为章士釗先生的故居。章士釗的养女章含之女士在其著作《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书中记录了她在史家胡同51号院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章含之的女儿洪晃(著名文化人、出版商)在51号院度过快乐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24号院现在是史家胡同博物馆,原主人是民国时期才女凌叔华。凌树华和谢冰心、林徽因齐名,民国文坛“三才女”之一。1947年凌树华到欧洲定居,后来这个院子建成史家胡同博物馆。</p> <h3>史家胡同博物馆不仅是凌叔华的纪念馆,也记载了胡同的前世今生</h3>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32号院曾住过傅作义将军,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一任水利部长</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0号是北京人艺的摇篮。52年北京人艺在这里成立。人艺许多早期作品都曾在这里拍练。</p> <h3>《龙须沟》就曾在20号院拍片</h3> <h3>这是四合院内场景,现在是史家胡同社区居委会。</h3>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5号院,曾是中共元老李维汉的故居;47号院是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故居;8号院是黄敬的故居,曾任天津市长。</p> <h3>史家胡同新旧门牌号对比。</h3> <h3>沿着幽静的胡同漫步而行 ,每一个门牌号后面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h3>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的沧桑岁月中 ,有无数青史留名的人在此居住。还有徐向前、李天祐、于光远、臧克家以及黄宗江、英若诚等艺术家也曾住在这里。正是这些人让史家胡同成为北京最有名的胡同……</p> <h3>文/摄影 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