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踏上朝圣之路让灵魂得以安放。 </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Jokhang Temple),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释迦牟尼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广场</p> <p class="ql-block">俯览大召寺广场。</p> <p class="ql-block">八廓街</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 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p><p class="ql-block">“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吐蕃时期的建筑,经历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大昭寺内供奉的主要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原供奉在小召寺,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对换。)</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p> <p class="ql-block">主要有:</p><p class="ql-block">弥勒佛殿</p><p class="ql-block"> 佛殿的主尊是一尊小而精致的弥勒佛像,过去每年传召大法会期间都要抬着这尊佛像沿八廓街转经游行。文殊菩萨像和观音菩萨像分立于这尊佛像的左右两侧,而这两尊菩萨像旁又分别是一尊跏趺的度母像。此外,墙边的四尊愤怒相的护法神是守护这座佛殿的。门的右边是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之一),左边是财神詹巴拉。祭坛上是一尊跏趺的杰瓦布姆喇嘛像,他曾在拉萨修建了堰坝,从而使拉萨免遭洪灾的侵袭。进门时如果仔细看佛堂的左下角落,就会看到一只小的石山羊。这就是传说中的背土填卧塘湖的圣羊。</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殿</p><p class="ql-block"> 佛殿主尊是骑在一头狮子上的小的观音菩萨像(左边第一尊)而非那尊大的无量光佛,其余五尊菩萨像均为观音菩萨的不同化身,在这座佛堂与通往楼上的楼梯之间的墙上是一截顶上有个洞的柱子。许多朝圣者把耳朵紧凑在这个嗣边期望能听到鸭子拍打翅膀的声音。相传,这只鸭子存括在大昭寺的卧塘湖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祖孙三法王殿</p><p class="ql-block"> 佛殿主尊是藏王松赞干布,左边是藏王赤松德赞,右边是藏王赤祖德赞。这三位藏王执政时期是吐蕃的鼎盛时期,在他们的大力扶持下,佛教才得以传人吐蕃,并在此发展繁荣。他们是西藏历史上的三位法王,传统上将他们称为“祖孙三法王”。</p><p class="ql-block">度母殿</p><p class="ql-block"> 度母殿,佛堂供奉的是度母。殿正中的大佛像即是度母像,在她身后的玻璃柜中是她的主要化身“二十一度母”像。佛龛的右侧有六尊佛像,前三尊是被称为“师君三尊”的一组佛像,即寂护堪布,莲花生轨范师以及法王赤松德赞。另外三尊是“师徒三尊”,即宗喀巴大师及其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p><p class="ql-block">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殿</p><p class="ql-block"> 这间佛殿是为了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佛殿中央的主尊是宗喀巴,其余八尊是他的八大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分别位于宗喀巴像的左右两侧。宗喀巴年事渐高到偏远的山洞隐修时,这八大弟子曾陪伴在左右服侍他。宗喀巴在世时,曾由他的弟子出资制作了几尊他的塑像。据说,宗喀巴见到这尊像时,评价这尊像特别像自己。另一种说法是,这尊佛像是由护法神阎罗神奇地制成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尊佛像是由后来的一位蒙占皇帝出资制作的。宗喀巴像后边左侧供奉着一排他的萨迦派老师的塑像。这座佛殿的楼梯下是通向下面的湖的一扇活板门。北京雍和宫法轮殿也供养着此大师.。</p><p class="ql-block">八药师佛殿</p><p class="ql-block">主座小殿中供奉的是被尊为药神的八药师。生病时或为了祈求身体安康时,信徒们认为朝拜这间佛殿能够使他们祛病强身。</p><p class="ql-block">无量光佛殿</p><p class="ql-block"> 这座佛殿的入口处由两尊愤怒相的护法神镇守。左边是蓝色的金刚手菩萨,右边是红色的马头明王身相之一的措利麦瓦次嘎巴。在佛殿里,主尊无量光佛两侧是两尊小的愤怒相护法神,两侧的墙边分别供有四尊跏趺的佛像。这座佛殿有时又被叫做“业障之殿”。由于这座佛殿紧挨着释尊殿前,信徒们在这里祈祷能够排除他们朝拜释迦牟尼的障碍。</p> <p class="ql-block">莲花生佛堂</p><p class="ql-block"> 楼梯下的一个角落里供奉的是两尊莲花生塑像,右边是一尊藏王赤襁德赞像。在离开这间佛堂时,会见到左边墙上有一幅用铁栅栏围着的释迦牟尼像。据说,这里是九太菩萨以明相显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班丹拉姆护法神殿</p><p class="ql-block"> 班丹拉姆护法神殿,位于二三楼之间,神座上的班丹拉姆神像,是一尊蓝黑色的威猛女神,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p> <p class="ql-block">神变塔</p><p class="ql-block"> 7世纪时,松赞干布将戒指抛向空中,以戒指落下的地方来确定大昭寺的寺址。这枚戒指落到卧塘湖里,于是从湖里升起了一座幻化的白塔,表明已找到了合适的寺址。在13世纪,萨迦班智达按照幻化的白塔的样子建了一座白塔。</p> <p class="ql-block">唐蕃会盟碑</p><p class="ql-block"> 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围墙围起的两块石碑。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高3.42米,宽0.82米,厚0.35米,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公元九世纪,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至今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当地人称为公主柳。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p> <p class="ql-block">瑞兽</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广场前虔诚的信徒在做长叩礼。据说藏民信徒一生要行两次长叩礼,方式各异,做好相应准备后。历时三、四个月,甚至半年来完成10万次以上的大礼。</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外朝拜的信徒</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祈祷</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信徒们</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外朝拜的人们,一天要磕头2000个</p> <p class="ql-block">我也拜拜</p> <p class="ql-block">跟着人流转经</p> <p class="ql-block">排队等候进入大召寺。</p><p class="ql-block"> 清早☀来到大召寺门前,排了近两个小时的队,才随着人流进入了大召寺,进入寺庙里只能随着人流相互促拥着一个一个殿的走马观花的看一下,主殿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殿前人山人海难以靠近 ,只能远远的看上一眼便匆匆过去。</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12岁等身纯金佛像。(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纯粹的信仰,在排队过程中不时有人向排队中的人们做两件事,一是兜售一小桶一小桶的酥油,供朝圣者进殿后给酥油灯添油之用,酥油也不贵40块钱一桶。二是为朝圣者破小钱💰一百元兑换八、九十元一元的小票,进入殿内方看到多有给酥油灯添油的信众,或向各殿供台上敬献一些小票,鲜见敬献大票的,也没有见到功德箱之类的,更没有持重资(烧高香拜佛)的。如果你事先没有准备好小票,你可以自行在供台上拿大票换取小票,拿取多少全凭你自己的愿望,寺院管理的僧人只是善意的看着你微笑,也不言语。</p> <p class="ql-block">信徒敬奉的酥油灯。</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金顶</p><p class="ql-block"> 走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在平台上远眺:大召寺的建筑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芒四射。俯视可以看到大昭寺广场人流潺动,可尽览充满藏族生活气息的八廓街。夏天这里还有茶座,在此可以休息。</p> <p class="ql-block">羊神。</p> <p class="ql-block">法钟。</p> <p class="ql-block">瑞兽</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叩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p><p class="ql-block">转经的藏民。</p><p class="ql-block"> 转经主要是绕着大召寺顺着八郭街手持经轮一圈一圈的转 ,有点类似锻炼身体的“转圈”。只不过藏民信徒这种“转圈”更有“伟大”而“崇高”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八郭街上转经的僧人和信徒。</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藏族美女</p> <p class="ql-block">准备磕长礼的信徒。</p> <p class="ql-block">转经的僧人。</p> <p class="ql-block">藏民。</p> <p class="ql-block">中外游客随着转经的藏民在八郭街上。</p> <p class="ql-block">老外也参与在走圈转经的人流中</p> <p class="ql-block">磕长礼的信徒。</p><p class="ql-block"> 见到手拿小票人民币的信徒,请你不要简单理解为在乞讨,他只是在寻求路人的帮助来完成他伟大而艰辛的磕长礼的目标,所得散碎银两除了用于自己简单的生存所需,如有剩余都会敬奉给佛祖为自己和帮助过他的人祈福。所以路人见到多会给他一些帮助,助他实现目标,也为他和自己祈福,此乃善举。</p> <p class="ql-block">磕长头的小孩</p> <p class="ql-block">八郭街的商家。</p> <p class="ql-block">和藏族妇女在一起休息。</p> <p class="ql-block">藏族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小昭寺(Ramoqê Gönba),藏语称为“甲达绕木切”,位于西藏拉萨八廓街以北约500米处,始建于7世纪中叶641年(藏历铁牛年吐蕃松赞干布时期),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小昭寺现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小昭寺文物众多,寺内主要供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及众多的佛像和唐卡等。其他珍贵的有:铜菩萨:通高2米,菩萨身高1.32米,戴宝冠,饰璎珞,斜披帛,结跏趺坐于方台上。座高0.68米,座下方刻有“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字样;莲花生铜像:通高1.55米,座高0.03米、宽0.14米,披袈裟,双手持法器,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仕女铜像:通高1.33米。座为半圆形,座高0.17米。双手捧堆花瓷瓶,披帛至脚,上着短衣,下着长裙。</p> <p class="ql-block">小召寺转经。</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八廓街。</p> <p class="ql-block">没有了喧嚣,恢复了沉静。叩长礼的信徒还在继续。让我由衷的敬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