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摄制组日志(20220826)

新时空纪实

<p class="ql-block">2022年的8月26日上午九点半,齐长城摄制组一行八人按既定计划,来到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进行调查采访。</p> <p class="ql-block">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位于淄河东岸的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村北。1990年,为配合济青高速公路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部门在后李文化遗址发掘了一处春秋时代的大型殉车马坑,其规模之大、配套之齐全、马饰之精美、保存之完好,为当代之冠,被列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4年9月9日,辟建为古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包括古车陈列馆、春秋殉车马展厅两部分,中间有过廊连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古车陈列以时代为序,陈列着自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车复原模型和出土的铜、陶车马以及铜、贝车马饰件,同时还展出了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宫廷车马图、拓片,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古车的产生、发展、变化、技术改进及车马在生活、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p> <p class="ql-block">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讲解员王立朋女士在接受摄制组的采访时表示,位于地下的殉车马展厅,也许是历史沧桑的巧合,地上,济青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现代化的汽车风驰电掣;地下,2600年前的古车马静静躺卧。上下几千年,二者合为一体,动静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感悟到历史车轮疾驶的独特意境。</p> <p class="ql-block">摄制组在陈列馆看到,最早的车是商代的车。商代的车有两种,一种是两匹马驾的小车,一种是四匹马驾的大车。展出的这辆商代车,是以1987年安阳郭家庄第52号墓发掘出土的车为依据,并综合其他商车的资料而复原的。商代的车除了用于运输,乘坐之外更多的则用于战争。</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代的车其基本结构与商车相同,但盛行的是曲衡车。西周时代,驾四匹马的大型车,数量逐渐增多,构造更加华丽。《诗经大雅》说:“四牡睽睽,八銮喈喈”,可以想象当时贵族们的马车是何等的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这辆车是根据陕西长安张家坡村西周井叔家族墓地出土的车资料而复原的。西周车在轴与厢之间增加了一块垫板叫伏兔(相当于今天汽车上的减振器),更提高辕和轴的抗折强度,是西周制车技术的又一项重大的改革。</p> <p class="ql-block">随著列国间争霸战争的加剧,春秋时战车的数量明显增加。商末,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仅动用战车300乘,而这时已出现“千乘之国”的称号,有些大国的战车达4000乘以上。</p> <p class="ql-block">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讲解员王立朋女士向摄制组介绍了春秋时期战车成员的组成情况。每辆战车上载甲士3名: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叫“甲首”;右方战士执戈或矛,主击刺,称“车右”,居中是驾车的御者,只佩带卫体的剑。除车上的甲士外,还有随车的步卒和徒役,他们编在一起构成车战中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代,战车的制造更加精工,且将轨距减小,车辕缩短,以增强其灵活性。有的战车在车与四周装大型铜甲片,驾车之马也披有马甲,防护更为严密。战车上配备的武器更加多样化,车上的尖刺也改成刀矛状,以杀伤接近战车的敌方徒兵。</p> <p class="ql-block">中午11点半,齐长城摄制组完成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的采访,返回驻地。</p> <p class="ql-block">下午15点,齐长城摄制组来到了临淄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大城西墙排水道口进行调查采访。</p> <p class="ql-block">临淄大城西墙排水道口,为齐故城排水道口之一,其规模长43米,宽7米,高2米,分三层,每层五孔,以天然巨石构筑而成,是沟通内外水系的重要设施。它显示临淄古城内具有完整的排水系统。</p> <p class="ql-block">进水道则呈现出西窄东宽的喇叭口形,长17.3米,宽7-10.5米,南北两壁用石块垒砌。底部铺有石块,分为上下两层,形成五条小的渠道,并与过水道上进水口五个进水孔相对应,可发挥阻滞杂物、防止淤堵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排水道口与城墙有机结合,城内的积水自东南而来,经3号排水道口,向西北排出城外,注入城外的系水。该排水道口不设水门即可排水,其既能排水又能御敌的巧妙设计,被誉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特别是城市排水系统的杰作,在同时期世界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p> <p class="ql-block">临淄古城墙残存遗址原高14米左右,东宽三四十米左右。从城墙的遗址剖面来看,能看到春秋中晚期的城墙夯土剖面,战国初期城墙夯土剖面,战国中晚期城墙夯土剖面,西汉前期城墙夯土剖面,外面还有城墙护坡和扰土层,再外面是壕沟。</p> <p class="ql-block">临淄古城大城西墙南起与小城北墙相交处,向北延伸,全长2812米,目前只发现1座城门和排水道口。最南端保存较好的这段残墙长约750米,最高处约6米,一般宽度37-40米。</p><p class="ql-block">城墙北段剖面位于排水道口北侧约90米,该段城墙总体结构由主体、护坡组成,护坡西侧测为城壕。</p> <p class="ql-block">临淄齐国故城城墙全部用土夯筑而成,其中大城周长14158米,墙基宽多在20米以上,最宽处达43米。这处城墙遗存剖面为大城西墙北段的一部分,由主体、护坡组成,护坡西侧为城壕。</p><p class="ql-block">城墙主体夯筑于生土层之上,残存宽度约21.6米、高约2.5米,自东向西由5处夯土板块组成,护坡紧临夯土西侧,呈斜坡状,残存宽度2.4米高0.54米,城壕位于城墙西侧,距护坡外侧约0.8米。</p> <p class="ql-block">16点30分,齐长城摄制组来到了齐国故城小城西门西侧夯土基地发掘现场。省考古研究院正在现场进行考古发掘,由于发掘工作还处于对外保密阶段,经联系,才允许摄制组进入现场拍摄。</p> <p class="ql-block">临淄齐国故城小城西门西侧夯土基址主体位于山东临淄齐都镇小徐村西的黉大道两侧,东部紧依小城西墙,西部至遄台路。北距齐国故城小城西门约200米,距齐国宫室建筑恒公台约800米。</p><p class="ql-block">遗址整体略呈长方形,东西约210,南北约190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25日,众多专家汇聚在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正式确认这里为稷下学宫遗址。</p><p class="ql-block">201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了一支临淄齐国故城考古队,开始寻找“稷下学宫”。经过近五年考古挖掘,专家解决了一系列疑问,确定了遗址所在。</p> <p class="ql-block">17点10分,齐长城摄制组又来到了孔子闻韶处碑进行调查采访。孔子闻韶处碑,在齐故城大城东南部的韶院村,相传这里是孔子在齐国闻韶乐的地方。据临淄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年间,在城东枣园村掘地得一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与地中得石磬数枚,遂易村名为韶院。宣统年间,古碑已无下落。韶院村父老恐古迹隐没无传,故另立石碑,仍刻“孔子闻韶处”,于1911年再立。现该碑嵌于韶院村学校内墙壁上,并加刻韶乐简介与古代舞图。</p> <p class="ql-block">17点30分,齐长城摄制组来到了临淄古城晏婴冢进行调查拍摄。</p> <p class="ql-block">晏婴冢位于临淄齐国故城小城北墙外260米处的大城西南部。现有封土高11米,南北长50米,东西43米,四周已建起围墙,上植树木,正面有汉代阙式门口,立有保护碑志。封土由土堆积而成,土质杂乱封土中含有大量的汉代瓦片,应是汉代人为纪念晏婴堆积起来的标志物。</p><p class="ql-block">墓前还立有古碑三方;一方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山东巡抚尹应元题“齐相晏平仲之墓”;另方为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十三年(1714)重修晏婴冢庙碑。</p> <p class="ql-block">17点50分,齐长城摄制组又来到了临淄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城垣遗址进行拍摄。</p> <p class="ql-block">临淄齐国故城城墙用泥土分层夯筑而成。在城垣遗迹中,保存较好的是大城西墙南端与小城北墙交接处。城墙残高约5米,小城墙基宽20~30米,最宽处达55~67米,大城墙基宽约30米。198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此处进行了发掘,清理出了3条探沟及城墙剖面,其夯层清晰规整,夯筑痕迹明显可辨。大城西墙被夹在小城北墙之中,表明大城西墙原是继续向南延伸的。考古证明,大城的年代应早于小城,大城城墙建于春秋时期,小城城墙建于战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该处遗存直接地反映了大、小城营建的时序和筑城史。各期城墙层位关系清晰,见证了齐国都城营建和使用的过程。其建造使用的穿杠木骨结构分段版筑技术和金属平底夯具,反映了齐国都城筑城技术的发展进步。</p> <p class="ql-block">下午18点整,齐长城摄制组结束了一天的拍摄采访,愉快地合影以示留念。</p> <p class="ql-block">(图片:@孝林广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