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8月26日,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我们明德小学全体老师参加了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淮(2022年版)线上培训会。</p> <p class="ql-block"> 上午场的课标整体解读,崔允漷博士和石芳老师分别给我们带来了《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两场精彩专题讲座。</p> <p class="ql-block"> 崔允漷教授首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了教育目的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的关系。他说:“如果说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想得到的美丽’,那么课程标准就是‘看得见的风景’,而教学目标是就是‘走得到的景点’”。接着他从“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五个方面一一展开,为我们作了详细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 石芳老师从“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核心素养导向”“课程内容结构化”“跨学科主题活动”“学业质量标准”“教学与考试评价”六个方面为我们作了讲解。石老师说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需求的综合体;它是本质的、可迁移的、终身的、全面的。接着石老师结合化学、物理、科学等学科告诉我们,学科实践是指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运用某学科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一套典型做法。学科的知识需要用学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发现学科的观念、思维与价值。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由“做题到做人、做事”。素养导向的评价原则是由过去的甄别选拔到促进学生发展,学业评价要达到依评促教、依评促学、依评促建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下午场首都师范大学蔡可教授的《课程标准修订与素养导向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专题讲座。</p><p class="ql-block"> 蔡教授首先指出了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阅读一篇文章要逐字逐句细读一过于强调精讲精练;阅读一篇文章不能留死角,所有的疑问都解决才算读完;阅读教学面面俱到;学生把教材上的文章全搞懂,语文能力一定强,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定强;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将知识教学当成语文教学的全部,教师把文本讲清楚,比学生自己去读效率更高;强调教师主导、接受学习。</p><p class="ql-block"> 接着蔡教授告诉我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 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 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一、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三、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语文学业质量标准是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划分,按照日常生活、文学文化、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运用情境,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生在每个学段结束时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四个学段的语文学业质量之间相互衔接,体现了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教科书中的单元,警如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通常是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如果这几篇课文没有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那它就不是我们所讲的单元概念。确切地说,那只是内容单位,而不是学习单位。一个学习单元由素养目标、课时、情境、任务、知识点等组成,单元就是将这些要素按某种需求和规范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大”单元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的设计,其出发点不是一个知识点、技能点或一篇课文,而是起统率作用的“大”的观念、项目、任务、问题。</p><p class="ql-block"> 最后蔡教授又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教什么: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怎样教:“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教学模式”。教得怎么样:学业成就表现。</p> <p class="ql-block"> 一天的学习既是结束又是开始,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运用并落实好“新课标”,我们还要不断摸索、探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