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挑着水桶去上学</p><p class="ql-block"> 出了食品站院再往西南走是全双池唯一的饮用水取水地一一水池子,水是从西庄、寺底用瓷管引过来的,水池边上建有简易碑亭,上面刻着引水有功人员和捐款人员的名字。水池面积有20~30㎡大小,深有1米多,水池露天,门朝东,周周围有一圈一米来高的墙,西北角一个碗口粗的瓷管不紧不慢地流淌着清水。全双池人的生活用水都来源于此,镇上除了单位顾专人拉水,大部分人家都是人工挑水。打水时人站在水池边上,用扁担挂一只水桶探到水池,抖一下用水桶惯性舀满水,提起来再换一另只桶。大人们每次打水都很小心谨慎,有人曾不小心掉下去过。一到冬天滴水成冰,脚下溜滑,是多么危险!</p><p class="ql-block"> 用水最困难的当数梁家崖上。路途远不说挑着水一直上坡。我同学每家都有一口大水缸,做饭、洗涮、养鸡喂猪都离不开水。家里有劳力的还好些,老弱病残家庭甚至要花钱买水吃,尽管一担水仅毛儿八分钱,但是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挣点钱是很难的。</p><p class="ql-block"> 我的好朋友郭毅、郭双成、华二谋、李俊堂等从小就非常懂事,他们主动分担大人的困难,小学三年级十来岁的孩子,体重还没有一担水沉,就勇敢地挑起了担水的任务,他们来校挑着空桶,放学回家挑一担水,一天两担,基本上满足了全家用水需求。我从来没有听他们抱怨过,他们总是乐呵呵地挑着水桶来上学,水桶整齐地摆放在教室外窗台下,放学回家时挑一担水,长年累月,习以为常。说实话,也许他们也记不得挑了多少担水,挑了多少年水,但这群挑着水桶上学的孩子以及他们那种勤劳朴实、吃苦担当的精神,让我终生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