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读书笔记

这只颖

<p class="ql-block">有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五年级中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今年,我认真地读了《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这本书,详细地了解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他因倾慕自己创作的美女雕像,感动了爱神,结果美女复活,二人结为夫妻。这段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许多艺术家创作的主题。皮格马利翁效应则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等领域的科学术语。本书作者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在这本书,作者通过各种具体事例,着重阐述了教师的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作者将这一原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将教师比喻为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形象地说明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就是说,如果教师相信他们的小学生是聪明的,那么,这些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因为其教师的信念,而真的变得聪明或更聪明。如果教师随意地、不负责任地认为某小学生不聪明、无可救药,那么,这个学生真的有可能“破罐子破摔”,后果令人心痛。于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nbsp;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去上了。&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醒了我: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切记:不要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儿戏,因为要想让一个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要难上多少倍。</p>

马利翁

皮格

教师

学生

效应

他们

自信心

聪明

名单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