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我就是数学》

吸水泡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内容简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集,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包括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以及生活感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华应龙,中国南通海安人,1984年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主编、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先后参加了“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阅读感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有一个梦:‘我就是数学!’——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华老师在自序里写的最后一句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本随手笔录,不拘一格,读来真实、亲切且富有美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华老师丰厚的文学素养,他在每篇随笔中总能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教育故事,是那样的巧妙,那样的广泛。一个个教学故事的背后折射的是华老师教书的这份深情、这份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文中,华老师将磕破的脑袋与一顶帽子合成一件难得的“教具”,与所教内容《中括号》结合得天衣无缝,借此让学生体会脑袋上加帽子和算式中加中括号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有着某种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华老师在阐述如何去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着微妙联系的时候,引用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的一句话“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他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如果不是“千百度”地有意识地寻,就不会有那份“蓦然回首”的惊喜与回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课堂因差错而精彩”,在华老师的课堂上被诠释的淋漓尽致,而且华老师还有更深刻的理解,提倡“融错教学”。华老师告诉我们处理差错要冷静地分析,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完全的错误是不存在的,只是错误的成分有多少,正确的成分又是多少。差错可能成为正确的先导,它往往隐藏着正确的结论,学生差错大多是“差那么一点”、“拐个弯就对了”,就看我们老师是否愿意去开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华老师说:“教师的智慧就是要善于从学生95%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仅有的5%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能力纠正自己的“偏差”,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自由呼吸的空间,以理解的心去接近他们,以背后的手去帮助他们,以期待的目光去鼓励他们。</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不能向“芒芒然”的宋人一样做出揠苗助长的傻事,而应像郭橐驼种树那样“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害其长”,“不拟耗其实”,使“其天者全而其性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b></p>

老师

学生

差错

教育

错误

正确

华应龙

其性

中括号

磕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