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初秋

李子实

<div>不太清楚气象学上如何定义入秋,想必在网上应该查得到。然而这对我并不重要,我心里认定的北京入秋时节是处暑——此时才会真正有天高云淡,风凉气爽的神韵。放眼看去,植被茂盛,果实成熟,万物仍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姿态,有“引诗情入碧霄”的豪迈之气,无望落叶而悲秋的苍凉之感。</div><div>在阳光洒向大地的初秋,出家门走几分钟进入圆明园,碧水蓝天,绿树白云,一缕清凉气息扑面而来,精神为之一振。想想天朗气清的大好秋光不可辜负,还是留下点光影和文字吧。</div> 勤政亲贤:当年圆明园内皇上问政,大臣办公的地方。 洞天深处:曾是满清皇族的子弟学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皇家的附小附中,绝对是重点学校中的重点。 鸿慈永祜:圆明园内的皇家祖庙所在地,位于园内西北角地势最高处,供奉诸位做过皇阿玛的祖先。当时这里坐落着园内最为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如今仅有乱石残存,野草环绕,到此常有【红楼梦】里“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感叹。 山高水长:圆明园最西端,此地原有演武场,也常常接待蒙藏等游牧民族的王公贵族。现在支起了几座蒙古包,以示意此处过去的用途。<div><br></div><div>以上四处,均划入圆明园四十景。但这些景点的功能性似远大于观赏性。建筑群烧毁后,此处从野草丛生的荒芜之地演变为生产队用地及养鸭场。现在种植一些花草,稍事打理,竟显得视野开阔,像一片片袖珍版的草原。秋草野花旁点缀着几块残损的太湖石,有小路蜿蜒远去,秋阳之下,弥漫着一种大自然的野兴,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br><div><br></div></div> 在后湖北岸的碧桐书院,遥看后湖。 淡泊宁静——皇家检点农事兼修身养性之处 福海的湖心岛——琼岛瑶台 福海东岸远眺西山 于福海北岸平湖秋月,一览福海全景<div><br></div> 福海夕照<div><br></div><div>圆明园造园多取意于江南园林,因此园内水域甚多,且面积非江南私家园林可比。园子里的一些景致,竟然直接用了江南景点的名字。当然皇家绝不会简单照搬,只是取其意境而已。至于此意境是否彼意境,那得皇帝老子说了才作数。<br>一般的说法,皇家园林既有格局宏大,气场超强的风范,又有小巧玲珑,移步换景的意趣,荟萃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但我觉得,至少从地理因素来看,清朝的皇家园林很少能体现江南私家园林那种烟雨朦胧的神韵,而到了秋高气爽的季节,这种天光云影映入碧蓝水面的胜景,才能真正彰显皇家园林的气度。两者还是各美其美吧。<br></div> 万方安和,卍字型水上建筑,砖石基座尚存 圆明园中随处可见的山水相依的景色,建筑群已然消失,但园林的构造和格局仍清晰可见。 夹镜鸣琴,位于福海南岸。此处应为残存的拱桥基座。 福海西南角,一座简易的铁桥。园林格局的美妙设计,使桥本身的材质变得不重要了。 茹古涵今,位于后湖西南角。皇帝和文人们谈古论今侃大山的地方,这座榫卯结构的木桥应该是按原图纸复制的。 映水兰香,园林里的农事区之一,小桥流水的韵味。这座后建的普通木桥,看上去与周围环境融合得不错。 长春园里的彩虹桥,桥拱上涂了七彩颜色。 多稼如云,曾是皇帝王爷们赏荷花的地方。今人建的石拱桥,桥头右方是现在圆明园培植荷花的基地,也示意此景点原来与荷花有关。 长春园入门后通向含经堂(乾隆当太上皇后所建养老院的核心区)的水域和石拱桥,这个石拱桥是圆明三园里最长的一座。 长春园水边的石桌椅,观赏功能远大于使用功能。<div><br></div><div>圆明园虽然是昔日的皇家行宫,万园之园,但大劫之后,不论富丽堂皇的玉楼金阙,还是曲径通幽的月台花院,都早已荡然无存。残留的乱石废墟,时时唤起人们沉重的历史记忆,只有近些年园内恢复起来的山形水系,在向人们展现着中国园林沉淀了千百年的深厚文化底蕴。</div><div>山形水系是园林的骨架和基础,它的每一处山水的缠绕,小径的曲折,桥梁的定位,拐角的设置乃至花草树木的种植,大都是独具匠心的结果。因此,尽管园林中的建筑消失以后,圆明园不再有那种吸人眼球的惊艳和灿烂,但留下的山形水系却凝聚和升华着自然的灵气,常在不经意处给人以惊鸿一瞥。与那些精雕细琢的公园相比,历尽沧桑的圆明园有着不必雕琢的底气,它自带沧桑感、又有大自然的野趣,还隐含着一种不事张扬的气派。</div> 水木明瑟,盛开的紫薇。 不同水域中的大王莲 思永斋旁的荷塘 鉴园荷花 荷塘新雨后,秋日暮天红 水上问荷花,何处是我家? 圆明园现在的植物,特别是乔木、灌木,较多参照了昔日园林的风貌。例如杏花春馆的杏花,武陵春色的桃花,镂月开云的牡丹等等,而草花的种植则比较随意,同一景点不同年份开的花也会有所不同。但夏秋两季,荷花从来都是最主要的品种,甚至在六月底到八月底会举办荷花节。除了福海,园子里几乎所有水域都有荷花、大王莲、睡莲种植,黑天鹅、野鸭、锦鲤穿梭其间,为路人平添了许多情趣。适逢秋日,还真有些“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味道。 福海东北的涵虚朗鉴,取西湖雷峰夕照意境。现在是游人租游船的地方。 福海北面的四宜书屋之东,曾是修缮游湖船只的船坞,现在工匠们重操旧业,此处功能未变。 福海上的游船 西洋楼景区之谐奇趣,乾隆爷当年的音乐茶座。 圆明园现在最能体现皇家气派的就是水面上的游船了,它似乎在不断地温馨提示着这座园子的身份,也多少让游客们有那么一点做王公贵族的感觉。大游船的目的地,都是圆明园东北角的西洋楼遗址。这片遗址曾是中西结合的园林建筑群,属于乾隆爷心血来潮标新立异的产物。这片景区原本在圆明园并不那么重要。只是园内砖木结构的传统建筑群,早已在大火中灰飞烟灭,而这个石结构的建筑群,还能在劫难后留下一堆苦大仇深的残石供后人凭吊,使这里成为了现在圆明园的地标。<div>西洋楼是国人心中之痛,但这已经是无法更改的历史。而这片废墟留给我们的印记,不应该是狭隘的仇恨,也不应该是对昔日王朝那份荣光的留恋。不论我们拥有多么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没有开放的胸怀,自封老大,拒绝与外部世界交流,则必然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走向衰落。从这个角度看,把饱含岁月沧桑的废墟留在此地发人深省,比重现一个昔日王朝的繁华要有意义得多。</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