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自网络</h3> 人到中年,父母辈的老人们不定谁就有个大病小情住进了医院,自己也会偶感不适去看医生,因此这十来年竟是多次和医院打交道。仔细琢磨,似乎病房才真正应着那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病人刚出院马上就会有下一个住进来,如此出出进进、去去来来,病房很少有空闲的时候。<div> 住进一个病人,便会有数位家属轮流照顾,亲戚朋友更是一拨一拨前来探望。互不相识的人们在这里偶遇、同住、畅聊。因为素不相识,便少了戒心;因为同病相怜,更多了真诚;更由于日夜相处,终究会原型毕露。因此,病房里便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的众生相,演绎出一幕幕人生百态。</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医院里的常客 </h1><div> 当我考虑先从哪个故事开始讲时,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对父女的身影,我曾想先换一个,但是他们的身影愈发清晰,使其他身影渐渐模糊。好吧,就从这对父女开始。<br> 这老人从山里来,骑了几十里的三轮车,将车放在路边就来住院了。他是医院的常客,医生护士都认识他,问他家里谁来陪护,他说无儿无女没老婆,医生从以往的病案里查了手机号,一个电话招来了他女儿。这老人70多岁,在村里是低保户,住院基本全报销,因此一年能来好几趟。妻子早亡,有三个女儿,老大、老二都在外地打工,三女儿在城里陪孩子上学,在一个小区物业当保安,城里有房住,不知是买的还是租的。医生叫来的就是这个三女儿,我们叫她“琴”。<br> 琴一进病房,就气不打一处来,冲着她父亲嚷:“不说一声就来了,你没有我电话?不知道给我打电话,让人家医生打!”一面脚不沾地地去办手续、做核酸检测、办陪护证。琴并不能全天呆在医院陪护父亲,一天三顿要回去给孩子们做饭,单位也不能老请假,就这么跑来跑去,每次来都要把父亲数落上两句。后来从老家接来婆婆给孩子做饭,才算轻松一些,总是上班时溜出来看父亲、见医生,到饭点了来送饭。每次挨数落,老人都不吭声,女儿走了他也会跟我们嘟囔两句:“看我闺女多厉害,我都不敢说话!”刚开始我们也觉得琴挺过分的,后来也理解了她的不易。<br> 老人病床前缺人陪护,同病房的人便都主动照看他的液体,护士也记挂着,时间差不多了就来看看。但是他记性差,脑子也不大灵光,乱按控制液体的仪器,甚至一天能有好几次发现他的输液管是分开的两截,液体直接滴到了地上,有时针头就拖在外边。把护士叫来,护士清闲时会哭笑不得地说:“你这老头呀!”忙乱时就没有好话给他了:“我们都忙死了,还得一趟一趟往你这跑,你老拔它干啥呀!”我们都说他,琴听说了也埋怨他。他大声辩驳,说自己没有拔,是护士冤枉他。我们当然不信他的,但更注意了,时不时瞟他一眼,这才发现还真不是他故意拔的,而是他可能经常忘了自己在输液,有时翻身时胳膊一挥,结果把输液管拽开了;或者上厕所,从床上翻身起来就走,直接把针头从留置针里扯出去了。于是我们便时时关注他的动静,一旦发现他要起身就赶紧提醒他,倒也进步了不少。<br> 医生感叹说:“他出院后也是麻烦,不跟女儿在一起生活,吃药没人提醒他,然后过一段时间感觉不舒服就又来住院了。”我们从医院回家时,他还在住院,不知道又住了多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