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父亲

七月之洗

<p class="ql-block">回望父亲</p><p class="ql-block"> 在那年深秋,退休不到一个月的父亲猝然倒在回家的路上,被好心的行人抬进了医院。当我得知这个噩耗时,父亲已撒手离开了人世。我抚摸着父亲这张被病魔折磨发黄的脸,真的不敢想象父亲倒地挣扎的样子,没有亲人的陪伴,是多么孤独和绝望啊!直到去世后,还睁着永不能闭合的双眼,盼望着,牵挂着,让儿子一生回想心疼。</p><p class="ql-block"> 这个残酷的多事之秋。</p><p class="ql-block">  我慈祥的母亲也是猝然倒在深秋的田野里。当父亲急匆匆赶回农村老家时,已是晚上八点多。父亲几乎没说几句话,也没到灵堂看看母亲。待到第三天,送母亲去火葬时,这个矿工硬汉“啊啊”一阵嚎啕,哭声悲怆苍凉,惊动了半个村庄。左邻右舍纷纷涌进院子,劝慰父亲,陪父亲黯然神伤。父亲紧紧握着母亲的手久久不放。那种生死别离,到十多年后的今天,凡在场的人回忆起来,还“吁吁”感叹不止。父亲用一个男人深沉之爱,表达着自己纯朴的爱情观,在将近二十年里,一直拒绝再续家室。</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历经坎坷,三十岁那年,因仗义执言得罪了村干部,被挤出庄外,到外地做民工,后转到煤矿下井,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其间,我母亲多病,一个年幼的哥哥夭折,给他带来沉重的债务和中年丧子的悲痛。他任劳任怨,从不在儿女面前说过怨天尤人的话,更很少谈起他吃苦的经历。(他去世后,凡认识他的人时常对我说他这个好人苦命的一生)他总是谆谆教导我们要一生不偷不抢。他用朴素的话语,实在的行动,影响儿女怎样做人,怎样生活。</p><p class="ql-block">  父亲好学。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他仅上过三天学堂就辍学下地干活了。三天能学什么呢?参加工作后,他充分利用听广播、学习、开会等条件,仔细听,用心记。往往是人家在台上念,他在台下逐字逐句地对照,一遍一遍地背诵。临近晚年,他还保持学习的好习惯。一有空闲,就会顺手拿起一本书或一张报,即使一张有字的小纸片,他也要戴上老花镜,侧着身子,歪着头,轻声念叨。那神态,那认真劲,简直像个小学生。顿时一种无言的感动濡染了整个房间。</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的父亲呀!他很看重“工人”这个称号。他常说,当工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文化等于白长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p><p class="ql-block">  父亲病逝后,前来悼唁的人不断。他们都说这怎么可能呢?昨天还见他理发洗澡,显得那么精神,没有一点点患病的样子。父亲就是这么要强。他常对我们说,走路要挺胸,落脚要有声,人有了精神,小偷也不敢掏你腰包。简单的道理透露出做人应具备的骨气。</p><p class="ql-block">  古人说:父在观其志,父没关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没有尽到这种大孝,也没能够用肤浅之过程理解父亲沧桑之经历。如今细细追忆父亲的一言一行,原本是我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啊。父亲很平凡,正是平凡,才不会得意忘形,才能明白做人之道理。每当我处在困境中,甚至滑到堕落的边缘之际,父亲的正直、坚韧、好学总会像暗礁之上的灯塔,及时给我指明正确的人生航线。</p><p class="ql-block"> 回望父亲,是对父爱的渴望,是对亲情的回访,是对优秀人格的张扬。</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年轻时代</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中年时代。在青岛休假(右)</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退休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