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27日(农历八月初一)。八月是初秋的季节,略有秋意的凉爽,日丽风清,令人陶醉。借今天的好天气,我骑上共享单车,从西安门径直往南,重游府右街。</p><p class="ql-block">府右街珍藏着我儿时的记忆。1962年我家从牛街张家胡同搬到了府右街罗贤胡同。罗贤胡同是邻近府右街和太仆寺街的一条小胡同。据说原名罗圈胡同,后因其不雅,改名为罗贤胡同。据说画坛巨匠张大千就曾居住此地,留下不少艺苑雅事。</p><p class="ql-block">我家曾住过的罗贤胡同1号,是胡同东口临街的第一个院子。这院子是个四方院,坐北朝南,院门在院子的东南角,一进院门有个黑蛐蛐的过道,顶到头就是东房的南墙,左拐进院。据段柄仁主编的《北京四合院志》(上、下)记载,老北京坐北朝南的小四合院基本都是这样的结构。院子里有北房三间,东西房各两间,南房两间,院里的东北角有棵枣树。我家住的是南房两间。现在我能记住的就是院子里的几位老街坊:北屋住的刘伯伯,他们家是回民,他有个儿子叫刘福民,比我小一岁;西屋住的史爷爷和史奶奶,带着史家大伯的儿子史小林,这孩子跟我差不多大;东屋住的是史家三伯和史家四伯,史家三伯会拉小提琴,史家四伯在礼士路的广播电台上班,后来有了央视春节晚会,老能在春晚的工作人员席里看到他。其实我家在这个院子只住几年就搬到了南长街,但那时老街坊之间的感情可不像现在,搬走了也一直互相走动。记得刘伯伯带着全家、史爷爷史奶奶带着孙子,还有史家三伯四伯都来过我们南长街的家,我姥姥也常带我回府右街去串门,和我家换房的蒋爷爷也常自己柱着拐杖回南长街院子里来看望街坊四邻。四合院里老街坊之间的感情让人难以忘怀。我妈妈活着的时候,每年春节都会给南长街的老街坊们打电话拜年,后来我妈因脑梗说不了话,就要让我打电话问候老街坊。记得我妈病了以后,原来南长街的老街坊范姨,让闺女开车拉她从小西天到牛街,下车后推着轮椅去看我妈,那时范姨已经瘫痪好几年了。南长街院里的赵叔叔和薛姨因年迈行动不便总是打电话问候,赵家儿子带着一家人也到家看望我妈。到现在我还跟许多过去的老街坊聊微信、逛公园,之间的感情一直保持至今,真是太难得了。</p><p class="ql-block">而今的府右街和我脑子里过去的那条街完全不一样了,变化太大了。因马路扩宽,大概在八九十年代只拆了我家住过的这个院子,胡同北侧还有几个院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拆的,现在已经变成了哪位领导的住宅……只有胡同东南侧还保留着几个院儿,靠近太仆寺街的胡同西侧早已经改建为楼房和单位大院了。唯一没变的就是这条街上仍然还跑着14路公交车。</p> <p class="ql-block">灵境胡同位于罗贤胡同的北边。灵境胡同之名是根据明代灵清宫的谐音而来,然而原名并不叫灵清宫,而是灵济宫。</p><p class="ql-block">据传,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北京故宫正式建成前三年,明成祖朱棣患病,久治不愈,偶然夜得一梦,梦见两位道士前来送药,结果第二天梦醒,果然其病即愈。朱棣很是感激,于是下令在北京皇城的西侧为二位道士兴建宫观以供祀。两位道长一叫徐知证,一叫徐知谔,他们可不是明朝人,而是唐朝人,亲哥儿俩,都是唐末军事人物、也是南唐建立者徐知诰的养父、庙号义祖的徐温之子,传说这哥俩有法力,好助人为乐,喜欢替人排忧解难。朱棣封他们为玉阙真人、金阙真人,道观赐名为洪恩灵济宫。</p><p class="ql-block">进入民国后,明明灵济宫在胡同东段,却反而是西段借了谐音、改称灵境胡同。而东段改称黄城根,因为这是一段东西走向的皇城旧址,现今府右街南口就是皇城的西南角。所以说灵境胡同东段早先是皇城脚下,往北的一片地带都是皇城以内的范围。由灵境胡同东口向西拐弯,直达今西黄城根南街南口,形成另一个西南角,向北拐弯可进西安门。据说宣统年间的帝师太傅陈宝琛就住在此地,每天进宫给年幼的溥仪上课。灵境胡同41号院曾是陈赓大将的故居。现在的灵境胡同两侧盖起了许多居民楼,只在东北侧还留有几个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太仆寺街位于罗贤胡同的南边,东起府右街、西端靠近西单北大街、挨着西单购物中心、止于东槐里胡同,中间与罗家胡同、新建胡同、背阴胡同、言志胡同、东牛角胡同、小堂胡同、高义伯胡同(原称狗尾巴胡同)、横二条等多条胡同相交,全长不到六百米。这条街因明代一座衙署而得名,叫太仆寺。</p><p class="ql-block">罗贤胡同西南口和这条街相连处住着老街坊谭伯伯一家。谭伯伯家是解放前谭爷爷买下的私宅,至今还保留着。</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府右街仍保持着原有的绿树成荫、清洁雅静,只是多了些警车和站岗的人员,真正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府右街路东中南海西围墙,朱红的墙面,覆盖金黄琉璃瓦,掩映于古槐之间,依然保持着老皇城的韵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