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校领导的倡导下,假期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认真细致地拜读了何伟俊《〈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这本书,此书可以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在领略孔子好学、善学、博学和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的同时,对孔子有深厚价值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得到理解和感悟。8月27日下午,我们语文三组教师针对此书进行了读书心得交流,学习先师,继往开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享受快乐的教育人生。</p> <p>《〈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读书体会</p><p> 宝清四小 段丽晖</p><p> 把《〈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这本书拿到手,入眼的首先是封面,那勾勒而成的淡淡的孔子的画像首先就让人心生敬畏。接下来我一如从前旧习惯翻开书看目录,本书共分为七个篇章,分别是:善学乐教、因材施教、寓教于评、躬行而教、教学相长、师生情浓,立德树人,然后再翻回前言,一字一句读了起来。</p><p> 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中华第一教师”的标志。孔子能培养出众多贤能弟子,是因为自身的好学、善学、博学和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孔子教育智慧的根基是“善学乐教”策略是“因材施教”,方式是“寓教于评”,要领是“躬行而教”价值是“教学相长”,美德是“师生情浓”,宗旨是“立德树人”。孔子勉励自己“发愤忘食”“学而不厌”,好学、乐学,所以能“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乐以忘忧”,享受教书育人的快乐,体现不教育的智慧和风采。只有自己博学、善学,才能善教、乐教。</p><p> 这本书每一篇张对我来说都有很大触动,让我有很多感悟,今天我来说说第一篇善学乐教。</p><p>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首张第一个字“学”,“学”这个字在《论语》里出现了56次,“教”只出现了七次。由此可见,孔子对学是多么重视,在孔子看来,人生就是学做人、学做事、学文化和坚持学习、积极进取的过程,也就是他说的“下学而上达”的生命历程。学习是人类的第一特征,也是人生的第一要务,更是为师的第一本领。孔子作为万圣之师,他“韦编三绝”“不知老之将至”的态度又何尝不是给今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的以身示范?</p><p>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里没有“苦”字,但“忧”却出现了十多次。“忧”是追求上进的一种觉悟意识,是在激励自己积极主动进修。陶行知先生也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特级教师于漪说:“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老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老师。”我们每个老师的一生都在“进修”,都在“充电”,都在“备课”,要乐学乐教、善学善教,享受着教书育人的幸福。</p> <p>《〈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有感</p><p>史剑威</p><p>作者说他自己读《论语》,便亲近了孔子,与经典同行。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在课堂之中去“阅读”孩子呢?答案便是——亲近他。</p><p>作者在书中就为我们梳理了不少《论语》里关于记载孔子与学生融洽相处的事例,比如在大标题中就有“因材施教”“师生情浓”等故事,小标题中的则具体到了“识人施教”“扬善抑恶,寄予厚望”“爱生如子”等片段。作者在谈到孔子给予我们的启示时,认为:育人者必须是个“学者”,自己好学、善学,才可以育人。我想,任何一位教师对自己的好学足够自信的话,与学生相处便也多了一份从容、宽厚。孔子还特别注重“身教”和“思考”。孔子总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又有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生活经验,这些都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p><p>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人的智力、思维方式、精神追求是有差别的,大致分为上知、中人、下愚。但是,作者也指出,孔子的“不可以语上”不是禁止,而是难以做到的意思。他引用了雷夫老师的话:“有些学生就是教不好的,我不认为所有的学生都会成功。但我认为,我的工作可以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机会。一个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并且让学生自己走进来。”何老师也常对我们说,我们要理性对待学生,坦然面对教育的效果,减轻焦躁和烦恼;同时,也不应因有“教不好的学生”而放弃育人的责任。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于永正老师的一句话: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彻底失败的毕竟是少数。希望我们都能从经典里读出“本来”,永葆教育初心。</p> <p>读《论语》感悟孔子的教育智慧</p><p> 姚丽霞</p><p> 在学生时代学习了许多关于孔子的著作,至今仍能熟背如流,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时代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知半解,而如今处在教师岗位上再次拜读孔子的教育智慧,才真正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并对此敬佩万分。</p><p> 书中的事例、典故深深的吸引我。其中“善学乐教”、“因材施教”、“躬行而教”这三个章节,尤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深地思索。</p><p> 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的确如此,孔子的一生都在坚持不断地学习,他对学习有深深的不满足感,并且在这之中有探寻新知的迫切心情。书中通过详实的例子,向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学”者型的孔子,他是一位先学者、善学者、博学者、好学者、乐学者。书中不止一次的在书中强调广泛阅读、深入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这应该是教师生活的常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落后于时代。可见,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好老师,自身的实力一定要够扎实。我们教师总是劝说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我们自己何尝不是要如此呢?另外,我们还要勤奋不止,笔耕不辍。在该书的后记中提出了“读过的书”和“读到的书”两种概念。确实,师者端正学习态度,勤读书,善思考,温故而知新,用文字去沟通文本和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教书人,本该是读书人。</p><p> 孔子既注重言传,又注重身教。孔子的“身教”体现在其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思想、信念,是其修身施教的实践和价值追求。本书第四章的第二小节“自身力行”中,孔子面对佛肸的召见是想去的,却被弟子子路劝住。孔子能被子路说服,并自我检讨,这就是最好的身教。书中还列举了孔子礼待盲人乐师、坦然面对陈思败的追问、带弟子打猎放过幼兽等等的身体力行的例子,都无言中教育了他的学生。</p><p>做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并且要尽力做到最好。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极大的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才会信服你,才会“亲其师”,进而“信其道”,教育就会变得简单而有效。</p><p>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著作。从优秀典籍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进而反哺到自身的教学工作中去,让我们能更好的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p> <p>《<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读后感</p><p>第四小学 韩景秋</p><p>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有关内容还是在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其中,“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已是耳熟能详,琅琅上口之句。当时,我作为受教育者在品读这些语录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思想和方法。 而今,再次接触《论语》,其实也不是正文,而是何伟俊所著的《<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一书,我已成为一名教育者,编者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本着“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的指导思想,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的是《论语》中所体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引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去学习、借鉴。 </p><p>本书从善学乐教、因材施教、寓教于评、躬行而教、教学相长、师生情浓、立德树人这七个方面展开对《论语》中的教育智慧的单述与引领。通读过后,有以下感悟: </p><p>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重在学习,贵在实践 </p><p>这是《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它的意思是要求学生不仅仅要精通书本知识,更需要亲身实 践体验,否则最多只能够做个眼高手低之徒,它从属教育目的范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而反思现在的教育方式,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还存在片面的教育思想即职位了分数,为了出人头 地。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只能塑造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它再次给我们以警世:我们的教育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这也是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实效的最佳手段。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行要躬行。" </p><p>“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才能好</p><p>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 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和钻研,而不是被动等待接受知识灌输。作为教师,理解并运用这一条宝贵的教学经验是极为重要的。那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想,需要做到的有这么几点: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具有思维含量并符合各层次学生的问题:联系实际展开体验式教学:捕捉“闪光点”鼓励学生取得的微小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这样,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有创新。 </p><p>“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传 </p><p>孔子这句话强调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教师应该以自己豁达的胸怀,自信的人生态度, 乐观的情怀感染和教育学生积极面对人生,达观地学习和生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向学 生传授文化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 科学的人生观。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p><p>一个老师自身的魅力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以此来勉励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社会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p> <p>领悟《论语》中的教育智慧</p><p>宝清四小 尹晓慧</p><p>前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何伟俊老师《〈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一书。书中,何老师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教育教学实际,从“善学乐教”“因材施教”“寓教于评”等七个方面介绍了《论语》蕴含的教育智慧,让我深刻认识到《论语》是一部多么伟大的著作,孔子真不愧是“至圣先师”“万代师表”。</p><p>一、仁者爱人——崇高的师德楷模</p><p>亚圣孟子云: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中曾109次提到“仁”。对于“仁”,孔子有很多解释,其中一个深入人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在孔子眼里,仁就是爱人。作为老师,孔子关爱着每一名学生。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学生无论贫富,都可以跟着他学习,他最为欣赏的学生颜回家境就很贫寒。“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对学生的爱更体现在他对学生耐心的教育上。“见贤者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难免有少耐心、少爱心的时候,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像孔子那样,永葆对学生的仁爱之心。</p><p>二、因材施教——巧妙的教育方法</p><p>一段时间,分层教学,即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一思想很是流行。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同样“闻斯行诸”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一旁的公西华甚为不解。孔子解释道:因为子路强悍好勇,我要抑制他;冉有做事犹豫畏缩,我要鼓励他。每每读到这里,我都对孔子敬佩不已,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几次一问一答,折射的却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更多的是同一进度,同一要求,应该要像孔子那样有的放矢,因材施教。</p><p>三、教学相长——理想的教育境界</p><p>教学相长,指的是教与学互相增长,通过教授、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得到进步,而且教师本身的水准也可借此提高。道理都懂,但教学实际中却很难做到,往往都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讲,难有教学相长的境界。孔子在与学生学习交流时,经常能享受到教学相长的快乐。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当子夏在孔子的教育下,发表“礼在仁后”的观点后,孔子喜不自胜,连说子夏启发了自己,可以一起探讨《诗经》了。此时的孔子已经完全沉浸在和弟子共修的快乐之中了。孔子“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和策略值得我们每一名教师学习和借鉴,因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得到收获和发展。</p><p>四、亦师亦友——和谐的师生关系</p><p>孔子与学生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和谐自然。孔子与弟子游春,各言其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师生交流的画面。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高足,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孔子闻知噩耗,悲痛欲绝。他哭得很伤心,近乎哀嚎:“天丧予,天丧予!”这是孔子发自内心的悲痛。学生对孔子是发自内心的尊重,颜回赞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越是学习,越觉得孔夫子博大高深,对老师的敬仰之情越强烈。当叔孙武叔对孔子有诋毁之言时,子贡立即反驳,维护老师的尊严: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弟子们学有所成、各有建树,反映出孔子的教育功力和智慧;弟子们众星拱月,敬爱老师,弘扬孔子的思想,体现了师生深厚的情谊。</p><p>正如邱华国老师在书中序言中所说:越是要走向学校的“未来”,越需要回归到教育的“本来”。“本来”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在《论语》中可以找到体现教育本质的“源代码”,那就是“有人物”的教育。要回到教育的本来,就让我们跟着何伟俊老师,一起读《论语》,一起领悟《论语》中的教育智慧。</p> <p>读《〈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心得体会</p><p>宝清四小 吴国华</p><p>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记得这是初一的时候第一次接触《论语》,而现在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些竟然是从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们口中讲出,原来儒家经典,现在已经开始伴着小朋友成长。如今以真诚的态度去读《论语》,却别有一番体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想这是我们所接触的内容中最简单的一句吧。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语,却是我们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态度,不耻下问,人人会说,当真正要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坦然接受,因为自己怕被别人笑话,不曾尝试抛开面子,虚心请教之,你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功与进步</p><p>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每学生来说,也不失为对学习的一种劝勉,诚诚恳恳的学习态度是至观学习的重要因素,只学习不思考,对于总结出的规律死记硬背,无疑是事倍功半,伽利略因为有了探索精神,敢于实践才成为人们所景仰的学者,而对于孔子,教育学生要有勤学好问,温故知新的精神,才使得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大学问家,才使得儒家思想影响至今。</p><p>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孔子静心总结的哲理名言,每一句都会发人深省,受益匪浅,每个人都想拥有孔子的智慧,殊不知,在他的背后,却也是做到勤奋、多问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人形象。在读《论语》的同时,我们才能体会到一个成功人士背后所付出的艰辛,这无疑是我们求学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支柱。它 真是一本好书,是我的良师益友。</p> <p>经典,常读常新;经典,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经典,如灯塔指明人间航程;经典,永远警示天下正道;经典,永远伴随着、启迪读者,使读者终生受益。</p><p>经典,一定会向我们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