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渡 印 <p class="ql-block">如果说,黄河是一条巨龙,那么黄河沿岸的古渡口就是龙身上的鳞甲。其实说,古渡口是跨越大河的基石。如果没有黄河上难以数计的渡口,黄河充其量不过是一渠死水,没有太大的生命。</p><p class="ql-block">俗语说“隔山不远,隔河不近”。黄河割断两岸,渡口让天堑近在咫尺。渡口,作为连接两岸、沟通不同人群的支点,它给人们带来的作用是无法形容的。</p><p class="ql-block">渡口它和大河相互依存。有河就有渡,河造就了渡口,渡口带活了大河。</p> <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乡宁县黄河航道为平阳府(政和六年:北宋/辽、西夏 公元1116年 丙申,升为平阳府,1912年废。)所辖境域第一条航线,全长33.5公里,南北走向,北至吉县麻子滩,南至河津县禹门口,师家滩渡口就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师家滩地处黄河晋陕大峡谷中游,上衔壶口下接禹门囗,得其地理优势,始终是水运上下船只的集中点。师家滩渡口始于宋末元初,盛于明代,先为客运,后为客货兼运,以货运为主。据史料记载,乡宁各渡口拥有300余艘船次,乡宁航道上的客运、货运航次,最高年达6000余船次。明末清初的师家滩渡口,上、下满载粮食、药材、牲畜、陶瓷等船只,在壶口这个黄河行船的天然屏障前,只能在师家滩渡口卸货,再经“旱地行船”绕过壶口,继续行船。卸货后,再装煤下行至禹门囗、风陵渡、蒲津渡、三门峡,陕西韩城的芝川、合阳的夏阳、潼关等地。久而久之,师家滩成为水运上下船只货运中转站。因此,这里船来船往,车马穿梭,人流熙攘,码头上货物堆积如山,商旅往来如梭。一片人马喧腾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商贾活跃,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自古到今,山西乡宁黄河古渡口就是晋陕的交通要冲和军事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90年出版《乡宁县志·交通》记:“清康熙十一年(1746),黄河渡口有香炉崖、师家滩、石鼻子、李家集、船窝镇、高石崖、桥子沟、乾柴沟等八处”。″乾隆四十九年(1784)增加龙尾碛、一堵墙、谢家碛、虎牙碛、柏缠、李家岔、门墩石、小梯子崖、大梯子崖、阎王扁等十处″。可以想象,十八处乡宁古渡口星罗棋布的分洒在30多公里的黄河东岸,人马喧腾、歌舞升平、景象繁荣,是一幅多么壮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积淀着黄河文化的古渡口,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在漫长的年代里,这些古渡口往日的商贾繁华,伴随着一座座黄河大桥的飞架,不复往日盛况。</p><p class="ql-block">古渡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遗址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们站在这些遗址前,仿佛还能听到当年船工的号子声、商贾的喧哗声。它们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地方,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古渡口已经消失,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将永远流传下去。</p><p class="ql-block">总之,黄河古渡口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黄河的沧桑变迁,承载了人们的记忆与情感。虽然现在已经消失,但它们所留下的遗址与故事将永远被我们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