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的人喜欢吃烩菜,尤其在冬日里,热气腾腾的烩菜上桌,再搭配上新出锅的花子馍,那叫一个美。烩菜平日里可以吃,婚丧喜庆宴席上更是不可少,我们当地最气派、最隆重、规格最高、讲究最大的十三花宴席(旬邑十三花宴席已于2010年列入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也总有烩菜的一席之地。<div><br>烩菜,由各种食材原料一块炖煮而成,汤醇味美,滋味丰富。放眼南北,喜食烩菜者也是不少,烩菜在各地更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其中扬名海内者有河南烩菜、东北炖、山西烩菜、博山烩菜及河北熬菜等等,分类上则有“海烩菜”、“上烩菜”、“行烩菜”的区分。</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烩菜,其实体现的是中华“和”的文化</font></h5> 食材多样是烩菜的一个主要特点,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特点也成了一些人大为诟病的地方,“食材多样”在他们眼中归结为一个字“杂”,在其推波助澜下,烩菜也终于得了“大杂烩”的诨号。类似原因被吐槽的还有火锅(火锅也可视为烩菜的一种形式),某知名美食家声称:火锅是最没文化的料理,应该消失!其缘由是火锅类似于乱炖,什么东西都往里搁。对火锅持批判态度的还有清代著名文学家、美食家袁枚,在其饮食名著《随园食单》中,他讲到了需要戒除的饮食上的14个弊端,“戒火锅”就是其中之一,理由是“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翻译成今天的话,菜品不同,火候不一,有的适合文火,有的适合旺火,该撤火时撤火,该添火时添火,一点差错也不能出现。现在统统用火锅来乱煮,菜的味道还有什么可尝的!因持这样的观点,与火锅类似的烩菜,也便在袁枚这里没什么好感,这大概也是《随园食单》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中没有烩菜的原因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火锅,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烩菜</font></h5> 烩菜其实是大有文化的,它诠释的是中华文化中“和”的概念,像其他菜肴一样,体现“酸、甜、苦、辣、盐”五味调和的同时,因使用食材的多样,它也多了一层各种食材滋味调和的意思,百食百味,众多食材调和一处,像中药配伍一样,它也讲究个“君臣佐使”,绝非毫无原则的乱炖一通,好的烩菜千般滋味融而为一,它体现的是一种艺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乡村宴席上制作烩菜的场景</font></h5> 烩菜历史悠久,据传它的创制跟南宋民众对奸人秦桧的痛恨有关,说法类似油条(油炸桧)的创制。当然这种说法已无法考证,但翻检文献,发现在更早一些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倒是有关于“烩菜”的记载,这是一款称作“五侯鯖(zhēng)”,即“五侯杂烩”的菜肴。其中“五侯”指西汉成帝时的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他们五人同时封侯,故称“五侯”。他们虽为宗亲,又为侯门,但却互不往来,手下人也不能走动,当时有个名士叫娄护,善于言辞,奔走于五侯之间,却能讨得每个侯的欢心,而且每家还争相把珍馐奇馔送给他,于是娄护便把五侯送的佳肴合在一起烩炖,这便是五侯鯖(五侯杂烩)。娄护这么做,其实也向世人传递着这样一种意愿:化敌为友,以和为贵。<div><br>如同“文以载道”,其实“食”亦有道,一盆大烩菜传递出的不仅是滋味的调和,更是人们对中华“和”文化的追求,这里的“和”指关系调和、社会和谐,也指天下太平。</div> <b><font color="#ed2308">关注微信公众号“</font><font color="#167efb">食侃</font><font color="#ed2308">”,陪你一块“侃”美食~</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