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源远流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左手春秋,右手战国,以其“开放、务实、求新”的文化特色,首开“楚材晋用”、“胡服骑射”等新风,更是以务实的文化思想孕育出“贞观之治”和“文景之治”的盛世。<br> 仰慕已久,终于成行,得以在古村古城古祠之间一窥三晋风貌。<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皇城相府</h3> 除了皇帝所居之城,以“皇城”相称的,我只知这一处,便是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的陈庭敬故居。陈庭敬(字子端,号说岩、午亭),康熙皇帝的经筵讲官,《康熙字典》主编,从政五十三年间,历经二十八次升迁,一直做到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兼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十九日去世。康熙帝亲作挽诗悼之,谥文贞。 楼亭上的这方“午亭山村”石碑和楹联,便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据说这是他最后一次为臣工题字。 中道庄,陈庭敬故居,康熙皇帝曾两居于此,标准的三进三院,中间正院是主人居室 ,东院是男孩居所,西院是女孩居所,当年康熙大帝应该是居在正院的吧。 和所有深宅大院一样,中道庄内房舍错落有致,既有回廊相连,又有院门相隔,彼此独立而整体俨然,规模宏大,既合封建礼制,又不失生活情趣。 在中道庄的后面,还有一片称作“内城”的城堡,是北留陈氏族居地,同样的庭院错落,同样的金碧辉煌,同样的高墙垛口,同样的安静祥和。<div> 中道庄的四周有高墙垛口用于防备兵匪祸乱,这些城墙和内城的城墙、藏兵洞、河山楼一起组成了一个严密的有效的防御体系。三十多米高的“河山楼”峭立在城堡一角,这座用于防御流寇侵扰的建筑,历经四百年风雨,仍魏然屹立,静静地看着川流的游人。</div> 城墙上唯一与防御不相干的是那座“望河亭”,这是供女眷登高望远、休闲放松的去处。站在亭子里可以看到樊溪河畔的萋萋青草,还有河边横亘的山脉,山壁下的孔孔窑洞。向城内凝视西花园时,依稀看见了康熙大帝的威仪礼仗,看见他们君臣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家大院</h3> 山西王家,名门望族。<div> 静升镇上的王家有着4.5万平米的红门堡和高家崖族居地并不奇怪,而让我感到惊异的是景区照壁上“王家大院”四个字是朱镕基总理题的。印象中朱总理很少为人题字,除了这四个字,还有一处便是传说的“不做假帐”,是为上海某会计学院题写的。</div> 王家大院有两部份:红门堡和高家崖。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29座院落。依山而建,四排三巷,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div><br></div> 王家大院的院落,几乎都是“一院三进,前堂后寢”的传统格局,门第威严,法度规整。无论影墙上的雕饰还是檐下的斗拱,抑或是门窗桌椅上的雕刻,墙头案几的构件,无一不是精美绝伦,惟妙惟肖。 高家崖是王家官居四品的两兄弟所建,算是发达后的重辟居所,与红门堡一桥相连。因为开建时间较晚,又因为财力雄厚,较之红门堡的院落,气势更加雄伟,装饰更加精美,功能更加优化。除了日常生活的堂寢之所外,私熟、学堂、厨房一应俱全,还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护院住所)。周边堡墙紧围,四门因势而建。大小院落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又独立成章。 “安居乐业”,中国人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最佳生活状态。面对王家大院鳞次相比的院落,再想想城市某个角落里的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