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因新冠疫情和持续高温,被迫呆在家中无所事事,整天玩手机让自己更加心情浮躁、空虚乏味。都说“心静自然凉”,信手翻阅了《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感受颇深,把所感所得与大家一起分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我们生长的这个时代极其浮躁,虽然社会文明高度发达,但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极端恶劣天气、自然灾害频发,战争不间断,全球经济走向衰退……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要承受来自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有时显得身心疲惫、精神空虚,总觉得缺少了一些安全、快乐和幸福。在这个时候,或者在你遇到人生的挫折和困难时,不妨来读一读“苏东坡”,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他的人格魅力,一起来赏析他的优美散文,说不定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苏轼,也称他为“苏东坡 ”,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豪,又是书画家、美食家,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同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人生极富传奇色彩,自小从四川眉山小县城走出,通过科举考试,到了北宋京城开封做官,因政见不同,被人陷害而坐牢,被朝廷贬至地方做官,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可以说人生受尽苦难折磨。即便这样,他总有一种力量,超越于逆境和悲痛,把他乡变“吾乡”,顽强活着,精彩生活,无愧于我们心中的“灵魂工程师”。他身上的故事、他优美的诗词一直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指引着无数人从痛苦中走出,从逆境中爬起,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苏轼的流离岁月——“此心安处,便是故乡”。故乡对于任何人都重要,如果常年漂泊在外,故乡就是我们思念的地方,想回去的地方,一生热爱的地方。“此心安处,便是故乡”出自苏轼与好友王巩久别重逢时,王巩随行的一个侍妾“柔奴”之口,苏东坡被其打动,填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送给柔奴。苏轼一生频繁迁徙,常年漂泊他乡,他虽然怀念故乡,但是身不由己,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他的思想超越了故乡,将他乡为吾乡。他不屈从于时代,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奋力挣扎,超越自我,走出了一片精彩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 苏轼的曲折官场梦——“高处不胜寒”。“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方可知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也是豪放不羁、天性率真、直言不讳之人,后来事实证明,这种性格的人要实现梦想何其之难,怎么可能在官场中如鱼得水?当时身在虚伪的官僚社会,因“乌台诗案”被人陷害而坐牢,还差点丢了性命,诗文有嘲讽之意被捕,那谁还敢讲真话呢?想想,有些后怕。后来,先后被贬至浙江杭州、山东潍坊(密州)、江苏徐州、湖州、湖北黄冈(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等地为官。为了生存,他住过庙宇、建过茅屋,饱受风霜,饱经磨难,也注定他在官场的曲折之路,也可以说是官场上的失败或者悲剧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道出了苏轼当时做官的心境。所以他最后清醒意识到自己应该远离政治的漩涡,泛舟四海,做一个江湖闲人……</p> <p class="ql-block"> 苏轼爱民如子——“东坡处处筑苏堤”。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没有一点官架子,工作很“接地气”,他不管到什么地方都深受百姓爱戴,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并带领大家搞慈善募捐,改陋习恶俗,挖水井,兴办学校,修水利工程等等。“东坡处处筑苏堤”,保存至今的杭州西湖苏堤等历史遗迹,足以看出苏轼爱民如子的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苏轼的传奇婚姻故事——“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一生有三段婚姻故事,一个关爱他,一个崇拜他,一个懂得他。“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年轻貌美,知书达理,在16岁就嫁给了他,并跟随了十年,病逝时年仅27岁。“唤鱼池畔初相见,千里姻缘一线牵”成为二人爱情的开端。后来,他对王弗妻子的爱恋,对家的思念,还写下了动人心魄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真挚的情感,完全超越时空和死亡。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王弗去世后第三年就嫁给了苏轼,过去叫 “填房”,有的说他们是不伦之恋,早就相好。不管怎么说,在苏轼人生跌宕起伏的时期,王闰之陪伴时间最长,他们的婚姻是柴米油盐,充满着人间烟火味,但也不乏浪漫色彩,在苏轼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说是苏轼的“红颜知己”更确切吧,他称朝云为“天女维摩”。从苏轼杭州工作开始,朝云就一直照料苏轼一家老小生活达二十余年,在黄州染疾而逝。“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人说就是写朝云的,苏轼作《西江月.梅花》也是怀念她,以“梅花”为题,足以看出她在苏轼心中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 苏轼的家风淳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和弟弟苏辙的兄弟之情,那真叫“情同手足”。弟弟苏辙同为朝廷官员,但他们之间经常书信往来,在工作中相互勉励,生活上相互帮助,分享各种酸甜苦辣和“山珍海味”。“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都是写给弟弟苏辙的,苏辙为设法营救狱中的苏轼,自己也被贬到江西当一名小官,两兄弟观念相似,命运也雷同。说到苏轼的成功,还要归功于良好的“家风家教”,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在母亲那里学到了待人的仁慈和善良,父亲苏洵那里学到了诚实的写作、淳朴的文风,这些都是一个家庭教育从小对他的影响和给予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 苏轼的交友之道——“人人都想成为张怀民”。苏轼一生结交朋友很多,与政敌王安石和张惇在工作上观点、立场不一致,水火不容,后来都是朋友。王安石因“变法”被小人毁损,辞去官职,隐退南京,苏轼路过此地还上门拜访,两人冰释前嫌,相见甚欢,写出“劝我试求三亩地,从公已觉十年迟”的句子,就是曾叱咤风云的王安石最后对苏轼的劝导。苏轼交友甚广,不仅有政敌,还有市井之人、平民、老乡、僧人等,不论身份高低,这不失他做人的气节和风骨,可以看出他博大的胸襟。“人人都想成为张怀民”,张怀民是谁?他是最让人眼红的一个苏轼朋友,也是当时被贬到黄州的一名官员,或许是同命相连的缘故吧。苏轼在黄州工作时,在一个平常的夜晚,看到月光照进窗户,于是高兴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在月色中,两人如影随形、交谈甚欢,于是就有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交友之道,如同太阳一样温暖,也如月亮一样明洁。</p> <p class="ql-block"> 苏轼的爱好广泛——“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喜欢美食,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个典型的“吃货”,他工作过的地方,拔竹笋、钓江鱼、摘荔枝、吃生蚝、烧河豚等等,他还亲自下地种菜,许多美味佳肴都有自己的食法和配方;他喜欢花,如果按照排位的话,梅花排第一,海棠其次,牡丹第三,他不是看花外在的美丽,而是看花的灵魂;苏轼还喜欢喝茶、煎茶、种茶等,茶是苏轼的知己、密友。如今,苏轼留下的不仅仅是“东坡肉”“东坡羹”,还有“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一碗清水煎红茶”“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等绝美佳句,深深注入了我们的肠胃和心灵中,帮我们找回了生命的本真,这就是“人间”,因为生活可以绚烂,也可以平静。</p> <p class="ql-block"> 苏轼对生死的态度——“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生死都有所畏惧感,苏轼也不例外,他起初对待生死的态度还有些矛盾,喜欢钻研长生不老之术,热衷炼仙丹,结果还是没有成佛,也未成仙。在晚年的时候,他才感悟到生死在天,特别欣赏陶渊明的达观心态,认为生死都是自然规律。在苏轼去世之前,他途经金山寺,即兴写下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寥寥24个字,也算全面总结了他的一生! 如今,苏轼真的死了吗?其实“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事实证明,苏轼一直活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路诗意风景。奇妙之处,他每到一个逆境之地,都能够奇迹般生存下来,并造就了他的文学天才,所留诗文千古流芳,世人追捧。主持人樾月在介绍《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这本书时,声情并茂朗诵了一首苏轼的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在中年落难时写的,一方面他对生活豁达乐观,充满希望,另一方面对困苦遭遇哀愁叹息;一方面对故乡无比眷念,“孤蓬万里征”,另一方面却能够在异乡此心安处。这本书真的把一个鲜活的、多面的、立体的“苏轼”完全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读了“苏东坡”,仿佛一夜间,我都活得更加通透了。</p> <p class="ql-block"> 珍惜眼前,活好当下。我们真要向苏轼学习,当我们年轻时,要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和憧憬;人到中年时,要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与随性;走进夕阳红,要有“看淡一世浮华,内心已波澜不惊”的乐观与豁达。学习苏轼,学习他笑看风云,淡然人生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历史如此,今朝亦如此。你说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