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最近刷了一部剧——《第二次拥抱》,里面的妈妈们都很厉害,工作和家庭两不误。是的,妈妈就是超人。这话听起来看似表扬实则讽刺——哪一个妈妈不是她父母手中的公主,如果可以,谁不希望这个女人一辈子都是公主,然而现实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她们变成了钢筋混凝土。<br> 但更扎心的是其中一段,一个妈妈为了躲避有家暴的爸爸,带着女儿去另一个城市,与女儿朝夕相处。但是,当爸爸穷追不舍来到这个城市时,爸爸带孩子玩,给孩子买礼物,没有管孩子的学习。并且这个妈妈的妈妈也不理解女儿,认为女儿过于任性,不明事理的就和孩子的父亲离开。可谁知道这个妈妈经历了什么——丈夫的家暴,母亲的不解和抱怨,女儿的不适和不解,生活的一地鸡毛——这些如果放在我身上,我不知道会怎么做,因为身份不一样了,此时你是一个母亲。<br> 剧戏剧性的在于,有一天,妈妈又被家暴了——她决定离开这样的爸爸。这位妈妈很自信地认为孩子会选择她,但事实是,女儿选择了父亲——明面上大概是爸爸会陪她玩,会买玩具给她(有发弹幕的说小女孩太懂事了,不想拖妈妈后腿),但其实我想说这或许就是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br> 这部剧的这个故事的后两天,我的女儿说不要我了,最爱爸爸和奶奶,妈妈是逼王。当时我感觉我的心就碎了,整个暑假,我们娘俩几乎每天都在一起,我自认为亲子关系会融洽很多,但是女儿的那些话真的让我反思。<br> 傅首尔曾经在《奇葩说》说到儿子喜欢谁,儿子说是爸爸——因为爸爸不会管我,骂我,是的,爸爸都不在家怎么骂你管你呢?妈妈就是会事无巨细的为孩子们着想,父亲的绝色更多的是陪玩,或者买买买。或许这样的爸爸小孩都喜欢吧。<br> 再看看最近的一些文章或短视频,里面说到孩子们很害怕妈妈的唠叨——不可否认,我也不喜欢。但作为母亲,似乎总免不了唠叨,(想想是不是调整一下沟通方式呢),其实只要理念不通不同,就会产生分歧——如果孩子看书,礼仪,规矩都只是妈妈在教——在孩子还小时,一定是妈妈不如爸爸或者奶奶好。<br> 我也曾是一个班的妈妈,我真的像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妈妈一样,爱唠叨。不可否认,你讲的那些一定是很有用的,但是但是,孩子们不见得会听——当他们不是真的在听或听进去了,那么,效果就会出现问题。如果强逼之下,做了没有改变,那么,结果就会很糟——学生会不信任你。<br> 在进行了这些思考后明白沟通很重要,注意如何让孩子们听懂听进去才更重要。正面引导,夸进步,定小步子,最最重要的是从内心接收明白不唠叨才是真正的帮助。<br> 作为一个小孩和多个小孩的母亲,记住,乱发脾气,情绪不稳,爱唠叨,事无巨细地管,没有同盟——那么,最后就有可能全军覆没!<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