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一瞥

我问星空

<p class="ql-block">多彩贵州</p><p class="ql-block">贵州全省共有民族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18个民族,分别是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成分之多居全国第三位,民族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居全国第五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地。其次是布依族,主要分布黔南、黔西南等地区。土家族、侗族和彝族分别是3、4、5位。千百年来,各民族多元性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贵州民间文学,民间工艺,传统节日,民间舞蹈,等具有民族风俗的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 。为贵州文化走向世界打牢坚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凯里红酸汤</p><p class="ql-block">是贵州凯里地区苗族人民有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食品,被誉为苗岭明珠的贵州凯里,因苗家饮食独特的民族风俗是喜食酸味而闻名于世。苗族吃酸菜的历史悠久,跟他们深居高山,缺少食盐有关,平时很难买到蔬菜和肉类,所以每家都备有酸坛,用以腌制各种酸味食品。在凯里素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翩翩”的俗语,可见,红酸汤在凯里人饮食链上的重要程度。</p> <p class="ql-block">龙里县龙门镇</p><p class="ql-block">龙里龙门镇景区位于贵州黔南州龙里县龙山镇,是一个融合中国武侠文化和贵州山水田园风的旅游景区,也是贵州首个集人文娱乐、生态度假、儿童游乐、品质休闲、演艺、影视文化、运营管理为一体的武侠文化乡愁小镇。</p><p class="ql-block">据了解,“龙门镇”的命名应该是一语双关,既表明了该景区处于龙里大门的位置,又与“摆龙门阵”谐音,还能让人联想到经典武侠电影《龙门客栈》。 龙里取自龙之故里,因龙架山脉而得名。龙门镇背靠龙架山,扼守厦蓉高速,是进入黔南旅游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肇兴侗寨</p><p class="ql-block">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肇兴原名“肇洞”,是一个东西向的狭长谷地,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河面跨有有六座风雨桥,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肇兴侗寨以鼓楼群最为著名,一个寨子就有五座鼓楼,分布在寨中五团,依次为“仁团鼓楼”、“义团鼓楼”、“礼团鼓楼”、“智团鼓楼”、“信团鼓楼”,因而被称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鼓楼是侗寨的标志,从外观看像一座宝塔,气势雄伟,还没进入村寨就很醒目。鼓楼上一般都挂有一支鼓。过去,当寨子遇到外敌入侵,失火或议事之时,便登楼击鼓,召集寨民,鼓楼因此得名。鼓楼是寨里集会议事、订立款约、处理问题的会场,也是寨里群众工余饭后休息活动场所。每逢春节、农历6月6日天贶节和8月15日芦笙节等盛大的节日活动都在鼓楼举行。仁团鼓楼是寨子中最矮的鼓楼,鼓楼旁就是风雨桥,后面就是戏台,是肇兴唯一的鼓楼、戏台和风雨桥都能展现在同一平台的地方。义团鼓楼的后面就是戏台,戏台前面就是一座大平台。这个平台是肇兴最大的一块空地,所以很多侗歌的演出都会在这里进行。礼团鼓楼的后面有一个萨岁坛,爬上萨岁坛旁边的晒谷地,你会看到另一个角度的鼓楼,智团鼓楼是肇兴唯一的歇山式鼓楼,智团鼓楼沿着河流往下游走就是信团鼓楼,信团鼓楼离主街最近,也是肇兴最高的一栋鼓楼。整个寨子能看到全景的制高点是肇兴中学观景点,在这里能清晰看到整个肇兴侗寨的全貌。另一处是猛猫花桥下游新建的第六座风雨桥对面的小山坡,在那里也能看到肇兴的全景。晚上可以看看肇兴的大歌演出,更好得感受一下侗族风情。肇兴现在经过开发,各种服务设施已经很完善,吃饭和住宿都不用担心,但是建议在旅游旺季最好还是提前预定较好。从义团鼓楼旁边的水泥桥开始一直到仁团鼓楼这一段,是肇兴的重点保护地带,也是最漂亮的一段吊脚楼景观</p> <p class="ql-block">黎平会议</p><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在黎平召开长征途中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政治局采纳毛泽东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进军的正确主张,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从根本上实现了转兵,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指明了正确方向。</p><p class="ql-block">作为红军进入贵州的“第一城”,黎平因此又被称为“曙光之城”。</p><p class="ql-block">“黎平会议是长征伟大转折的序曲,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调整了长征落脚点,避免了与敌军第五道封锁线相撞,这在关键时刻起了极大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