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国之戴城的历史

路遥

<p class="ql-block">戴城是商周诸侯国戴国的政治中心,经济繁荣,贸易中心,人口五万五千七百人,住户三千二百户,面积100平方里,是个小诸侯国,面积包括今天的河南省民权县陇海铁路以北县境地域以及兰考县的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官员600位,士兵5100人,农民2300人,制铜,烧瓷7500人,驯马人700人,纺纱人1500人,作坊325个, 商铺756家,等等,春秋初期,各个小国家一大堆,可以说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国家,杂乱不堪,关于戴城的文化与经济,我们可以从戴国重封算起到春秋初亡国,大约经历了将近三百年,一伯懋父为西周早期的将领,二西周戴国出产良马,并为周王室提供战马,三当时戴国与周王室政治往来密切,经济当时有瓷器贸易,生产农业,纺纱制布,丝绸贸易,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商朝人的住宅既有宫墙文画,堂崇三尺的大型宫殿建筑,也有平地挖坑,修饰简略的穴居住房,据甲骨文记载,殷商时期的建筑名目众多,有宫,宗,家,庭,寝,门,户等,而“文室”,“丽室”等室名,商周时农业重视,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春秋战国时,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手工业大发展,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戴国虽然是个小诸侯国比起战国七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差远了但我是姓戴的,所以想写这篇文章以自己爱好吧,全国有450多万人,戴国第一任君戴平公为殷商后裔(据说是商王帝乙的侄子),而姓戴的尊崇宋戴公为始祖, 死后谥号为戴所以以戴为姓,宋国的开国君主是商纣王帝辛(末代君王)的兄长微子启,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对于戴国灭亡原因是被郑国所灭的戴国属于商朝遗留下来的诸侯国是商王帝乙所封的,郑国的开国君主是郑恒公(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卫国是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康叔封(康叔)封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战争繁多的,从文化和历史看像中山国,北燕国,南燕国,越国,赵国,郑国,卫国,吴国,楚国,齐国,秦国,宋国,韩国都强些,有感而发写一首诗《念戴国,怀古》:“战国七雄争天不,几多愁几多忧,断墙破瓦宫廷己不在,成王败寇历史演变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遥想当年戴国戴城的热闹,宋国宋城的繁华,卫国卫城的人山人海,蔡国宫城鼓乐齐鸣,歌乐盛平咏诗作画,金樽美酒尽情享受,春秋战国乱世求生存,春秋五霸美名传诵,文化遗产千古流传,诸侯国戴国己成古,人生如梦,一轮明月挂天空中,举杯望月问明月,人生能有几度春,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尽情享受尽情乐,何为生何为乐,何为人生!</p> <p class="ql-block">戴国国君戴平公其实是商朝箕子的儿子,箕子是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王帝辛的叔父,(另一种说法是商朝微子启的后裔)商朝灭亡后因投降及时,所以封在民权这么个小地方,领地虽小,爵位却很高,是正儿八经的公爵,所以正常情况下是没人敢欺负的,不过到了春秋时期,爵位就救不了他了,处在宋郑两国之间,而宋郑两国又有矛盾,所以经常相互攻伐,两个大人打架,小孩子夹在中间,必然是时不时倒霉那么一两下,为保境安民起见,戴公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决定投靠郑国,因国力弱小而寻求大国庇护,这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可他是公爵,郑只是伯爵,爵位高了两级,那时侯周王朝虽然己经衰落,但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为了大家都能说的过去,也不会成为国际上的笑话,这才与郑庄公私下约定,我投靠你的事儿咱两家知道就行了,可千万不能传扬出去,郑庄公一听,心里暗自琢磨,这主意不错,别人不知道,那不就意味着,以后找机会灭了你不会受到国际上的谴责么,正因为这样想法,郑庄公才毫无顾忌的灭了戴国,戴之战是公元前713年郑军在戴(民权县东)全歼宋,卫,蔡联军的作战,春秋战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强国兼并弱国,大国吞没小国的战争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