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作角度浅赏《小石潭记》

叶子

<p class="ql-block">  为提高自身的作文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我决定,从今日起,每日欣赏一篇好文。有想法的朋友们也可同赏,有说的不够妥当或是欠缺之处,望朋友们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  从前读书时,看到文言文的第一反应就是各种词语活用、倒装句等,全没有真正领悟到文章妙处,因而并未学到其作文的好处。所以,我觉得,从优秀的古文开始,今日以选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开始吧。</p> <p class="ql-block">  《小石潭记》是一篇极好的游记散文,它叙述的是作者柳宗元游览小石潭记录的文字,文章脉络清晰,妙语生珠,既有人叙述的简洁明了,又有印象描写的好处。此处有一词——印象的描写,是出自于叶圣陶在《文心》一书里叙述的,它的定义为:依了自己的感觉,把接触到的景物从笔端表现出来,犹如用画笔做一幅画一般。按我的理解,这和分析《诗经》中的“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如何,下文我会就文章就行分析。</p> <p class="ql-block"> 本文单从文章的行文结构和语言表达进行分析。首先,就文章结构而言,它是典型的运用移步换景法的文章,从“离小石潭百二十步的小丘”开始西行,在西行途中,“隔篁竹”就“闻水声”,那声音,作者听着“如鸣佩环”,十分赏心悦耳,所以此刻,“心乐之”,心情格外舒畅,奠定情感基调。</p><p class="ql-block"> 接着,“伐竹取道”四个字简单概括到达小石潭的过程,详略得当。</p><p class="ql-block"> “下见小潭”后,按照由近到远、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写。依次是谭中水,谭中石,谭中鱼,最后由小潭望西南方向,纵观小潭,写潭水的曲曲折折的整体形态。</p><p class="ql-block"> 最后,简单交代同游者。</p><p class="ql-block"> 全文叙述顺序清晰,详略得当。</p> <p class="ql-block">  在语言表达上,作者多是运用了“印象的描写”。据叶圣陶先生所说:“游记”有两种写法,一法是,把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平平板板的记下来;另一法是,印象的描写,定义前文也叙述过,就不赘叙。简单来概括就是“单纯叙述”和“印象的描写”,叙述就像一幅路线图,只能告知你到达过哪里,看见过什么,而“印象的描写”就像一幅风景画,会让人感觉到你感觉到的,较叙述远胜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举个例子,文中所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是作者写了小溪曲曲折折的样子,由于河身曲曲折折,就像“蛇行”一般,既点名明小溪的曲折的静态形状,从“行”字也让人感受到溪水潺潺流动的动态。“明灭可见”更妙,为什么会忽明忽暗呢?因为“斗折蛇行”,溪水曲折,有的河段可能被忽高的岩石或是浓密的草丛遮蔽了,看不见,所以是“灭”的。有的显现出来,太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的,所以“明”。这是作者自己看到溪流的感受,真的是十分的妙! 类似这样的语言,文中还有很多,如“如鸣佩环。”“皆若空游无所依。”等等,在此就点到为止。</p> <p class="ql-block">  《小石潭记》一文的行文结构和语言表达对于写作具有借鉴意义,需多读几遍,多多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