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建水紫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陶之一。</p><p class="ql-block">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县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始于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制作成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陶器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磐。其中胎色若羊肝者,尤为上品。</p> <p class="ql-block">田静老师简介:云南省建水县人,全国第十三届政协委员会委员、政协云南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常务委员、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云南省首席技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建水县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理事长。</p> <p class="ql-block">田静老师为建水县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政协委员,也是云南省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史上第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从事建水紫陶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熟练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尤其在制壶技艺上有较高的造诣。</p><p class="ql-block">建水紫陶在制壶技艺上曾有所断代,田静老师通过长期挖掘整理传统技艺,反复试验,攻克泥料收缩比的同时,创新流、纽、把的成型手工技艺,在传统样式基础上,创新百余种造型,逐渐形成了建水紫陶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田静老师长期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挖掘建水紫陶传统技艺,整理出淘泥十二道工序,成型七十二道工序,烧制二十四道工序,共计一百零八道工序的主要理论依据,为传承技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二十年来,田静老师授业带徒,从业徒弟遍及整个行业,在全国陶瓷行业中有着较强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田静老师因爱茶而制陶。从19岁迈入制陶之路至今,陶泥流转于田静手中已有二十几年的光阴,所制之陶,不事雕琢,灵慧内美。 经年不断的学习与积累,田静老师将复杂的建水紫陶技艺浓缩于一壶之中,设计、配泥、成型、装饰、刻填、衔接、烧制,每一道工序都了然于心,无一不精,逐渐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制壶方法。</p> <p class="ql-block">每一件精美器皿的最初,都来自于泥土。泥土,是陶的骨骼,陶的肌理。欲成器,必先谙泥性,淘泥,这一乏味冗长的过程,深藏着陶的美,酝酿着陶的韵。</p> <p class="ql-block">建水紫陶采用当地得天独厚且蕴藏量丰富的红、黄、紫、青、白五色土配制。色调为红底白花和黑底白花或白底红、黄、蓝花等。</p> <p class="ql-block">探矿鉴土,择取优质紫陶原矿陶土。五色陶土,色成天然,自取所需,搭配调和。</p> <p class="ql-block">浸水搅拌,水乳交融。过筛淘洗,去除杂质,循环反复,直至状似膏脂。</p> <p class="ql-block">泥膏静置,沉淀砂砾。</p> <p class="ql-block">烈日暴晒,蒸腾水分。</p> <p class="ql-block">揉捻。每一寸膏泥都必须经过足够的挤压才能将积藏的气体排出,并进一步平衡水分。若是膏泥不够紧实,湿度不均,烧制后的陶器表面就会出现气孔,甚至变形、开裂。</p> <p class="ql-block">拉坯:旋转的轮车是坯体诞生的舞台,在旋舞中初具成形,带着独有的韵律和美感,透出魔幻的气质。一个优秀的拉坯工匠,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来熟悉手法、磨练技艺,才能拥有让膏泥在指尖变换的魔法,使得图纸上平面的线条转化为立体的实物,完成第一次艺术造型。</p> <p class="ql-block">阴干:坯体完成之后,需要时间静置定型,蒸发多余水分。阴干的时间取决于当季气温的干湿程度,以及工匠对泥性掌握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粗修:当坯体形状初定之后,便要经过轮盘旋削来去除毛糙,坯体开始呈现出一种初始的形态,谓之第二次艺术造型。膏泥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分不易渗透,对陶器的烧制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一次又一次旋转削修的同时,也使得坯体干湿愈加均匀。</p> <p class="ql-block">装饰:湿坯装饰,是建水陶特有的一种装饰手法。湿坯的立体感有别于纸张创作,要求书画家对器皿的弧度拥有准确的把握度。技艺娴熟的书画家可以做到一气呵成,尽量避免了湿坯因长时间暴露而造成的过度干燥。</p><p class="ql-block">书画的运用,使得陶器艺术性的表达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但所有装饰皆服务于器,唯有与器韵和益彰,方为上品。</p> <p class="ql-block">阴刻,亦是建水陶特有的装饰风格。足刀游走于坯体上,畅如流水,深浅相宜。力过则坯透,不及则无法填彩。镂、剔,两个动作循环反复,看似简单,却需极其纯熟的技巧方能完成。</p><p class="ql-block">专工填刻的匠人皆为女性,女性与生俱来的细腻耐心,是胜任这项工作的首选。但只心细如尘,耐性卓然远远不够,更多的,是长年累月的训练和积累。在这里,最年轻的刻工至少从业五年,资历最老的入行已过二十载。</p> <p class="ql-block">阳填,与阴刻相对。只闻阴阳二字便可窥其意,两两以对,相反相成,此处的阴刻阳填,自然没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高深,有的只是最为浅易的表达,将阴刻挖去的部分以彩泥填充盈实,如此,阴阳合一。</p> <p class="ql-block">阳填的彩泥,皆以天然彩色泥料调制,对于干湿度要求极高,水分过多会使坯体软化,过干泥料附着性不足,无法填充。填泥的湿度与母坯自身湿度并不一致,因而干燥过程中收缩率略有不同,使得填泥的过程同样需要反复为之,通过不断的填充、挤压,才能使填泥与坯体粘合如一。</p> <p class="ql-block">二次阴干:第二次静置阴干的过程,是填泥逐渐融入坯体的过程,所需时日各有不同,只待二者整合如一,方为工成。</p> <p class="ql-block">精修,被称作第三次艺术造型,去除有碍观瞻之处。器型的线条之美,特有之处的呈现,皆在于此,因而容不得半点闪失,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p> <p class="ql-block">轮盘再一次飞旋,工匠修炼多年的一双妙手,使得器坯在周而复始的韵律中渐臻完美。</p> <p class="ql-block">三次阴干:不假外力,全凭自然而成,注定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小件陶器耗时三月有余,大件往往长达一年之久。此时的器坯,需要时间来使之坚固、稳定,因为接下来,它所面对的,是烈火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作品以手工精湛,窑变丰富,器韵文心,古雅静穆,极具传统艺术气息著称。</p> <p class="ql-block">由膏泥到器坯,严谨、和谐、完整的传统工艺流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古语有云: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p> <p class="ql-block">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自成一脉,【淘泥十二錬】,【成型七十二技】,【冶陶二十四法】,共计一百零八道工序被誉为业内最复杂的制陶技艺,一代代口传心授,使得建水紫陶窑火不息,传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对工作的坚持,对每一件作品的精益求精,对一项技艺沉下心思不断向下扎根......这是一位手艺人对工作的真实态度,对传统工艺制作的真实写照,对“工匠精神”的真实体现。田静老师希望能将自己的技艺和执着精神传承给后人,尽她所能教授给所有爱陶的年轻人,希望他们将建水紫陶越做越好。“作为传承人,我的使命和责任就是把建水紫陶的各项技艺传承和发展下去。对工艺美术陶的探究永不停止,每一点收获都是一个新的起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