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后话语:话说说话的学问

三友书画.王克三

<p class="ql-block">  《朱子家训》:“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意指:为人处世要少说为佳,因为言语一多必然出现失误。《菜根谭》亦有“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天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溪”。意即:守口应密,防意要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口就是心的大门,因一时言语不慎,造成追悔莫及的事古往今来大有存在。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世间许多是非,皆因说话而起,一言可能消灾挡祸,一言可能引火上身。</p> <p class="ql-block">  《鬼谷子.权篇》关于说话有几句著名的表述:“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意为:嘴是表达或隐满意思的器关,耳目是帮助心搜集情报发现奸邪。三种器官协助人发挥作用,引导说辩局势向着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又有:“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简单来说,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是一门艺术,懂说话的人,往往知道什么时候,遇见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反之宁可三缄其口,也不要信口开河,因为口是祸福之门。《增广贤文》亦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金句,意为:紧闭着嘴不乱说如同瓶口加盖,像守城防敌一样严格要求自己。</p> <p class="ql-block">  学会知而不言,因为言多必失。《鬼谷子.本经符》中有:“言多必有数短之处”之句,也就是说:说十句话肯定有一两句是不中听的,毕竟没有“十全十美” ,如此说来还是少说为妙,宁少勿滥! 俗话所说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历史上东汉三国时期的杨修之死。做了丞相的曹操,因为曾经刺杀董卓的经历,最忌惮身边亲近的人,对他暗藏杀机。为了杜绝后患,他想出一条计策,对身边的侍卫说:“我梦中杀人,如果我睡着了,千万不可靠近我。”有一天晚上,曹操睡觉时,被子掉落到地上,他的侍卫连忙上前捡起来,重新为曹操盖到身上。突然,曹操起身拔剑把他杀死,然后继续倒头大睡。第二天,他大吃一惊,问身边的人:“谁杀死了我的侍卫?”大家如实相告,曹操痛哭不已,命人厚葬侍卫,并且深深忏悔自己梦中杀人的失误。所有人都以为曹操是梦中杀人,唯独杨修在葬礼上轻轻叹了口气说:“都说丞相在梦中,我看你才是梦中人啊。”曹操听闻此言,对杨修深恶痛绝。杨修虽然聪明,却对自己的多言毫无忌讳,对他说出的话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也丝毫不察觉。在后来的“鸡肋事件”中,又一次戳曹操的痛点。《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进兵怕攻打失败,退兵怕遭耻笑,正在进退两难之际,庖官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时做行军主簿的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曹操闻之大怒,以扰乱军心为名,杀了杨修。杨修之死,实则是因为自负有才,聪明反被聪明误,使曹操心生忌讳,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狗不以擅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说话是艺术也是智慧,有时候说者是无意的,而听者确是专心的,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p> <p class="ql-block"> 人心要静,喋喋不休不如静心自省。世间人事,一念而已,你若平和无人可恨;你若不究,无人能扰。淡定之人不负赘,豁达之人不受伤。多言多语,轻则惹人厌,重则招人怨恨,甚至丢了性命,为自己招来灾祸。相反,谨言慎行,能换来平静的生活,是一个人真正的福气。宁可三缄其口,宁愿守口如瓶。说什么嘈杂尘世,无言可胜千言万语;听什么灵魂颤粟,此时无声胜有声。真理从来也都不是 越辩越明,辩论到最后肯定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是挑逻辑错误玩文字游戏搞狡辩。 林肯曾经有这样一段话:“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决不肯在私人争辩中耗费时间。争辩的结果,包括发脾气,失去自制,其后果是难以让人承担得起的。”与其跟一只狗争路,不如让它先行一步,如果被它咬了一口,你即使把它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伤口。要学会一个人静静的思考,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更清醒、明白;要学会用心看世界,学会华丽转身。“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前面,说不定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p> <p class="ql-block">  《论语》集注卷七.子路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中的这段对话,孔子对樊迟的请教提问回应强烈,称樊迟“小人哉,樊须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种救国主张应运而生,樊迟想学种桩稼之农事,向孔子提问农业种植方面的问题,这或许是“君民并耕”农家学派早期思想的反映,而孔子关注的问题不在具体的生产层面,樊迟的提问与孔子的思想相悖。在今天社会生产各层面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从求学、对话、交流这一角度出发,这边“隔行如隔山”的“话不投机半句多”那边可能是推杯换盏的“酒逢知己”的千杯少。</p> <p class="ql-block"> 在现今 颇有些争议的《子贡问时》中叙述了孔子学生子贡与“三季人”这样的一段对话,原文是: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p><p class="ql-block">(译文): 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您是孔子吗?”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p><p class="ql-block">“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p><p class="ql-block">“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p><p class="ql-block">“四季。”子贡笑答。</p><p class="ql-block">“不对,一年只有三季!”</p><p class="ql-block">“四季!!”</p><p class="ql-block">“三季!!”</p><p class="ql-block">“四季!!!”子贡理直气壮。</p><p class="ql-block">“三季!!!”来人毫不示弱。</p><p class="ql-block">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p><p class="ql-block">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来人听此,大笑而去。</p><p class="ql-block">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p><p class="ql-block">“这一年到底应是几季?”孔子答:“四季”</p><p class="ql-block">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且不论此段对话在史上是否有其实,就这段对话过程、内容已隐含了“夏虫不可语冰”的寓意。 《庄子·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之流皆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可是海水从不漫溢。”跟层次不同的人争论,是徒劳的,错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糊涂。说话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正如俗语说的:跟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山唱什么歌。见高人,要高明,见小人,要精明,跟层次不同的人不争是一种慈悲,是一种人生大智慧。</p> <p class="ql-block">  说话是一种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看过这样一句话:“说话的技巧很重要,有时候,寥寥数语就能反败为胜;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挽救残局;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人转怒为喜。” 同样的一件事,因为说话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战国策》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赵国的赵太后刚刚执政不久,政局不稳,虎视眈眈的秦国趁机攻打赵国。 赵国求救于齐国,但是齐国提出了一个条件,让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他们才肯出手相助。大臣纷纷建议马上答应齐国的要求,救赵国于水火。然而,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听后大怒,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事情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国家也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这时 左师触龙求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猜测他此行的目的,一定是为人质的事而来。然而,触龙见了面,问太后:“最近身体怎么样?吃饭还好吗?每天走多远的路?”太后的神情慢慢放松下来,触龙接着说自己的小儿子舒祺,15岁了,不成才,却私下里非常疼爱他。太后问:“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女人还厉害呢。” 太后笑了。触龙接着说:“在我看来,太后倒是疼爱女儿比疼爱儿子多些。女儿出嫁您担心哭泣,但是并不阻拦她,是为她将来有长远的打算啊。 而历代的男孩子都必须为国家建立功勋,才能提高地位,你阻拦长安君为国立功,以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赵太后欣然同意了触龙的劝谏,派了一百辆车子,护送儿子到齐国做人质去了。鹰立如睡,虎行如病,这也正是它们攫人噬人的手段。君子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鴻任钜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我们为了更好的沟通,需要分场合,分对象地说话。见明白人,说话要以大局为重,说真诚的话,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话点到为止,明白的人自然会懂, 这是一门学问。 古人云:“戒轻诺之言、戒多言、戒直言、戒讥评之言、戒揭人短、戒强聒之言。”有这么多警戒的话,这里再重复下“狗不以擅吠为良,人不以擅言为贤”这两句话。以少说不说为好,管好自己的嘴,嘴是祸福之门,宁肯少说话,也不要乱说话。人一生受到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一个家庭里,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尊重是真爱的体现。一个孩子生活在温暖的家庭气氛中,他从小会耳濡目染,健康长大。一个在家庭中不好好说话,对父母长者不理不问座等盒饭的人,绝对是一个冷酷无情、没有孝心之人。看一个人值不值得长期交往,首先要看他能不能好好说话,好好说话还意味着对他人的在乎和尊重。一个人性格如何,能否好好说话,是有没有教养最直接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在特定的环境里,该说什么不该说些什么,必须谨慎考虑。人与人之间相处,最暖人心的方式是好好说话;最好的相处是性格和言行的相互补充。《法言·问神》篇有云:</p><p class="ql-block">“抒心中之所欲,通诸人之嚍嚍者,莫如言。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行,君子小人见矣。”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察言见行。 凭良心说话,说正直的话。凭一颗善心,用温婉的形势表达多说赞美的话,是人生的大智慧。正如世间流行所说的那样:“把说话练好,无疑是最划算的事。” 真正有智慧的人,通过说话广结人脉,为事业铺路,化解是是非非,收获良好人际关系,生活得安稳,心中得自在。行为得体,说话温尔文雅,让人轻松愉悦,这是你应有的教养也是人生中最美的名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克三</p><p class="ql-block"> 2021年元月于胶东青筠居</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王克三,山东省青岛市平度人,爱好中国书画艺术,擅写意花鸟、山水,尤擅墨竹。受教于著名书画篆刻家张华先生。潜心继承传统书画艺术之精华,废寝忘食于墨竹、山水画的学习和创作。1983年10月入伍空军对越自卫反击战昆明前线指挥所所属边防驻军对越作战部队:空军雷达兵第三十二团,参加了著名的“老山”、“者阴山”对越自卫还击战。书画艺术作品多次参加军地书画展和书画赛并获奖,多幅作品被国内外人士和专业机构收藏。</p><p class="ql-block"> 各位战友、朋友:本美篇是以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书画艺术和编发、转发以“捡拾散落在哀牢山脉、红河岸畔军营里的点点情思,讴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建立起来的深厚战友情”为主题回忆叙述当年军营生活纪实文章的公众号,如果您对发表的文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点击在看和留言,或者微信交流,微信号wks482539662,邮箱:chahouhuayu@163.com 谢谢! 王克三</p>

子贡

说话

曹操

孔子

杨修

三季

太后

依于

触龙

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