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24日)</p><p class="ql-block"> 吕全水</p> <p class="ql-block"> 暑假将尽,酷热难耐,空调房里亏得一机在手,碎片化的阅读尤其是融媒体编发的人文资料包括视频,在阅读过程中时时有新发现,利用空闲时间随笔记下,并深入思考。</p> <p class="ql-block">(一)“人定胜天”,不同世界观的辨正</p><p class="ql-block"> 《荀子》原著中“人定胜天”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常被引用,核心要义是“人类的(力量)一定能超越自然的(力量)”,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断句为“人\定胜天”,“定”理解为“一定”,是个副词。</p><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基于这种解读,产生了与之相呼应的主观唯物论,在“改天换地”、“大干快上”、“大跃进”等运动中发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作用。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艰难探索,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基本建设,依赖“肩挑手扛”,工业、农业、国防、教育、卫生各行各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创造的成就为世纪未中国现代化政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留存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其实,另有一种客观唯物的解读更接近荀子本来思想,断句为“人定\胜天”,意即“(国家)人民在生活安定的状态下完全可以战胜自然灾害和社会祸难”,因为荀子既是儒家集大成者,也是儒家思想革新者,这种解读更符合他的思维逻辑。</p><p class="ql-block"> 时下新冠疫情肆虐世界,西方世界极力倡导“集体免疫”,中国则“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防疫工作成就举世公认,也体现了“人定胜天”这个客观唯物的世界观的前瞻性有无比的社会力量。</p><p class="ql-block"> “小”到地球人,每个单个的居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应遵循这个法则。譬如“养生”,人的衰老是自然现象,也是不可逆的,承认生命规律,遵循人生各阶段生活规则,颐养天年,顺应自然是明智的选择;又譬如“治国(事)”,以安民为先,可以事半功倍,所以先贤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断言。</p> <p class="ql-block">(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是强调个人“修行”的人生观。</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运动的目标不仅仅是“消灭私有制度”,而且还要“清除私有观念”,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因此“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就被当成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大批特批”、“批倒批臭”,这在“路线斗争”中本来很正常。因为口号的表层意思似乎在突出私欲的合理性:无私(我)的人,天地不容(自然选择的法则);无私(我)的社会,缺乏动力,只得自生自灭。这样解读,“利益的驱动”成为社会潜规则;人,生就自私自利,自然成为“天理”。</p><p class="ql-block"> 其实,有人考据老子文中“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中“为”应读wei第二声(阳平),动词,“修养”,而不是第四声(去声),介词,“为了”。这样一来就颠覆了我们原有的认知,原来先贤在教导我们“人应该时时注意修养自己,(否则)天地不容”,如此解读既提升了个人的道德境界,也廓清了社会转型期不良的道德风尚: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不自我修行,自我改造,天地不容!“德不配位,必有灾祸”!</p><p class="ql-block"> 母性是人们较尊崇的自然属性,但母性的发展方向不同却往往产生截然不同的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 阎建宏,女,原贵州省副省长,中共党员,在职期间为子女疯狂敛财,上世纪九十年代个人财产累积1500万人民币,另外藏匿转移外币1亿美元,一个贫困省的副省长,不为人民谋幸福,只为自己儿女搜刮财富,案发后自已被处极刑(90年代最高级别的死刑犯),儿子违法经营也坐牢,儿媳成为北美洲在案臭名昭著的“洗钱”嫌疑人…共产党员的修养哪去了?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公德心呢?!</p><p class="ql-block"> 张桂梅,女,中共党员,作为贫困地区一名“支教”老师,她完全可以在完成任务后回到富饶的家乡,重新经营自己痛失爱人的破碎家庭再享幸福,然而她选择了留在贫困的云南农村去建一所女子高中,作为女人,她深知培养一个高素质的女人就意味着有希望诞生一个高素质的家庭,这种表面上看似原始、朴素的母爱,却升华为高尚纯洁的人间大爱,一种至人、神人、圣人般的共产主义“仁爱”。不难想像,我党队伍里如果少一些“阎建宏”,多一些“张桂梅”,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指日可待,中华民族或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三)“一窍不通”意味着对不同的价值观念取向所使用的不同手段,是方法论。</p><p class="ql-block"> 成语“一窍不通”多用来形容人的智慧缺陷,习惯用作贬义词,其实《庄子》典故最早解读为:人头部有七窃,一窃不通也就罢了,另有六窍可以代偿;生硬地弄通那一窍,殃及其它,结果人流血不止而死,过犹不及。</p><p class="ql-block"> 中国现代化进程很快,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又很快进入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时下人们关注的医疗保健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也把提高人均寿命写进文本,但还是有许多烦恼纠缠着过于关心生存状态、过度医疗保健的人群。譬如“养生大师”梅墨生突然离世是一偶发个体事件,却被舆论炒得沸沸扬扬,人们思想水平还停留在单个事件的认识层面,忘记了如何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事物本质,尤其是探究古人训导“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的奥妙,这些社会现象往往引发见仁见智的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