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正道》(下)

油坊掌柜李保生

<p class="ql-block"> 人家动静</p><p class="ql-block"> 东关是个大家庭。自金正隆以来近900年间,李、王、孔、张等42姓,学坡李、巴州李、南峪李等57宗,为一个适者生存的理由,从晋、鲁、冀诸地走到一起。雅俗兼容,血脉相通,多少外来客变成本地人,多少人走出本土,成为“走外人”。</p><p class="ql-block"> 诚如村前的松溪河,东关人家流变有常,动静得宜。动是非农成分对于农业版图的切入,切换,切割,静是双雄争锋旷日持久,地老天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部分东关同齡人聚会后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史料表明,开山鼻祖李氏奠基伊始,几代业农。接踵而至的王氏先祖、明代王相,“母死,值岁次,殡葬无资,嚎痛七昼夜,不食而终”,也是一个贫苦农民。直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身怀木匠绝技的孔传信、孔传惠兄弟来奔,打破种田人的一统天下。</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非农成分仅是农村人家的附属品,而其引领风气之先,昭示历史走向,活力四射,不可小觑。晚晴以降,伴随县城功能发育完备,门外觊觎既久的这类人家乘势而入,“来者不善”,下车伊始便向农业叫板。清光绪年间,河北辛集的“太医”乔福录携家带口在东关扎营,为的是在县城行医。光绪二十九年(1904),高天云从山西洪洞迁来,以办戏班为生。民国二十七年(1938),在城内开粉坊的阎义明,因避战乱,迁到东关……1945年,225户人家的东关,有非农成员的农业家庭约占1%。</p><p class="ql-block"> 土地改革以后,非农成分迅猛发展。不必说经营工商业的46户乘势粉墨登场,贫苦农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情势也为此推波助澜。东关街长齐新福被调一区当了干部,17岁的李洁心在太行财经学校毕业后也分配干部,李观暲离开农村到县办酱园做事,赵永柱等7人加盟刚成立的城关供销社,1945年参军的宋乃贤转业到昔阳公安队担任班长,青年农民李观宇、李洪福参加教育工作……到1953年,包含非农成分的农户一下增到90户,占全村 240户的37.5%。但无论如何,户口都在农村,农与非农并无严格分野。</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户籍管理形成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农村人口为城市提供商品粮,城市居民按不同标准领取供应粮。二元户籍模式诚为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所必需,是历史的进步,却也在城乡间挖掘一条鸿沟,沟那边春光明媚,花团锦簇,沟这边万马齐喑,古道西风。横跨其间的独木桥供这厢人争渡,趋之若鹜,一票难求——这情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恍若昨天。</p><p class="ql-block"> 与县城外乡村不同,优越的地缘令东关居民获得城市户口得近水楼台之便。开初,国营与集体企业职工、国家干部、人民教师、解放军官兵等,全村62户家庭有成员拥有城市户口,占总户26%。之后,随着厂矿企业招工转户、当兵入伍和考取大中专院校转户、婚姻关系转户等,持有城市户口者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青年突击队</span></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城市、农村户口混杂的两栖家庭是农村一道特殊风景。在组织集体生产、按劳动日分粮的年月,这类家庭劳动日少,往往到年终结算时,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现金,才可以领取全家的口粮。乡人宽厚包容,两栖家庭得到干部、乡亲诸多关照,却也以开放的家庭格局——信息渠道多,人际关系广,风俗习惯趋于新潮,具有得到城市户口优先权的滚雪球效应,加速城市因素渗透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地少人多,本土人口增加,50年代至80年代初,东关不得不严格限制外来人落户。好长时间,两栖家庭只在本土人群间增减,对外则大门紧闭,只有事关群众和集体利益的事体,才网开一面,其中不乏两栖家庭。</p><p class="ql-block"> 原籍河北的县医院老医生张永生,年老退休,飘零小叶没个安身之地,便找到党支部书记孔庆喜,忐忑着提出欲定居东关。孔庆喜同干部商量,考虑张医生实际情况,留下他,对群众就近看病有好处。于是决定在村里安置张医生一家,并接纳其不是城市户口的二儿子落户。</p><p class="ql-block"> 1974年,30多岁的李凤鸣因公去世。上有老父母,下有年幼的孩子,梁栋顿失,塌天大祸。孔庆喜特批其妻招个上门女婿,在东关落户。村户口薄上遂多了个来自西寨的木匠。</p><p class="ql-block"> 实行计划生育,双女户心有芥蒂,总希望生个儿子,将来有依靠。为解除这些疑虑,孔庆喜力主允许双女户有一个出嫁女儿落户,得到村委会支持。这个人性化安排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1980年前,全村共有农与非农共处的双栖家庭102户,占总户25%。</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关人口呈缓慢而稳定增长之势。1949年至1955年的6年间,全村基本保持240 多户、980多口人。1956年突破千人大关,但直到1963年,仅比1949年增加47户,172人。1964年,人口突破1200人,1976年超过1500人。此后趋于饱和,至1985年,一直保持520户,153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格局款款走来,人口领地大翻腾,人口红利大释放。</p><p class="ql-block"> 老祖宗传下来的老东关,三街(北街、南街、学坡街)三巷(刘家巷、大巷、小巷)的人居格局,逼匝而闭塞。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连接县城的功能早已萎缩,寻常巷陌通往寻常百姓家。县城操盘手却看重这块风水宝地,不失时机纳入城市扩建蓝图,并付诸实施。</p><p class="ql-block"> 为着响应与配合不断推进的县城改造扩建,从 70年代开始,村庄逐步向外转移,在松溪河县城段东移后空出的河滩另建新村。先有66户在河滩建房,80年代规模陡然增大,135户移居河滩。90年代144户,2000年后30户;30余年间,村委会发放宅基地300亩,总共375户陆续在河滩建起新居。</p><p class="ql-block"> 而今的东关新村,包括上排房、中排房、下排房、大王庙、小二楼、解困房六大片区,以及在老村遗址建设的逸东小区、花苑小区。作为新家园,东关人苦心经营,不惜血本。2001年,村委会自筹资金建起新学校,2004年建成幼儿园,吸引东关片区的学生、幼儿纷至沓来。2014年,县政府投资,在东关幼儿园基础上,建起现代化的昔阳县第三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东关老址,俨然已成为县城核心组成部分。西自新建路,东达南河坝,北倚中城雅居住宅区,南到购物中心、城中家园,县政府办公大楼、政府广场、中城雅居住宅区、新建路、湿地公园、颐民公园、森林公园、新汽车站,以及诸多商厦、店铺等平地崛起,老东关已经彻底消弭,无迹可寻。</p><p class="ql-block"> 长期任职村会计后来继任党支部书记李计文,亲历村庄变迁全过程,对村变人变乾坤变颇多感慨:新村代旧村,老村变城区,地理变化带来人口对外开放,东关与外面世界相连,租房经营、买楼居住的外来户明显增多,和本地人混杂,打破了本土人独居的历史局限。建立新学校和幼儿园,越来越多的乡下学生、幼儿就读入园,家长在东关租房陪读,成为流动人口大军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村庄搬迁令东关融入大县城发展圈,成为城市人口一部分,跟随县城发展而日新月异。</p><p class="ql-block"> 从李计文提供的两次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当时人口流动态势 。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 830户,2485人,其时,新村刚刚落成,外来人口不算太多。十年之后,2010年5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达到 4717人,几乎增加1倍。其中,本区域户籍2172人,非本区域2545人(含外省159人)。本区域户籍人口中,户口登记地在昔阳县的1929人,在山西其它地区的75人,外省168人。多元的户籍结构,促进经济循环,丰富社会生活,激发地方活力,利大于弊。</p><p class="ql-block"> 外来人口到来,非农户口倍受冲击。随着粮食、食品市场放开,人们吃粮已不再单靠粮食部门供应。非农户口管理也不再趋紧,80年代末,为缓解人们争相获取城市户口的紧张局面,政府放一码,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人,适当缴纳城市增容费,可取得城市户口,即蓝印户口。由此,东关城市户口有所增加。2009年至2014年,持蓝印户口的外地人23户、48人,在东关落户。2010年,东关常住人口中,农业户口3725人,占79%;非农户口991人,占21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门前唱大戏,老少乐陶陶</span></p> <p class="ql-block">  人是社会构成的因子,家是社会繁衍的细胞。社会之变,归根到底是人之变,家之变。当农民不再以种田讨生活的时候,当城市人口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当外来人口足够多的时候,乡村涅槃的时刻到了。</p><p class="ql-block"> 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未雨绸缪。2013年6月,县政府发文,调整城区社区管理委员会管辖范围,除原有的城南、城北、城西三个社区外,增加东关等13个行政村。11月,县委成立“城中村”撤村转居领导组。</p><p class="ql-block"> 2014年,按照县里统一部署,东关启动撤村转居工作。7月,召开村民代表和党员联席会,通过《关于东关村“撤村转居”实施方案》《东关村集体经济组织净资产配股办法》,由城区社区党工委请示报告县委、县政府批准。按照方案,将符合条件的农户627户、1520人转为非农户口,并变更户口簿。同时,对人口状况摸底,开展清产核资评估,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净资产配股。确定股民为 1462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年终股份分红结算</span></p> <p class="ql-block">  9月,东关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昔阳县紫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p><p class="ql-block"> 东关社区共有本土居民874户,1976人。其中原城市户口220户,456人;由农户转城市户口627户,1520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旭日輝映的白马神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