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留史册 家国情怀系苍生

蔡静(翰墨留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记李澄副市长的革命生涯(报告文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作者 蔡静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冲出白色恐怖 再度上延安</b></p><p class="ql-block"> 1940年3月,白色恐怖笼罩着四川成都,东门外九眼桥纸店,来了一位二十来岁的纸商,他向身后看了看,确定没有跟踪尾巴才机警地钻进纸店仓库。</p><p class="ql-block"> 他就是中共成都市外南区委书记李澄(1920-2001)刚才,他接到上级的紧急通知:“你不要回家了,马上转移,罗世文和车耀先己经被捕了,党报记者,共产党员朱亚凡同志己经牺牲了。”</p><p class="ql-block"> 原来国民党蓄谋制造的“成都抢米事件”嫁祸于中共四川地下党,以此为借口,乘机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军委书记车耀先被关押在渣子洞监狱里。</p><p class="ql-block"> 李澄在九眼桥纸店仓库里住了几天后,川康特委又通知他撤往延安。他和《时事新刊》的记者汪绍业同志一道,化装成纸商,手里拿着纸样,坐公共汽车到宝鸡,再乘火车到西安。在西安换上八路军的军装。李澄穿上合体的军装更显得英俊挺拔,威风凛凛。军帽下,那双锐利的双眸透出聪明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李澄从小受车耀先等革命者的思想薰陶,一腔热血,忠于党和人民。</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伍云甫处长任命李澄为指导员,与何斌站长一道,带领一批从全国各地到延安的干部和青年40多人,以八路军山西渑池兵站撤退人员的名义步行奔赴延安。沿途躲过一个个哨卡,越过一道道壕堑,途经三原、洛川,经过8天的艰苦行军终于看见宝塔山上的红旗,青年们高兴的跳起来,李澄感慨万千,我又回到了延安母亲的怀抱,说不出有多么幸福,多么温暖。上次来延安是1937年10月,经川康地下党介绍和肖敬若一起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他还亲耳聆听了毛泽东主席的讲话。三年过去了,他己经把游击战争,民众运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对敌斗争的实践当中了。</p><p class="ql-block"> 李澄编入领导干部班,并被选为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1941年5月,李澄考入中央研究院,认识了时任中央研究院党委书记的李言,他们都有共同的志向,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他俩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当时中央研究院院长是张闻天同志。</p><p class="ql-block"> 李澄潜心研究经济建设,为后来的城市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李澄原名彭为果,地下党为了保密,每个党员都起一个党名,即使名单落入敌手,也不知道是谁,后来李澄一直用这个党名。</p><p class="ql-block"> 李澄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一个革命家庭,父亲彭劭农(1876一1968)经营的“三泰长”纸店是中共四川省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站,罗世文、车耀先等领导同志经常来彭家,给李澄姐弟几个看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党内刊物。李澄十岁就为中共四川省地下党传递情报,凭着他的机智勇敢,一次次胜利地完成任务。父亲在经济上大力资助地下党,为党提供印刷用纸。父亲20多岁就考中了秀才,1905年由夾江县选派去日本留学,认识了秋瑾,参加同盟会,从事组织留日学生反帝反清活动。</p><p class="ql-block"> 母亲李助君(1885-1948)是夾江县女子小学校长,她骋请共产党员执教,并在学校里建立党组织,将一批批优秀青年送往延安。有一次,没有经费了,母亲摘下手上戴的戒子,给青年当路费。</p><p class="ql-block"> 在父母的教育下,几个子女都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李澄的姐姐和弟弟都牺牲了,弟弟彭为工是左权将军的电台队长,他背着电台和左权将军走在前面,突然,一颗榴弹炮飞来,他们中弹牺牲了。</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李澄从延安回到成都后,经共产党员胡绩伟、蒋慕岳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嘉定县县委书记,领导夾江、峨眉一带的工人和学生运动,他聚集群众,登台演讲,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用生动的事实激发后方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斗志。并以新闻记者的身份采访、写稿,在报纸上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 两军对峙 崭露锋芒</b></p><p class="ql-block">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李澄和李言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宝塔山下,延水河边都留下他们的足迹。 1945年8月,经过8年浴血奋战,抗日战争终于胜利了,延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广大军民载歌载舞夜以继日地游行庆祝。 李澄和李言在游行队伍中欢呼雀跃,欣喜若狂。喜悦的时刻让他们更加怀念牺牲的战友,千种感慨,万般思绪涌上心头。 正当全国人民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国民党撕毁了和平协仪,悍然发动内战。 1945年9月,毛泽东主席来到延安中央党校(中央研究院),向干部们做了《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号召干部到东北去,李澄和李言都争先恐后地报了名。 10月,中共中央从各个军区和延安总部派出2万名干部和11万人的军队奔赴东北。 李澄和李言随干部队从延安出发,经古北口出关,向沈阳进发,途经陕甘宁边区、晋、冀、热、辽解放区,一路上兵荒马乱,无车可乘,全靠步行,而且,随时准备战斗,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人民遭受涂炭,特务土匪横行无忌。干部队到新民后,听说苏军将沈阳交给国民党军队,中共中央东北局己迁往本溪。于是,改奔法库,又到铁岭、抚顺,围沈阳市转了一大圈,终于在11月中旬到达本溪。李澄任中共本溪市委宣传部部长,李言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社会部秘书、秘书处副处长。 本溪市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军民们在高山上修筑工事,抵御国民党军队进攻。 李澄带着本溪市委的干部,一边宣传一边给失业工人和难民发放救济粮,几天来,己发放60万斤了。市民们看见这些年轻的干部和谒可亲,平易近人,又无偿地救济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啊!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让我们翻身得解放。 正当军民携手重建家园之时,国民党的炮火又一次打破了安宁。国民党军队两次进攻本溪,辽东军民奋起阻击,连续两次取得本溪保卫战的胜利。 4月11日,东北军事调停小组三方代表前来本溪调停。 本溪市委派李澄带队,带领各界人士20多人来到调停小组驻地。省军区招待所会议室里,各国记者的镁光灯不停地闪烁,三方代表应接不暇。 李澄站在前方,剑眉倒立,怒目圆睁,两道犀利的目光直逼美国代表:“请问美国政府,你们用飞机和军舰运送54万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这是真调停吗?你们训练和装备国民党军队,供给大量的军火物资,妄图让中国成为美国的殖民地,这是真调停吗?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这与倭寇有何区别?百姓希望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国民党军队屠杀东北百姓,国民党当局如何面对东北人民?”李澄的指问义正辞严,语惊四坐,问得美方代表哑口无言,国民党代表狠狈不堪。</p> <p class="ql-block">中共代表许光达同志为李澄撑腰:“李澄说的字字句句都是事实”。各界人民代表纷纷指责国民党背信弃义。各国记者了解了真相,各家报纸揭露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阴谋。 1946年4月下旬,国民党再次集结8万余兵力向本溪发动第三次进攻。5月3日上午,李澄和市委书记正在市政府礼堂里主持召开保卫本溪大会,中午接到省委紧急电话:“国民党军队向本溪进攻,命令你们晚7点之前撤离!” 李澄不但机智勇敢,而且,遇事沉着冷静。他组织好干部有条不紊地撤退,留下没有暴露身份的干部转入地下。他和留下来的同志恋恋不舍地道别,带领撤退干部快速行军,向本溪湖车站集合。晚上7点钟,各级干部携带文件、档案,带领工人武装,中学以上的学生1500多人乘两列火车撤往东部山区田师傅镇。 当天夜里,国民党军队占领了本溪,为了阻隔敌人进攻,破坏了铁路,用火车头装上炸药,拉到山洞里爆炸。此后,李澄肩负着中共辽东三地委三分区的宣传和民运工作,在沈阳、抚顺、本溪三大城市之间打游击战。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粮食吃,没有医药,就以草根树皮充饥。辽东三地委主要任务是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李澄抓紧一切时机,有声有色地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宗旨,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了,纷纷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军队,有力地支援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 1947年5月初,敌人以三个师的兵力把他们围困在红土甸子山上。敌人占据山头,封锁路口,不断向三分区进攻,为了掩护干部队,四团团长和政委都牺牲了,只剩下一个连的干部、战士。三分区被围困好几天了,粮食都吃光了,树皮、榆钱也吃光了,怎么办呢,眼看着同志们都饿晕了,杀马吧!李澄摸着日夜驮着收报机、油印机和书籍的马,泪眼婆娑,嘴里喃喃地说:“马呀!你随我行军打仗,经过枪林弹雨,立了战功,没有牺牲,最后还要为我充饥,我真不忍心啊!可是,同志们己经饿到极限了,无奈啊!” 那天,杀了马,李澄没有吃它的肉,而是跟别人换着吃。马没了,收报机精简了,消息阻隔了,直到5月中旬还困在山上,分区司令部建议4个人各带一路人马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突围。 李澄带着警卫人员向西突围,西面正是敌人进攻的方向,寡不敌众,只好退回红土甸子山,另两支队伍也退了回来。</p> <p class="ql-block">三人和分区会合之后,随分区司令部和警卫营往东穿插,避开了敌人主力,与新宾县委会合。分局领导说:“我们的三分区是敌后的一颗明珠,插在敌人心腹的一把尖刀。” 在李澄的革命生涯中,凭着他的智慧一次次化险为夷。 李澄带领三分区在本溪农村发动群众,建立民兵游击队,组织武工队,和敌人进行反扫荡,反围剿的敌后游击斗争。 1947年6月,东北野战军解放了安东、本溪、抚顺。三分区的地方主力部队,升级为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和辽东独立师开赴前线。 辽东三地委的中心工作转为土地改革。地委派李澄带领民运部的同志在农村搞土地改革试点。 1948年春天,土地改革胜利完成,东北根据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了,辽东三地委带领军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 1948年,省委任命李澄为中共安东市委宣传部长、市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市委第一书记等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三)率领安东市人民打造英雄城市</b></p><p class="ql-block"> 1950年,李澄上任安东市(丹东市)委第一书记,主持全面工作,领导安东市人民支援前线,抵抗美帝入侵。安东市与朝鲜隔江相望,江对面的牛羊、汽车尽收眼㡳。振耳欲聋的枪炮声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弥漫的硝烟摧毁了美好的家园,朝鲜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流离失所。</p><p class="ql-block"> 李澄书记站在主席台上,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地说:同志们!美帝发动了侵朝战争,毛主席号召我们和朝鲜人民一道,打倒美帝,保家卫国。我们和朝鲜一衣带水,唇亡齿寒,安东市人民要武装起来,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全市要腾出几千间房屋,安排中国人民志愿军住宿,我们要保证部队的粮食、副食、燃料、水电供给,还要把第一百货商店改为“军人商店”,专门供应部队的生活用品。铁路部门要保证部队和军火的安全,并保证通讯设备和线路畅通无阻。</p><p class="ql-block"> 同志们、 党员干部们:安东是祖国的大门,是朝鲜人民坚强的后盾,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刻到了,我们要率领安东市人民冲锋在前!把老弱妇儒撤到后方去,要妥善安置他们,还有工厂,要有秩序地疏散迁移。</p><p class="ql-block"> 李澄书记的话激励在坐每一个人的心灵,台下爆发出一阵阵呼声:支援前线,不怕牺牲,打倒美帝,我们要和平,中国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毛主席伟大英明!</p><p class="ql-block"> 连日来, 美军连续轰炸安东市,李澄书记率领安东市人民抗议美机侵犯我领空,残杀我同胞的罪行,领导市民们修建防空设施。李书记还组织了26个宣传小组,队员们个个都是能言善辩的高手,他们深入到群众当中宣传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 李澄书记和市委领导经常到部队走访,对战士虚寒问暖,问他们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困难,吩咐身边的同志:动员全市人民时时处处为部队提供方便。同时,又成立了汽车队,大车队,帮助部队运输物资。帮助朝鲜人民抢修工事。</p><p class="ql-block"> 残酷的战争使朝鲜人民失去了家园,他们悄悄地渡过鸭绿江来到安东。李澄书记吩咐各级领导接待好疏散到中国来的朝鲜难民。在抗美援朝的日日夜夜里,李澄废寝忘食地工作,为保家卫国呕心沥血。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抗美援朝战争终于胜利了,彭德怀司令员亲笔题词:“感谢安东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p><p class="ql-block"> 11月22日,《人民日报》以《站在国防最前线的安东人民》一文,向全国人民介绍安东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感人事迹。12月6日,东北人民政府通报表彰安东人民:“你们就处在这紧张的国防最前线,不怕美帝国主义的任何轰炸,坚守岗位,以忘我的精神进行生产,完成任务。你们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是值得全东北人民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李澄书记置身在全市人民的欢呼声中,侧耳聆听广播里传来辽东省委领导的声音:安东市人民英勇不屈,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突出的贡献,付出巨大的牺牲。授予安东市为《英雄城市》的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 市民们拿着花束,高举红旗,在大街小巷上游行,市委领导也和大家一起欢呼跳跃。那通宵达旦的欢庆场面格外壮观,多少年后回想起来还沥沥在目,让人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四) 建设城市 美化沈阳</b></p><p class="ql-block"> 沈阳是辽西走廊的咽喉,重要的交通枢纽,沈阳素有东方鲁尔之称。 六十年代初期,沈城废渣、废水比比皆是,晴天风沙扑面,雨天积水成灾道路泥泞。</p><p class="ql-block"> 1964年,任辽宁省基建部部长十年的李澄,被一纸命令改任为沈阳市副市长,主管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p><p class="ql-block"> 李市长一上任,就组织市委领导考察道桥水的状况,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又走访了铁西棚户区,听取市民的呼声,市民们多么渴望早日改善居住环境啊!</p><p class="ql-block"> 李市长思索着:怎样尽快解决百姓的疾苦,怎样改造棚户区,怎样治理龙须沟?</p><p class="ql-block"> 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先从三废处理开始(废水、废渣、废气)。</p><p class="ql-block"> 1964年6月,成立沈阳市市容整顿指挥部,李澄任总指挥。</p><p class="ql-block"> 1964年9月16日,成立沈阳市市政工程养护管理处。</p><p class="ql-block"> 1964年12月9日,成立沈阳市城市建设技术学校,培养市政建设专业人才。</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将城内所有的木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p><p class="ql-block"> 经过两年的苦干,逐步改变了沈阳的市容市貌。</p><p class="ql-block"> 正当人们紧张的工作,一场风暴袭来,强迫他停止工作。“文革”期间,李澄虽然身受迫害,但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p><p class="ql-block"> 1973年,李澄回到沈阳市委主持工作。他争分夺秒抢时间,要把失去的时光夺回来。他组织大会战,拆除有轨电车轨道,改为无轨电车线路,方便了市民出行。</p><p class="ql-block"> 李市长又组织煤气工程大会战,开发新气源,建成4座日产5万立方米的油制气炉,煤气用户增加两倍。液化气用户由1.18万户发展到8万户。</p><p class="ql-block"> 同时,改造老旧水源,采取二次送水工艺。</p><p class="ql-block"> 1974年,建设一条穿越浑河㡳部的八三隧道,隧道全长1640米,这条隧道建成后,缓解了浑河大桥的拥挤。</p><p class="ql-block"> 1977年,李市长组织了第二次工业污染调查,重点调查了95家污染源,他向厂家宣传环境保护知识,颁布《沈阳市环境保护条例》,编制环境保护规划。</p><p class="ql-block"> 1983年6月,年逾花甲的李澄市长,在热烈的掌声中登上主席台,向沈阳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作报告,提出《关于动员全市人民治理南运河 建设带状公园的决议》,这是一项美化城市造福人民的重大工程。台下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李市长望着台下热情洋溢的代表们更加坚定了信心。</p><p class="ql-block"> 李澄十岁为党传递情报。</p><p class="ql-block"> 20岁,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奔赴延安。</p><p class="ql-block"> 26岁,转战东北,和敌人浴血奋战。</p><p class="ql-block"> 30岁,率领安东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最前线。</p><p class="ql-block"> 32岁,带领东北局工作组进驻鞍钢,指挥(三大工程),五十年来,他为党的事业披肝沥胆。如今,虽然老骥伏枥,依然志在千里,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代表们读懂他的心声,和他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 李市长满怀豪情地说:“同志们:积极行动起来吧,动员全市人民治理南运河,建设带状公园。我们要给子孙留下一座风景如画的城市!要让南运河、新开河、卫工河清水长流,绿树成荫。还要在市内建设污水处理厂,解决工业污水问题,要保护好大伙房水库不受污染,尽快完成引水工程。同志们: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和光荣使命,治理运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台下群情鼎沸,欢声雷动,建设工程从此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 1984年4月1日,沈城冬雪未尽,春寒料峭,南运河工地上红旗招展,一排巨幅标语映入眼帘:造福当代 惠及子孙;广播里传来悦耳的歌声:“满腔的热血化开三九的冻土!”河床里银锹飞午,铁锤叮咚,解放军战士甩开膀子挖淤泥。河岸上,市管处的干部工人推着小车飞跑,女同志们站成两排传递装滿污泥的土蓝,全市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校师生都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他们不计报酬,不怕苦和累,当时,参加会战的各界人士达244万人次,沈城军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日月。那个年代机械设备很少,全靠人工作业。</p><p class="ql-block"> 李市长看到这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实践又一次证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为了早日竣工,清淤、架桥、植树、造园几项工程同时进行。</p><p class="ql-block"> 1985年8月,带状公园建设工程全线竣工。市管处全体员工,人未解甲,马不停蹄,立即奔赴卫工明渠改造工程。</p><p class="ql-block"> 从此,南运河象一条玉带绕着沈城飘逸,运河两岸风光旖旎,小桥流水、长廊迥异,宛如一幅水墨丹青长卷。</p> <p class="ql-block">李澄的外孙 姜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五) 笔走龙蛇歌盛世 翰墨飘香著史诗</b></p><p class="ql-block"> 1985年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329号文件批准李澄为副省长级待遇。他肩负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党组副书记的史命。他没有辜负党的重托,拼命的工作。这年,仅用2个月的时间,带领委员和机关干部分成8组奔赴11个县、区,慰问基层市人大代表,对123名代表进行家访,主持召开6个座谈会,收集建议一百多条。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关于消灭煤气管道爆炸事故的议案”“关于限期治理冶炼厂、钢厂、化工厂污染问题的议案”在他的督促下,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李市长又一次走访了铁西棚户区。</p><p class="ql-block"> 1985年正月初四上午,一辆小轿车行驶在皇姑区明廉街,在小胡同里转了好几圈,终于打听到了那间被风雪掩埋了门口的小偏厦。李市长推了推房门,见屋子里没人,听邻居说,这几天实在太冷了,他们都躲出去了。李市长放下水果,看着这间低矮的小偏厦感慨地对秘书说:“哎呀!这么小的一间屋子,竞然挤了老少三辈五口人,工人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要尽快想办法啊!”。</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六,清晨,李市长冒着严寒来到位于青年湖畔的市管处(后来的市政二公司),找到时任市管处主任的张万厚,说明了情况。张主任说:“我们单位从农村抽回来几百名知青,他们都是骨干力量,吃苦耐劳,冲锋陷阵,可是,他们的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不过,请李市长放心,我会尽快想办法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青年湖畔鸟语花香,李市长又一次来到市管处,张主任正兴致勃勃地接受沈阳日报记者采访,见到李市长忙迎上去握手。</p><p class="ql-block"> 张万厚主任说:“李老,您来的正好,听听我们的建议吧,我想从三个方面筹集资金,单位出一部分,青年个人承担一部分,市里再给点优惠政策,盖一幢青年公寓,解决工人的住房问题”。</p><p class="ql-block"> 李市长听了连声说:“好!好!这个主意不错,即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节省了单位开支,市里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两年后,一幢新楼耸立在市区南部的浑河岸边,小青年们欢天喜地搬进了新居,李市长前来恭贺乔迁之喜。</p><p class="ql-block"> 1990年11月,李澄离休后,开始撰写革命回忆录,著作有《沸腾的山城》《战斗在敌后的日日夜夜》,他为中共党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1991年9月,在沈阳日报上发表了《勿忘国耻》纪念“九.一八”六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李 澄</p><p class="ql-block">倭寇铁蹄山河泪,民族仇恨血海深。</p><p class="ql-block">勿忘国耻九一八,人民苦难十四春。</p><p class="ql-block">抗日救亡红旗举,白山黑水义勇军。</p><p class="ql-block">亿万同胞齐奋起,星火燎原振国魂。</p><p class="ql-block"> 2001年12月13日,回龙岗公墓白雪皑皑,寒风凄厉,沈阳市上万人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为李老送行,全国各省、市领导发来唁电,省领导致词:“李澄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土,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李澄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李澄同志把一腔热血倾注在人民身上,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p><p class="ql-block"> 李市长为建设沈阳呕心沥血,为改善人民生活煞费苦心。他虽然离开我们21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碧血丹心留史册,家国情怀系苍生。</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蔡静,1952年出生于浙江省缙云县一个书香门弟,她爱党爱国爱家乡,从小热爱文学。</p><p class="ql-block"> 2002年,从沈阳市市政工程管理处退休后开始写作。2015年2月由沈阳白山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李言的传奇人生》,该书描写了老一辈革命家,东北铁路公安局副局长李言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保卫毛主席出访苏联的故事。该书由国家博物院,国家图书馆,首都北京,南京图书馆,中国收藏网等珍藏。</p><p class="ql-block">2018年,写了五首歌词,歌曲《梦回.故里》《情滿湘师》《神秘的山庄》《重聚》《相思缘》受到群众的喜爱。</p><p class="ql-block">诗朗诵《市政赞歌》播出后,迎来劳动者的喝彩,她以高昂的激情,赞美了市政工人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p><p class="ql-block">蔡静的作品情真意切,朴实无华,她继承了先祖的文墨精髓。她的祖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45世裔孙,其母亲是褚遂良的58世裔孙,家里珍藏着褚、李两部厚重的宗谱,她认真研究,撰写出《中华李氏宗谱,一曲荡气迴肠的史诗》,在这本书里描写了李唐宗室为了保护谱牒,隐居深山,保留了唐室的血脉。后来,都跟着共产党抗日救国,展示出共产党员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蔡静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文学梦想,为社会奉献出光和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p> <p class="ql-block">注:资料来源,李澄家属口述、李澄回忆录、沈阳市委宣传部的资料。</p>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