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物知历史之一:晋国兴衰600年-看山博晋国霸业展

李严

<p class="ql-block">英国考古学家皮戈特曾说,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垃圾的学科,从考古遗址的发掘来说,确实如此。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一再强调考古学的四维关系,即时、空、物和人的关系,这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只有把这些基本内容搞清楚,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小都听了很多历史故事,了解了很多古人,但那都是传说,只有当真正看到和他们相关的文物的时候,历史的真实感才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博物馆看文物,一方面是欣赏文物的精美,感受古人的高超技艺;另一方面是考证和补充古代的历史事实,追寻中华的灿烂文明。本文通过观看山西博物院晋国霸业常设展,尝试将精美绝伦的文物与晋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串接起来!</p> <p class="ql-block">晋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史书中曾说“周卑,晋继之”。南楚北晋,东齐西秦,一代雄主晋文公的霸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也乃战国三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文化上其实并没有完全实现统一,所以在汉初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直到汉武帝时期才逐渐统一为汉文化。在汉代的基础文化中,晋文化和三晋文化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是周王颁赐给晋国的民族政策,是关系到这个“方百里”大国唐在晋南统治成败的纲领性文件。事实证明,晋国在这个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周人与唐人、狄人的关系处理得都很好,这几个族群的人生前能够在同一个都城中和睦共处,死后能够埋葬在一个大型的公共墓地,这个遗址就是天马一曲村遗址。正是正确地处理了各族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周人在这里才能很快站稳脚跟,晋国才能很快强大起来。由此可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个民族政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周成王灭唐,分封他的弟弟叔虞到唐地进行统治,其中大部分子民是唐人。唐人是商代晚期就已存在的唐国的人,甲骨文、金文和玉器铭文中就有“唐”国,在商代,除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因素以外,不可能不受到商文化的浸染和涵化,因此在这群人中或多或少包含商文化的因素是正常的事情。姬周的叔虞带领其族人来到这里,带来的文化肯定是周文化。还有一群人是周成王分封给叔虞的“怀姓九宗”,他们属于婉姓狄人,带来的是戎狄文化。这三群人的结合实际上是三种文化的融合,由此形成的新文化叫作晋文化。</p> <p class="ql-block">晋国的疆域:</p><p class="ql-block">唐叔虞初封的时候,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到了春秋初年,虽然晋文侯、晋武公和晋献公不断扩张,但晋国的地盘实际上仍然局限在晋西南一隅,最多向黄河以西、以南有少部分扩张;到晋文公时,晋国拥有了黄河以北的南阳地区;到晋景公时,将晋东南地区收人囊中,并且已经向山西中部扩张;到晋悼公时,继续向山西北部扩张;到晋定公时期,晋国北部已经到达今太原一带,东部扩张到了邯郸以东;后来晋阳赵氏继续向山西北部扩张晋国势力最强大的时侯,拥有山西全境、陕西西部、河南西部和北部山东西部、河北中南部,横跨五省,把控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成了晋国的内河。</p><p class="ql-block">晋国以晋南富庶的农业地区为基地,西有强秦,东有大国齐国,南有周王室,再往南有强楚,北方山区尽为戎狄占据,从晋献公开始,大刀阔斧地开疆辟土,多代晋君励精图治,勇往直前,君臣协力,共襄霸业。</p> <div>晋国历史分期:</div> 晋国历史整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可以分别加叫作晋国早期、中期和晚期,历时650多年,前后共计38位国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晋国早期:公元前1033-公元前678年,共350余年。是从叔虞封唐到晋侯缗被杀,其间共有17位晋国国君(包括殇叔)当政,时当西周时期和春秋早期,这个阶段是晋国大宗主政时期,都城由唐都鄂迁到晋都翼(曲村-天马遗址)。</p><p class="ql-block">晋国早期的历史事件主要有叔虞封唐、燮父徙晋、穆侯征战、文侯勤王、曲沃代翼等。考古发现主要有曲沃县的天马一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羊舌晋侯墓地、曲村墓地、闻喜县上郭古城和墓地等。唐的都城鄂地并没有着落,晋都翼虽在天马一曲村遗址,目前在北赵晋侯墓地南边也找到一些迹象,但古城城垣尚未完全发现。</p> <p class="ql-block">■北赵晋侯墓地</p> 1980年,位于山西曲沃、翼城两地交界的曲村—天马遗址被发现。曲村天马遗址,又称晋侯墓地遗址。其中,以北赵晋侯墓地与其他墓地组成。而北赵晋侯墓地,总共有8代君王,共计17座晋侯与晋侯夫人墓在此。自晋侯燮开始,一直到晋穆侯,基本贯穿了整个晋国西周时期。共出土青铜器400余件,其中鸟形尊、猪尊、兔尊等器物,皆以动物为构形主题,造型相栩如生。双耳铜罐、兽面纹铙等少数不同文化背景的器物,则反映出晋文化与周边青铜文明的交流。晋侯墓地青铜器的铭文保存了大量的晋侯之名和金文纪时词语,为早期晋国世系和西周年代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尤其是叔虞方鼎、晋侯稣钟、楚公逆钟和杨姑壶等重要青铜器的出土,对于探讨晋国始封地、晋国与周王室及相关国族的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p class="ql-block">□鸟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鸟与象,是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像装饰,尤为晋人所钟爱。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构思奇特,想象卓绝,华美的造型艺术和精巧的实用功能,完美组合于此尊,使之成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鸟尊铭”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表明这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周礼》记载宗庙礼器有”六尊六彝”,“鸟尊”即为其中之一。据考证,这件国宝的拥有者就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p> <p class="ql-block">□立鸟人足筒形器</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p> 器形前所未见,装饰独具特色。方座内有二小铃,功用待考。 <p class="ql-block">□猪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p> 猪形青铜礼器极为罕见。此器部件功能配置合理<br>更兼猪形象生动而传神,堪称精美异常的青铜艺<br>术珍品。盖、均铸有铭文:“晋侯乍旅口”。最后<br>一个字的释读,关系到铜器的命名,目前学界意<br>见尚不一致。 <p class="ql-block">□兔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p> 静卧兔形盛酒器,尊口粗硕,逼真表现兔子负重形象。以兔作尊,在青铜器中尚属首见。 <p class="ql-block">□玉牌联珠串饰</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士。</p> 丧葬玉,由42件玉牌、玉块、冲牙、玉管、玛瑙珠组成。出土于毫主右臂处。 <p class="ql-block">□玉牌联珠串饰</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p> 丧葬玉,由584件各色玉牌、玉珠、玛瑙珠、料珠组成。出土于墓主胸部右侧。 <p class="ql-block">□休簋</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4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4件成列,其中2件的盖、器各铸铭文4行24字:</p><p class="ql-block">“隹(唯)正月初吉嘉休作朕文考叔氏尊簋,休其万年子孙永宝用”。记述休为其父叔氏作此簋。</p> <p class="ql-block">□楚公逆钟</p><p class="ql-block">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4号墓出土。</p> 一组8件,前6钟均铸有铭文。铭文考释如下:<br>唯八月甲午,楚公逆祀季(厥)先高曼(祖)考,夫(敷)工(共一供)三(四)方首。楚公逆出求人用祀三(四)方首,休多禽(擒)。颌口内(纳)飨(享)赤金九万钧,楚公逆用自作龢妻(谐)扬钟百妒(肆)。楚公逆其万年寿,用保<br>季大邦,永宝。<br>铭文内容记叙了楚公逆为祭祀先祖,出巡四方,四方首领入贡赤铜九万钧,楚公逆用以制钟。楚公逆一般认为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熊咢,其在位时间与晋穆侯相当。史籍记载的晋、楚相交,约在春秋早、中期之际。<br>晋穆侯墓出土楚公逆钟,将晋楚交往的历史提早到了西周晚期,是晋楚文化交流的见证。 <p class="ql-block">□晋侯稣(sū)钟</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p> 全套共16件。其中14件曾被盗流失境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这2件为考古发掘出土。编钟可分两组,每组8件,虽非同时铸造,但音律和谐。16钟共刻有355字的长篇铭文,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军参与由周厉王亲自指挥的征伐东夷的战争,因战功卓著,多次受厉王赏赐,作此编钟。这次战争史籍阙(qu)载,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都极为重要。此外,凿刻而成的铭文,在西周青铜器中首见。 晋侯稣钟铭文:<br>唯王州又三年,王亲通省东国、南国。正月既生霸戊午,王步自宗周。二月既望癸卯,王入格成周。二月既死霸王寅。王值往东。三月方死霸,王至于或,分行。王亲命晋侯苏:率乃师,左复,口,伐夙夷。晋侯苏折首又廿,执讯又三夫,王至于勋城,王亲远省师。王至晋侯苏师,王降自车,立南向。亲命晋侯苏:自西北敦伐勋城。晋侯刷厥亚旅、小子、或人先陷入。折首百,执讯十又一夫。王至,悼悼烈烈,夷出奔。王命<br>晋侯苏率大室小臣车仆从逋逐之。晋侯折首百又一十,执讯廿夫:大室小臣车仆折首百又五十,执讯六十夫。王唯返,归在成周。公族整师,宫。六月初吉戊寅,旦,王格大室,即位。王呼膳夫日:召晋侯苏。入门,立中廷。王亲赐驹四匹。苏拜,稽首,受驹以出。返入,拜,稽首。丁亥。旦,王邹于邑伐官。庚寅,旦,王格大室,司工扬父入佑晋侯苏,王亲赍晋侯苏柜鬯、弓、矢百、马四匹。苏敢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元和扬钟,用邵格前文人,前文人其严在上,翼在下,敲數鼻鼻,降余多福。苏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兹钟。 <p class="ql-block">□杨姞壶</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p> 出土于晋穆侯夫人墓。共2件,器形、大小、纹饰和铭文均相同。器盖子口外壁与壶颈内壁铸铭文2行9字:”杨姞乍(作)羞醴()壶,永宝用”。为杨姑人自作用壶。关于杨姞,学术界有争论,有人认为杨姞是姞姓杨国女子嫁到晋国,壶为陪嫁时的媵(yng)器;也有人认为是姞姓国女子嫁到杨国,称为杨姞。壶为包色晋国灭杨国时的战利品。 <p class="ql-block">□叔钊父方甗(yǎn)</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4号墓出土</p> 甗内壁铸有铭文3行15字:”叔钊父乍(作)柏姞宝甗,子子孙孙永宝用”。记叔钊父为柏姞作此甗,希子孙传承使用。<br>柏为姞姓,是西周时期的封国,在今河南省境内,春秋时犹存,青铜器铭文中记录柏的国名,此为首见。<br> <p class="ql-block">□晋叔家父壶</p>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93号墓出土。 <p class="ql-block">□晋叔家父盘</p>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93号墓出土。 <p class="ql-block">■羊舌晋侯墓地</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曲沃县羊舌村,与晋侯墓地隔河相望。经考古发掘的有5座带双墓道的中“字型大墓,227座祭祀坑。5座墓葬规模均超过晋侯墓地的任何一座,惜被盗严重,无法窥其全貌。羊舌墓地当是晋侯墓地的延续,是一代晋侯和夫人的异穴并列合葬墓,时代约在两周之际或稍晚,有学者认为墓主人可能是晋国历史上著名的晋文侯。</p> 晋文侯,名仇。公元前780-746年在位是晋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公元前781年,晋太子仇杀了篡(cuan)位的殇(shang)叔,始即大位,是为晋文侯,公元前782年,周幽王无道,诸侯多叛。幽王十一年申侯太子宜自的外为圆祖父联合缯(zng)、犬戎攻破镐(hao)京,杀幽王、郑桓公,掳褒(bao)姒(s),西周灭亡。以晋文侯为首的诸侯,平定周乱,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公元前770年,晋文侯偕秦襄公、郑武公、卫武公率兵护送周平王迁都雒(uo)邑肇(zhao)建东周。他死后晋国内战迭起,最终庶系代嫡,其墓的被毁也许与这段历史有关。 <p class="ql-block">□夔龙纹圈足方盒</p>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曲沃县羊舌墓地出土。 <p class="ql-block">目前在山西中部和北部地区还没有发现西周墓葬,在晋南和晋东南却发现了很多西周遗址和墓地,但大多不是晋国的墓地,例如近些年发掘的绛县横水西周墓地是史载失传的倗国的墓地,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是史载失传的霸国的墓地,黎城县西关发现的西周墓地是黎国墓地,浮山县桥北发现的商代末年和西周的墓地是先国的墓地,芮城县柴涧西周墓地是魏国的墓地,河津市柴家乡山王村西周墓地是耿国的墓地,洪洞县永凝堡西周墓地可能是杨国的墓地,等等,这些都不是晋国的墓地,晋国西周时期的墓地目前可以确定的实际上只有天马一曲村遗址的北赵晋侯墓地和曲村墓地,还有上马墓地的一部分西周墓葬。从发现的这几个晋国墓地来看,西周时期晋国国君家族与其他贵族家族的墓地是分开的。</p><p class="ql-block">我们推断这些头向北的墓主是周人贵族的后裔,头向东的墓主是唐人贵族的后裔,那些头向西的墓主是婉姓狄人贵族。头向东的墓主可能是唐人,那么赵氏原来或者就是唐人的一部分。晋国的赵氏是一个大族,后来发展得枝繁叶茂,把持晋国朝政多年。头向西的墓葬有一部分是带有腰坑的,所谓的腰坑,是指在棺内墓主人的腰部下面的墓底有一个长方形或椭圆形的坑,坑内般埋葬狗或人等祭祀的东西,腰坑是在埋葬之前祭奠的坑,在商人的墓葬中比较流行,一般把它作为商人的后裔即殷遗民的一个明显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水凝堡一坊堆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洪洞县汾河东岸,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出土大量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的珍贵文物。洪洞县为汉代的杨县,《汉书·地理志》河东郡下注引应劭日,杨县即“杨侯国”,也就是《国语·郑语》”霍、杨、魏、芮”中的杨国,春秋时被晋国所灭。</p> <p class="ql-block">□恒父旅簋</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一纪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洪洞县永凝堡出土。</p> 盖内铸铭“作宝尊彝”4字,器底铸铭“恒父作宝单机旅篁”5字。 <p class="ql-block">□卜骨</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洪洞县坊堆村出土。</p> 两面均经打磨的牛肩胛骨,背面有不规则排列钻窝16个,正面钻窝处有许多小兆(预测吉凶的裂纹)。右边有刻辞一行8字,释为:“北宫口三止(趾)又(有)疾贞”。 <p class="ql-block">□兽首面饰</p> 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br>山西省洪洞县永凝堡出土。 <p class="ql-block">□兽面纹分裆鼎</p> 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br>山西省洪洞县坊堆村出土。<br> <p class="ql-block">■横水墓地</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绛县横水镇,面积约3.5万平方米,是一处西周时期的大型墓地,2004年以来,该墓地共发掘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各类文物1.4万余件,荣获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据考证,这里是一处史籍失载的西周时期倗国墓地。倗国为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约春秋早期被晋所灭。</p> <p class="ql-block">□方座铃簋</p> 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br>山西省绛县横水墓地出士。 <p class="ql-block">□回首龙纹带盖盉</p> 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br>山西省绛县横水墓地出土。<br> <p class="ql-block">□兽面纹联体甗</p> 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br>山西省绛县横水墓地出土。 <p class="ql-block">■雎(ū)村墓地</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绛县雎村,面积约4万平方米,是一处西周时期的大型墓地。2015年以来,共发掘出土各类文物1500余件。据考证,该墓地当为西周时期戎狄小国一一翟(di)相(z0)国的墓地。《国语·晋语》有“献公伐翟相”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鼎</p> 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br>山西省绛县雎村墓地出土。<br> <p class="ql-block">□荀侯匜(y1)</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苟侯匜腹内底铸铭3行14字“荀侯稽作宝匜,其万寿子孙永宝用”。为荀国国君稽自作用器。荀国是姬姓诸侯国,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境内,被晋武公所灭。此器当为晋国贵族灭荀所获战利品,并随葬于墓中。</p> <p class="ql-block">□申五矩甗</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出士。</p> <p class="ql-block">分体式题。甑为上宽下窄斗形。侈口,双立耳,深腹,腹壁斜收,平底有箅孔,下部有插入鬲口的榫圈;鬲为直口短颈肩上一对方圈耳与口沿相接,袋形腹,平裆,兽蹄形足。甑口沿下饰双龙首的兽目交连纹,腹壁饰夔龙纹。甑壁内侧铸铭</p><p class="ql-block">4行22字:"申五氏孙矩乍(作)其旅甗,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p> <p class="ql-block">□人足双盖方盒</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出土。</p> 双翻盖,下承人形四足。造型奇特,做工精巧,生动逼真。 <p class="ql-block">■大河口墓地</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翼城县,面积约4.5万平方米,是一处西周时期的大型墓地。2007年以来,出土青铜器、玉器、漆木器等各类文物2.5万余件,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学家据出土器物的铭文判断,大河口墓地为西周霸国墓地。霸国在西周早期得到周王分封,与周王室、燕、晋、芮等国都有交往,约春秋早期被晋所灭。</p> <p class="ql-block">□簋</p> 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br>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出土。<br> <p class="ql-block">★晋国中期:公元前678年-公元前585年,共90余年,从晋武公被立为诸侯,旁支夺宗后小宗变为大宗主政的时期。时当春秋中期,其间共有8位晋国国君当政,这个阶段定都故绛。</p><p class="ql-block">晋国中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士蒍城绛、武献扩张、骊姬之乱、重耳流亡、惠公被俘、文公称霸、灵公被杀等。考古上目前还没有发现或确认故绛都城遗址,也没有发现晋国国君夫妇的墓地,但发现了上马墓地等一些贵族和平民的墓葬,并发现了子犯编钟,这一阶段的发现较少。</p> 城濮之战<br> 春秋中期,北方大国晋国和南方强国楚国争夺霸权。公元前632年春,晋楚对阵于城濮(山东鄄城附近)。晋军由晋文公亲自统帅,并与齐、宋、秦组成四国联军;楚军主帅为子玉,与陈、蔡、郑、许组成五国联军。开战之初,晋的友军并未参战,晋军单独与楚、陈、蔡三国军队交手。晋文公当年流亡楚国,受楚王礼遇,曾向其承诺:如果日后两国打仗,晋国将先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此时面对气盛的楚军,晋军避其锐气,真的退避三舍,既实践当年诺言,又诱敌深入,取得了战场主动权。继而集中优势兵力,避实击虚,大败楚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后,中原各国摆脱楚国的控制,纷纷归附晋国。同年五月,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荥阳)大会诸侯。周襄王赐车服弓马,册命晋文公为领袖诸侯的“侯伯”,可用王的名义征讨四方。晋国从此称霸中原近百年。 <p class="ql-block">假道灭虢(guo)</p><p class="ql-block">號国在今晋南黄河沿岸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是晋国南方强邻。晋虢之间隔着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公元前655年,晋国为攻打虢国,向虞国借道,虞国大臣宫子奇劝说虞君不可应允。他把虞与號比喻为唇齿相依,晋国灭了虢,肯定也会灭虞。虞君认为虞晋是同宗,不会有事,且贪图重礼,答应借道。晋国灭虢后,果然在回途中顺手灭掉了虞国。于是有了“假道灭虢”和“唇亡齿寒”的成语流传后世。</p> <p class="ql-block">曲沃代翼</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46年,晋昭侯将其叔父成师封到曲沃(今闻喜),称曲沃桓叔。桓叔逐渐发展势力,曲沃成为晋国又一个权力中心,并与以翼(令翼城)为都城的晋公室展开长期的夺权斗争。30多年后,曲沃经三代传到曲沃武公,晋公室经昭、孝鄂传到哀侯。双方的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周天子和不少诸侯国都牵涉其中。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攻灭晋侯缗(min),统一晋国。周天子封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p> <p class="ql-block">■侯马上马墓地</p> <p class="ql-block">“邦墓”以侯马上马墓地为代表。上马墓地共发掘1383 座墓,划分为六个大的群块;各大群块中又可按墓葬方向、随葬品情况以及小空隙等分成若干小墓群。北区墓群多见随葬青铜器墓葬,在整个上马墓地中属于较有地位的家庭墓,而属同一时期却随葬陶器的小墓群则代表了较穷的家庭。其余四个墓群以随葬陶器或无随葬品者为多,应是平民墓。进入战国时期,传统的族葬制度逐步瓦解,新的葬制正在形成,在墓地的营建中开始出现三种不同等级的类型,即陵园、贵族墓地及平民墓地。陵园的出现,表明国君墓已经从传统的“公墓”墓地中分离出来。族葬制度已经趋于消失,人们不再根据血缘关系聚族而葬,而是以财富多寡、身份地位高低来选择墓地了。</p> <p class="ql-block">□虎头画鼎</p>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侯马市上马墓地14号墓出土。 <p class="ql-block">□蟠螭纹盖鼎</p>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侯马市上马墓地1004号墓出土。<br> <p class="ql-block">□蟠虺pánhuǐ)纹三足盘</p>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侯马市上马墓地1026号墓出土。 <p class="ql-block">沃盥(guan)礼</p><p class="ql-block">古人宴飨(iǎng)前先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的意思是用流水冲洗双手,年长者执匜在上方浇淋,年少者端盘在下承接。西周早期沃盥用器为盘与盉,西周晚期与春秋战国时</p> <p class="ql-block">□蟠龙纹方壶</p>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侯马市上马墓地13号墓出土。 <p class="ql-block">★晋国晚期:公元前585年-公元前376年,共200余年。晋景公将都城由故绛迁到了新田(今侯马西北部),都城的名字也叫新绛,后经“三家分晋”将晋君迁到侯马凤城古城,后来又迁到端氏、屯留,时当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此后“晋绝不祀”,这个阶段,共有13位晋国国君当政。</p><p class="ql-block">晋国晚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景公迁都、下宫之役、厉公被杀、悼公复霸、平公奢侈、定公失霸、侈卿兼并、三家分晋、晋国灭亡。考古发现主要有侯马晋国都城遗址、侯马盟书、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及赵氏墓地、长子县鲍店晋公墓地、长治分水岭墓地、万荣庙前墓地等等。这一阶段发现了晋国都城,但大多数晋公的墓葬还没有发现。</p> 景公迁都<br>晋景公,晋文公之孙、晋成公之子。景公在位期间,晋国军队由三军扩为六军。公元前594年,晋击败赤狄;公元前589年,鞍之战,晋击败齐国。景公执政期间,公室衰微,卿大夫专权,赵氏集团势力日盛。为摆脱困境,公元前585年,景公将国<br>都由绛迁往新田(今山西侯马),改称新绛。随后,景公又发动”下宫之难”,翦除专政的赵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对卿族的第一次胜利。 联吴抗楚<br>公元前584年,楚人申公巫臣向晋景公提出“联吴抗楚”的策略,晋遂与吴结盟,从此两国交往日益密切,吴国开始强大,致楚腹背受敌。这故事,也留下了“楚才晋用”的成语。公元前506年,吴攻破楚国郢都,楚几灭亡。晚清以来,山西屡有带铭吴国青铜器出土,反映了春秋中晚期大国争霸进程中的微妙关系。 <p class="ql-block">六卿专权</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晋公室渐被架空,衰势加速。卿大夫家族不断扩大私邑领地,争夺政治地位与权力,晋国进入”六卿专政”时代。六卿即赵、韩、魏、范、智、中行六家,他们各自拥有广阔的私地,瓜分三军军权,轮流执掌晋国政权,军国大事国君不得与闻,即所谓”政在家门“,埋下了”三家分晋”的隐患。</p> <p class="ql-block">三家分晋</p><p class="ql-block">春秋末年,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形同傀儡。赵、韩、魏、智四卿各自发展壮大,智氏最强。赵襄子与智伯瑶矛盾愈演愈烈,大战终于爆发,襄子不得已退守晋阳。三年艰苦,赵氏大胜,智伯被杀,智氏灭亡。韩、赵、魏共分智氏之地,甚至许多属于晋国公室的土地,也被三家瓜分。公室士地仅剩绛和曲沃”三家分晋”局面形成。公元前376年,晋静公被废,晋绝不祀。</p> <p class="ql-block">■侯马晋国都城遗址</p><p class="ql-block">晋国后期都城新田,位于今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都于新田,至三家分晋,这里一直是晋国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的中心。遗址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主要遗存有城址、墓葬、手工业作坊和祭祀遗址4部分。平望、台神、牛村3座大城呈“品”字形分布,是晋都的宫城;柳泉墓地曾发现可能是属于晋公的高规格大墓;铸铜、制陶、制骨、制玉等手工作坊有规律地分布于城南。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对研究中国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极具价值;祭祀遗址出土的“侯马盟书”,更以其政治档案性质,成为晋国后期的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侯马盟书</p> <p class="ql-block">晋国晚期,”公室衰微,六卿专权”。权卿们为寻求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盟誓”活动频繁。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盟书1000余件,文字可辨者650余件,学界称为”侯马盟书”。”盟书”亦称”载书”,辞文多以朱笔写于圭形玉石片上,内容分为主盟人誓辞、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和诅咒类等。</p> 盟誓与坎牲<br>春秋时期的政治结盟活动一般要举行很隆重的仪式。结盟的内容都写在盟书里,盟书一式。侯马盟誓遗址竖坑两份,一份由主盟人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到水中。埋的仪式谓之”坎牲”,”坎”是挖坑掩埋,“牲”是指体全纯色的牲畜,包括牛、羊、豕、马、犬、鸡。举行仪式时,先割下牺牲的左耳,用盘子盛起;然后取血盛在敦器中,参盟人依地位级别依次涂、饮一点牲血,称为”歃(shà)血”,意为天地神明监督;最后将牲和盟书埋入坑内。侯马盟誓遗址共发现祭祀坑400余个,其盟书出士情况侯马盟誓遗址羊牲坑中40多个坑内埋有盟书。 盟辞意译:<br>本人趠,竭诚披肝沥胆效忠我们的宗主,誓愿无条件践行神圣的盟约,遵从“定宫平俦之命”的权威。本人及部属如有胆敢违誓改志,背叛“二宫”盟约者;如有妄图使罪恶的赵尼及其子孙,先痍的子孙、先㥁及其子孙、通飳的子孙、史醜及其子孙在晋国复兴而密谋私盟者,天地神明共鉴,甘愿诛身灭族,永不翻身。 <p class="ql-block">■侯马铸铜遗址</p> <p class="ql-block">晋国迁都新田后,生产力蓬勃发展规模庞大的铸铜作坊遗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考古出土的铸铜陶范数以万计。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反映的工艺技术相当先进,展现的器形和纹饰种类,几乎涵盖了东周时期晋式青铜器的全部内容。</p> <p class="ql-block">□饕餮衔虺纹钟鼓模</p>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侯马市铸铜遗址出土。 <p class="ql-block">□虎形器外范</p> 春秋<br>1960年山西省侯马出土。 <p class="ql-block">□饕餮衔虺纹钟鼓模</p> 东周(公元前770一前256年)<br>山西省侯马市铸铜遗址出土。 <p class="ql-block">■潞城潞河村墓地</p><p class="ql-block">□虞侯政壶</p>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年<br>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村出土。 <p class="ql-block">颈内铸铭4行24字:“住(唯)王二月初吉王戌</p><p class="ql-block">虞侯政作宝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p><p class="ql-block">虞国都城在平陆县张店镇附近。前655年晋假道灭虢后,返途中灭虞。虞国铜器非常罕见。此虞侯名政,是唯一已知的虞君名。</p> <p class="ql-block">□铜炭箕</p> 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年)<br>山西省潞城市潞河村出土。 <p class="ql-block">■万荣庙前墓地</p><p class="ql-block">□王子于戈</p>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万荣县庙前村出土。 <p class="ql-block">王子于戈正面铭文未释读,背面有错金铭文”王子于之用戈”,吴王僚即位前制作。铭文为”鸟虫书”,又称”鸟虫篆”,是指在篆书类的文字形体上加鸟形、虫形等纹饰的书体,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长治分水岭墓地</p><p class="ql-block">□络绳纹罍</p>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270号墓出土。 通体蓝锈,色彩斑斓,较为少见。 <p class="ql-block">□螭柄提梁盉</p> 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年)<br>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126号墓出土。<br> <p class="ql-block">□三环盖绳索纹环耳分裆鼎</p>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84号墓出土。<br> <p class="ql-block">□銎斧</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269号墓出土。</p> 斧似戈形,其内为鸟首衔援,两侧蟠螭缠绕,螭间为一小龟,形象生动。<br> <p class="ql-block">□错金舟</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出土。</p> 金银错工艺<br>金银错亦称错金银,即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片)镶嵌出纹饰或文字,然后用错石在器表磨错光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新工艺。其艺术特征是用隐嵌的技法形成金银线图案或文字,改变模铸纹饰的呆板和拘束,突破传统的图形对称形式。内容多用故事题材,丰富活泼。金银错铜器,在母范上预刻纹饰凹槽,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少数精细的金错纹饰细如毫发,则只铸器形,然后在器表錾刻凹线以便将金银丝嵌入。 <p class="ql-block">□三犀钮盖鼎</p> 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年)<br>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106号墓出土。<br> <p class="ql-block">□三环盖绳索纹环耳分裆鼎</p>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84号墓出土。<br> <p class="ql-block">赵氏历史:</p><p class="ql-block">据《史记·赵世家》,赵氏的先世,与嬴秦同一个始祖。周缪王时,把赵城赐给造父,从此造父的子孙就姓赵氏了。周幽王时赵氏传到叔带,叔带离开了周而来到晋国,叔带五世孙为赵夙。</p><p class="ql-block">《左传》记载,晋献公16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扩充军队为二军,自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由赵夙御公车,毕万为右乘,前往攻伐邻国,灭了耿、霍、魏三个小国,回来时,将耿赐给赵夙,魏赐给毕万,以为大夫,此即为春秋时赵氏之始立。</p><p class="ql-block">晋献公22年,晋献公派人进攻公子重耳,重耳逃往国外,开始了他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这时,跟随重耳的“五贤”中有赵夙的弟弟赵衰。流亡中,翟君把战争中俘获的两姐妹小的嫁给重耳做妻子,大的嫁给赵衰做妻子,由此生下了赵盾。</p><p class="ql-block">晋文公元年,赵衰随回国即位的重耳回到晋国。晋文公把自己的女儿赵姬嫁给赵衰,先后生下赵同、赵括、赵婴三个儿子,赵姬请求丈夫将赵盾母子从翟国接回来,赵姬见他很有才,就再三请求将赵盾立为赵衰的嫡子,让自己生的三个儿子居于赵盾之下。</p><p class="ql-block">赵盾继之于文公6年代狐射姑将中军,始主国政。后于晋襄公、灵公、成公年间长期为晋国执政,在晋景公的时候去世,谥号为“宣孟”,其子赵朔嗣位,晋景公3年曾将下军与楚王战。</p><p class="ql-block">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女儿为夫人,即赵庄姬。据《左传》记载,鲁成公4年,赵庄姬与其叔父赵婴私通,赵同、赵括为此把赵婴放逐到齐国,晋景公17年(前583年),赵庄姬由于赵婴被驱逐的缘故,向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将要作乱,说栾氏、氏可以作证,于是晋侯讨伐赵同、赵括,杀死了他们,赵朔之子赵武(赵文子)由于跟着庄姬养在景公的宫里,所以没有被害,这次赵氏几乎覆灭,15岁时由于韩厥向景公建言而得重立。</p><p class="ql-block">赵武于晋悼公元年为卿,襄公9年将新军,13年将上军,25年为执政,7年后,于昭公元年卒。其子赵成(赵景子)继立,昭公7年曾为晋中军佐。</p><p class="ql-block">其后则是赵成之子赵鞅(赵简子)立,此时晋公室已经削弱,六大卿族之间开始了激烈的争斗,为躲避六卿的尔虞我诈,赵鞅命他的家臣董安于建晋阳城,在公元前497年建成当年,因为500奴隶的事件,杀了中行氏的外甥赵午,引起中行氏和范氏围攻晋阳城,并造反攻打晋定公,最终赵简子联合智氏、韩氏、魏氏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拥有晋阳、邯郸等强城大邑。</p><p class="ql-block">赵鞅有一子叫赵无恤,是出身卑微的翟婢女所生,但赵无恤最有才,据说有一次赵鞅叫他的儿子们去常山寻找他藏的宝物,其他儿子都没找到什么,唯无恤回来说找到了,说从常山上逼临代国,可以占领代。赵鞅结果废了太子伯鲁,另立赵无恤为太子。晋定公37年赵鞅死,赵无恤继立,是为赵襄子。他在位之初,智氏如日中天,气焰十分嚣张,以发展晋国国力为借口,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惧怕他的势力,就乖乖地给了智氏,而赵无恤却拒绝了智氏的无理要求。智氏率领韩、魏来攻赵氏,赵无恤逃奔到晋阳。晋阳被围,智氏又引晋水灌晋阳城,形势极为严峻。智氏口出狂言,说我今天才知道晋水可以灌晋阳,绛水(或言汾水)可以灌平阳,汾水(或言绛水)可以灌安邑。这话引起韩、魏两国的恐惧。最后赵无恤的大臣张孟谈潜出晋阳城,说服本来就对智氏非常不满却又敢怒而不敢言的韩、魏两家,三家联合,内外夹击,灭了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封地,此时三家分晋之势已成,晋国国君成了真正的摆设,徒有虚名了。此后赵无恤在北边以晋阳为中心,很快就灭了恒山以北的代国,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到公元前403年,列为诸侯。三家之中,只有赵氏不是姬姓国,从春秋中期始显于晋国,到春秋中期末年几乎被族灭,再到春秋晚期重新呢起,最后以赵国列为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继承传播了优秀的晋国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太原金胜村赵卿墓</p><p class="ql-block">1988年的3月,发掘于晋阳古城遗址西北3公里处的金胜村一电厂基建工地上,墓葬竖穴土坑状,口大底小,形若斗状,东西长11米、南北宽9.2米,深14米。墓室正中放置椁和三层木棺,椁室上下及四壁外覆压、铺垫和填充大量石头和木炭,即所谓的"积石积炭"葬制。</p><p class="ql-block">墓葬东北7米处则是面积110平米的曲尺形车马坑,大致尺寸是马坑南北长12、东西宽3米;车坑东西长12、南北宽6米,深度都在4米以上。其中埋葬44匹战马,实用战车15辆。</p><p class="ql-block">墓葬的陪葬器物极为丰富,品类齐全,大多置放在棺外椁室中,玉器则集中分布在棺内。陪葬器物共有3421件,其中青铜器1402件,玉石器669件,金器11件,其他陶、木、骨、角、蚌、贝器1339件。以青铜器最为壮观,如雄浑的大镬鼎、华丽的鸟尊、精美的猛虎扼鹰戈、罕见的虎形灶,诸多国宝级文物珍品,标志着商周青铜艺术最后的辉煌。</p><p class="ql-block">1994年太原金胜村发掘的M674、M673等墓,墓主为赵卿的属臣,时代与赵卿墓相当,从而佐证1988年发掘的M251墓主为赵鞅。</p> <p class="ql-block">□镬鼎</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高73厘米,耳间距103厘米</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周礼亨人》郑注“煮于镬日亨”,系煮亨牲肉的炊具。按〈周礼》规定,镬鼎据形制大小分牛镬、羊镬、豕镬,此鼎当为煮牛的镬鼎。</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双耳壶</p> <div>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br></div> <p class="ql-block">□吴王夫差鉴</p>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器内壁有铭文3行13字:"攻吴王夫差择其吉金自作御鉴”。 <p class="ql-block">□虎形双耳壶</p>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p class="ql-block">□鼓座</p>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br>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674号墓出土。 <p class="ql-block">晋国简史:</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在晋南有个唐国,它是商王朝的属国,但到目前为止,唐国国都的具体位置并未确定,通过研究,推定它可能在今塔儿山以北临汾盆地某地。周成王时,周公东征三年,平定了武庚与准夷的叛乱,这时唐国也参与叛乱,周公就把它消灭了。周成王分封唐叔虞到唐地去进行统治。</p><p class="ql-block">唐叔虞的儿子燮父把国都由唐地鄂都迁到了晋地,都城的名字叫作翼。燮父是第一位晋侯,后代尊称唐叔虞为晋国始祖。经过十代晋侯的经营,到了晋昭侯时,晋昭侯把他的叔父即晋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到曲沃,由此拉开了曲沃和翼67年内战的序幕。</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78年,晋穆侯庶子成师的后代晋武公以一军立为诸侯,曲沃旁支消灭了正宗翼,晋始称“公”,经献公、文公、襄公、景公和悼公的开疆拓土,称霸中原,延续了302年。</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领土,晋国国君只剩下绛和曲沃二邑,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通过贿赂周天子(周威烈王)立为诸侯,与晋国并存,三家把晋君迁徙到端氏,后来韩、赵又把晋君迁到了屯留,公元前376年,晋静公俱酒被废为庶人,晋国正式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而亡,“晋绝不祀”。韩都平阳,魏都安邑,赵都邯郸。魏为姬姓,是毕公的后代。韩是周武王的后代。赵为赢姓,可能很早就定居在晋南一带。</p><p class="ql-block">三晋实际上是晋国的延续,三家进一步开疆拓土,与秦、齐等大国进行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形成战国七雄,三晋后来被秦国相继灭亡。</p> <p class="ql-block">晋国灭国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唐(晋)国从一开始建国就重用异姓贵族,例如“怀姓九宗”贵族和唐人贵族,这在天马一曲村遗址已经得到证实。到了晋献公时期,吸取了晋昭侯和曲沃桓叔两宗长期内战的教训川,大举进行灭公族行动,以巩固其统治地位。以后多代晋君选贤任能,大胆启用异姓贵族,不仅为晋国的繁荣强大注入了活力,也为最后三家分晋埋下了祸根。</p><p class="ql-block">晋穆侯有伐条戎与奔戎的条之役、伐北戎的千亩之战两次大的战役。条戎可能居住在中条山山区,此战失利,正在这时,穆侯的嫡妻生下一个儿子,就取名为仇,仇的弟弟因穆侯干亩之战的获胜而取名为成师,这件事引发了时人的一些议论。因此后世有“继文绍武”之说。至于文侯的儿子晋昭侯封其叔父桓叔于曲沃等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p><p class="ql-block">晋国的兼并扩大了地盘,同样需要有人去统治一方。晋昭侯时将其叔父封于曲沃,实际上与周天子的分封道理相同,只不过像周王畿内之封一样,叫作采邑,而今占领之地同样要赐封为卿大夫的采邑,这实际上走的还是周王室封建的老路子。只不过晋献公汲取了昭侯封桓叔的教训,大量屠杀公室旧族的群公子,也就是曲沃桓叔、曲沃庄伯以来的那些庶公子公孙们,这些人与晋献公的亲戚关系其实并不远,但晋献公为了达到维护统治的政治目的必须痛下杀手,不过他父亲以来的亲兄弟及其子孙肯定不都在杀戮的范围内。他大量分封异姓贵族,利用他们为自己服务。</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晋国一开始封赐采邑的时候,肯定也分封了很多同姓子弟,随着的地位下降了,卿大夫之间就开始公开倾轧,公开兼并,而且公族的卿大夫们一个个被异姓卿大夫们革了命,这时候晋国国君也只能够限巴巴地看着,他已经无能为力了,再也不能像早期那样命三令四,吆五喝六了。卿大夫们兼并的结果是侈卿的数量越来越少,各白的地盘越来越大,私家势力越来越强,国君越来越成为摆设了。最后由六卿兼并为四卿,由四卿再兼并为三卿,再后来这三卿就把晋国瓜分了,晋国国君只剩下绛都和曲沃两个邑了,直到晋静公俱酒被废为庶人,晋国亡国。</p><p class="ql-block">晋君雄心勃勃创立的基业,不曾想最后落入了自己的卿大夫之手。历史的发展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晋国卿大夫专权也非一日,想当初曲沃并翼,就是旁支夺了正宗大权,因此后来晋献公吸取教训川,尽杀群公子,以除后患。没想到没有了外患,却有了内乱,争位之事未能幸免。后来多位晋君任用异姓之贤能执掌要职,削弱公族大夫的势力。为了集君主之权,晋景公时族灭赵氏,晋厉公时杀戮三郤,这些都是想削弱侈卿大夫的权力,势非得已,但木已成舟,政体使然,治标易,治本难,最后大好的江山拱手让给韩、赵、魏三家,能不悲乎?</p><p class="ql-block">导致这种结果的罪魁祸首是谁呢?是封建制度。只不过周天子封建的是诸侯国,而晋国国君封建的是采邑,其实质内容是一样的,导致的结果是何等的相似。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封建的采邑实际上是西周王朝封建储侯的国君公室与卿大夫私家争夺权力的一种斗争。晋国即大夫之所以能专权,是因为封建采邑的缘故,而不是晋国国君个人的问题。由此可见,封建体制导致的这种发展结果是必然的,更何况晋国又打击公族势力,扶植异姓贤能的人,晋国国君精心打造的这把双刃剑,最终却革了自己的命。</p> <p class="ql-block">晋国史目前还缺乏更多科学的物证,我门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依赖于传世的文献记录,但考古地书中的发现会越来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六百多年的晋国史不是这一本小书可以说清楚的,但你可以从这里领略到晋国史的骨干和真实,以便登堂人室,咀嚼精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