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校园,赏美景,讲校史……8月23-25日,军训间隙,濮阳县第一中学校长申建民及2021级高二学长学姐带着2022级高一新生,以校园为教室,以“一中美景”为教具,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校园研学活动。</p><p class="ql-block"> 1300余名新生分成四批,从校门出发,依次游览勇园、校训石、智园、红园、理园、仁园、树人广场、静园、文苑、翰林巷等校园景点。申校长和高二学长学姐将许多隐藏在景点背后的内涵娓娓道来,详细介绍每处景点的寓意以及学校如何在文化的引领下开展立德树人育人工作。每走一步都是文化,行走在文化中,游乐于文化中,新生们兴致高昂,心中满是豪情。</p> <p class="ql-block"> 校门的设计基于桥和鼎两类元素的组合。桥连接传统与现代,连接昨天、今天、明天,连接过去、现在、未来。一中学生走出一中大门之后,就把传统精神、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现代意识连接起来;把今天学生的发展和未来的成就事业连接起来;把我们的校园里面的准备和未来社会上一个新天地的开辟联系起来了。校门设计的第二类元素是鼎。濮阳又是鼎的故乡。当年禹铸九鼎,定天下,分九州。鼎,定天下。鼎乃一言既出,说了算,定了干,干了要成。校门寓意着我们走出校门,一定会成才、成功,成就我们自己的一番事业。</p> <p class="ql-block"> 勇园西侧的长廊,体现一种雕塑思维。从濮阳元素到中国元素。造型、照片、文字介绍这些图文要素,让我们学生记住这是濮阳、是自己的根。河南是自己的家,中国得有自己的魂。从北向南来,最北边是中华第一龙,最南边是新时代的新濮阳,从几千年前一直到今天的新时代的新濮阳,体现的是家国情怀、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p><p class="ql-block"> 廊道里边上半部分两侧,从北到南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辉煌历程。从中共一大开始到十九大新时代的共产党领导的新景象。面朝东的一面,内容都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一些典章制度、发明成就等等。所选用的元素符号基本上都是大海,都是蓝天白云,都是帆船。在操场用海洋元素,再加上看台上面蓝天白云,会让一中人相信,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还要宽广的是蓝天,而一中的学生和老师们要装下所有的蓝天大海,要有国际视野,要有一定格局。跑道就寓意着学子们要从一中跑向全世界,跑向未来。勇园之勇,在于勇敢的面对,勇敢的站上去,勇敢的成就,成就属于自己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 校训石上的校训“明德日新,止于至善”,体现出县一中对所有老师和学子的殷切期望,希望我们品德高尚,日新月异,并且做事追求极致,“让濮阳县一中学生享受最优质教育”是我们所有教师奉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我们的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根本方向。所谓的优质教育就是打造出德才兼备,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兼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兼具传统精神、现代意识,立足于中国而面向于世界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颜色中的深沉,底座面积中的稳重,素净颜色中的谦虚,摆放位置上的自信。深沉而稳重,谦虚而自信,我们所有师生会齐心协力凝聚巨大的能量,谦逊而又自信的建设更美丽而优秀的一中。</p> <p class="ql-block"> 假山流水散发着白雾,仿若仙境,若隐若现,唯美梦幻。未名湖中,翠绿的荷叶丛,亭亭玉立的荷花含笑伫立,娇羞欲语,也寄托对一中学子如荷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淡泊明志、纯洁高尚品格追求的期望。喷泉,一股接一股的竞相向上冲去,仿若濮阳县一中的学生,勇往直前,争相高攀。连廊和凉亭有着江南园林般的美丽幽静温婉,也是学生们愉悦身心和探讨交流的绝美之地。“未名湖淡泊明志,学而台启迪心智”,智园用优美而又别样的风景,为大家展现了大美一中园林式的校园。</p> <p class="ql-block"> 红园的命名初衷,就要提到濮阳县第一中学的光辉历史。我们学校创建于1940年3月,当时叫“晋冀鲁豫区随营中学”,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为培养抗日干部而建立的学校。这是一个红色的基因,也是我们学校的根脉。所以,我们学校的历史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命运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以红园中心线一分为二,北半部分是学生的活动区域,地面平整开阔。南半部分:参天古柏和婀娜杨柳的掩映之下,一条由灰色花岗岩铺就的小路笔直前行。这条小径由一幅幅浮雕图案组成,自东而西有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海战、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踏上这条小路,我们就踏上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征程。小路的尽头,红木地板搭成的一方舞台——红场之上,一座马克思的半身雕像在静静地迎接我们。转过马克思雕像,顺着博览楼后墙自西向东,墙壁上也有两幅浮雕图案:西边一幅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启蒙者、文化先驱者的头像及《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铿锵有力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浮雕图像;东边一幅则展现了中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复兴号动车风驰电掣,长征运载火箭腾空而起,神舟飞船遨游太空,人造卫星沿轨道飞行、蛟龙潜海、航母下水……精美的图案生动地展现了伟大的祖国从思想觉醒到科技腾飞的飞速发展。草坪围栏的缩微的长城造型,是中华民族抵抗外侮、团结一心的象征。畅游于红园这方小小的天地,深邃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理园”西半部分,矗立着一位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半身雕像。这位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的科学家将引领我们的同学踏入奇妙的理科世界。在理园的东半部分屹立着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导弹之父”的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的半身塑像。</p><p class="ql-block"> 理园内的两位著名科学家以他们睿智的眼光注视着校园内的莘莘学子,用他们的卓越成就吸引我们的学生踏上神圣的科学殿堂。在这方小小的园地中,有两把长椅静静等待,等待有志学子来到科学巨匠的身边,向前辈学习,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理园的设计,既体现了我们教学理念中的文理并重,又展示了我们给学生树立的“立足当下,放眼世界”、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教育理念。</p> <p class="ql-block"> 走进仁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汉白玉雕塑——至圣先师孔子行教像。雕像中孔子雍容大度,双手作揖,谦卑有礼。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仿佛穿越了历史的烟尘注视着我们,瞻望孔子雕像,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先贤读书不辍、韦编三绝的勤勉身影;仿佛听到了“朝闻其道,夕死可矣” 对真理发自肺腑的讴歌。孔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大都在卫国此形成。而卫地濮阳一带,则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孔子思想的大成之地和他的第二故乡。孔子“仁”的思想也符合我校的“明德日新,止于至善”办学理念;用“草书、隶书、篆书、楷书”写成的“仁”字圆形石刻,表明了学校开创者对先贤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推崇,是对历代贤人高尚道德的敬仰与追求;“仁”字是我们学校的灵魂所在。目的就是要让全校师生充分地从儒家文化中吸取营养,用品德与智慧成就人生。</p> <p class="ql-block"> 树人广场,银杏森森,株株向上;垂柳依依,翩翩起舞;五角枫繁茂秀丽。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安静、优雅的学习环境。立德树人,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像垂柳一样坚韧不拔;像银杏一样沉着稳重;像枫树一样正直无畏的、能承担起家国责任的人。</p><p class="ql-block"> 广场中间的景观石上,刻着鲜红的“责任”二字。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就是培养有家国情怀、有现代意识、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学生的责任就是通过三年的学习,成为能够承担起时代赋予使命,完成民族复兴责任的国家栋梁。 </p> <p class="ql-block"> 静园,寓意“静以养吾浩然之气”,“静观变化,静待时机”,与学生积聚力量、待时而发相吻合。品字形的游廊,古色古香。上有金柳依依、随风拂轩,下能随意小憩、凝碧静心。穿过小圆门,步入静园深处,整个植物围合的通透而又紧密的空间里,创造出别样的静谧,有着“曲径通幽处”之感,清雅素净之意。正是这宁静的氛围,雅致的景色,古朴的滋味,让学子们在严谨的学习之余,让他们的心灵方舟寻得一时的憩息,从而让学子们养成闹中求静、静中升华的良好习惯,这也正印证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哲语。</p><p class="ql-block"> 静园尽头,是一排翠竹掩映的书架造型,此时无书胜有书,意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时刻提醒学子们:阅读,可以修身养性,可以增长知识,还可立德励志,助你成就不一样的人生。静园,静以养心,陶冶性情,让我们学生心无杂念,专心致志,立足当下,放眼世界,“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有所创造,有所成就。</p> <p class="ql-block"> 文苑彰显传统文化的精华,是陶冶师生情操的家园。依楼梯而建的“五经”书籍的巨大外形,犹如立置于书架之上;《诗经》被抽出了一半,仿佛正等着学子们采撷国风雅颂;两层的阅览室楼顶是“四书”造型,随意平置。我们本着“让濮阳县一中学生享受最优质教育”的校训,倾心打造文园,就是要让师生们从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汲取知识和力量,“立足于传统而面向现代,立足于中国而面向世界”,以求培育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德才兼备的全新人才。</p> <p class="ql-block"> “读懂一中”游园研学活动让新生了解了校史、发现校园了的美好,这是培育同学们爱校情结的重要途径。新的学期,许多新鲜青涩的面孔与我们共同相聚在我们大美一中并成为其中的一员,那些清澈的眼眸中充满着的是对未来三年学习生活的向往。相信我们的“游园”研学活动能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这所校园的文化底蕴,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成长为脸上有笑容、心中有梦想、眼里有光芒的新一中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稿拍摄:郭新建</p><p class="ql-block">审核:2022级年级委员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