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龙约去东山寺。东山寺在合黎山主峰东大山中,东距张掖市区约三十华里。经张掖火车站,向山而行,有一些以墩、堡为名的村庄。村道两旁有高大的白杨树,周围是平坦开阔的庄稼地。车在一个叫做红沙窝的村子里迷了路,我们左冲右突地跳出村子,过一段山前戈壁,就到了山脚下的东山寺。</p> <p class="ql-block"> 寺前停几辆小车,寺中无人,音箱里在诵经,处处都是修建的痕迹。寺院东面突兀的尖山顶上有一座亭阁,有小道转折而上,尖山下则有一座风马经幡。此为南寺,谷中另有一寺为北寺。</p> <p class="ql-block"> 沿着寺旁的小路绕到寺后,看到一块黑色文保碑,上面刻着“红沙窝村红旗渠”,为甘州区文保单位。“红旗渠”自然是赫赫有名的,但眼前这个宽仅不过尺余的小沟,看不出什么厉害的地方。龙则淡定的说这个山里面多的很,反而让我感到不明觉厉。</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山口,两边山势高耸,山坡陡峭,山谷中尽是大如房屋的巨岩。行不久,既看到巨石间耸立着几根混凝土墩柱,左右两边的山坡亦各有一处墩柱,中间的两座墩柱则直接建筑在河谷中的一座巨石上面。</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红沙窝红旗渠”的一个重要工程——跨河大桥。渠水通过大桥上的渡槽从西面的山坡到东面的山坡后,一路流到山口,再到红沙窝村。</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墩柱上端浮雕“农业学大寨,一九七一年开工……”。</i></p> <p class="ql-block"> “风吹石头跑,遍地骆驼草。小伙子没人爱,大姑娘不洗澡”。红沙窝历来干旱缺水,是一个荒凉的地方。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解决缺水问题,红沙窝村社员在峡谷峭壁的半山腰凿石填谷,开山架桥。他们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锻造工具。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全长4.6千米的引水渠,缓解了当时干旱缺水的困难。张掖“红旗渠”的修建成功,震撼人心,成为当地农业战线一面鲜红的旗帜。许多地方组织人员纷纷前往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 再行,河谷转角处,峡口愈狭,中有巨石,两边有一宽一窄的通道。龙提醒我看岩石上的石窝,才看到这两边的山体以及中间的巨石上人工雕凿出许多石窝,尤其是巨石上部的一座石槽,宽有尺余,深、长约二尺,不是简单就能凿成的。山坡上有文保碑,上面刻着“明长城——红泉关口”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些石窝石槽正是建造关口的时候为固定寨门所凿刻的。加上山坡上修筑的城墙,果然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隘险关。</p> <p class="ql-block"> 红泉关口,因谷中河水呈红色得名。元明时期,东山寺有高大的观音堂,因此得名观音山,口称观音口。据专家研究,长城下山点为红泉口东山寺。红泉关口既是甘州北部五大山口之一,历来为兵家看重,防守甚严。明朝设九边重镇,其中甘肃军镇治所甘州,以总兵镇守。甘肃镇“以一线之路,孤悬两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渡胡虏”。使甘肃镇扼守着丝路咽喉,是明与西域各国交往的必经之路,拥有超然的战略地位。</p> <p class="ql-block"> 明代北部的防御体系主要由边墙,城堡和墩台三大类组成,此外,还有关隘、口、和驿站,它们辖于各卫所边镇,相互连接,互为表里,一同构成了一道城堡相连,烽火相望,边垣逶迤的万里防线。</p> <p class="ql-block"> 天气晴好,明晃晃的阳光照着就有点晒,好在陡峭的山壁会遮出阴影,阴影里走着还比较凉快。或者会有一棵树,为我们提供一棵树的阴凉。从一个阴凉到一个阴凉走着,就见山根有两头驴子,驴子体型健硕,黑褐色的皮毛,有着白色的眼圈和嘴唇。两头毛驴一大一小,看来是驴妈妈带着驴娃娃乘凉呢。看我们走近,也没有惊慌,就那么静静地待着,享受着阴凉和凉爽的山风。忽然,山谷深处传来驴的吼叫,那声音在山谷中回响,分外洪亮,怪不得能吓老虎一跳呢。我们转过山脚,看到又有七八头毛驴,它们或站或卧,悠哉悠哉,自由自在,惬意悠闲。</p> <p class="ql-block"> 树用孤独的身影,撑起红泉谷植物界的天空。东大山南麓,处于山阳,阳光暴烈,水分稀缺,山壁陡峭,不易储水,石质的山体不宜植物生长,只有槐树顽强的生长在山谷中。它们三三两两,或聚集,或分散,更多的是一棵树孤零零的站着。艰苦的环境使得它们有着低矮的树干,不大的树冠,枝杈茂密,而树叶稀疏。根系沿着石缝顽强地扎进大地深处,汲取着可贵的养分。时间长了就与岩石融为一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树抱石,或者石包树的形态。</p> <p class="ql-block"> 走的困乏时,龙指着山坡上的羊圈说就到了。只见前面一座大山陡立于前,山脚旁处,树木葱茏,树丛隐约有茅屋草舍,传来模模糊糊的人声。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山坳,山坳中间的平台上有一座庙宇。却是荒草丛生,残垣断壁,一派荒凉的景象。周围有许多高大的树木,可惜都已枯死,树皮脱落,露出惨白的树干,干枯的枝干挣扎着伸向天空,发出无声的呐喊,更多的枯木则横七竖八地倒在荒草丛之中,让这里的荒凉又多了一些萧瑟、神秘和恐怖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从荒草丛生的僻径来到大雄宝殿前,这是一座三楹殿宇,殿前有碑记:“重修东山寺大雄宝殿碑记,考东山寺之建,肇于晋时略阳郭荷觅甘峻山幽洞而隐居……”郭荷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明究群经,特善史书,而以不仕为名,后迫而为博士祭酒。他上任后却发现自己只是陪太子读书,就辞职不干了。后中原离乱,郭荷随着难民潮,来到张掖,隐居于此。广纳门生,俢典著述。与其传人郭瑀,刘昞为河西儒学发展留下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东山寺在文革中尽毁,此殿为近年重修。旁仅存一耳殿,墙上钉着一块蓝色文保牌,写着:“黑虎八卦庙遗址。”为甘州区的文保单位,看起来分明是早年间的办公室。倒是东面峭壁上另有一出庙宇建筑,矗立绝顶之上,颇有气势。山路狭窄,杂草掩映,脚下碎石松散滑溜,绕过一处悬崖,直立的崖壁下面是万丈深渊,让人不禁头晕目眩,两腿发软。庙建在山顶巨岩,岩下有一窟,据说这就是郭荷隐居处。攀着崖壁上凿出的陡峭台阶来到山顶。山顶也就仅庙的大小,庙檐以外既为虚空。另有山岩伸出去几步远,上面有一只九色鹿塑像。站立庙前俯瞰山谷,眼前仿佛看到,曾经的东山寺阁楼层叠,艳霞掩映,仙雾袅袅,梵音阵阵的盛境。</p> <p class="ql-block"> 屋檐下一斑驳的牌匾,隐约可辨“观音殿”,殿只一间大小,进入殿中,地上一尘不染,收拾的十分整洁,宝座上供奉着观音菩萨像。于是两手合什,至于胸前,默念“南无阿弥陀佛”,顿觉万事随风,心中清灵坦荡。近日鼻炎发作,一路上身体忽冷忽热,眼泪鼻涕一起作乱,完全不受控制,此时却突感七窍通透,浑身舒爽。</p><p class="ql-block"> 山风吹过,望山高处,犹有幽洞,据说是老子讲经洞。仰脖再三,只见巉岩嵯峨,乱石穿空,哎哟我去,危乎高哉!还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山吧,龙还在下面,还要去找泉口,这会儿应该等的不耐烦了。</p> <p class="ql-block">大殿周围有好多建筑基址,踏过废墟,绕过山脚,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河床里一股清泉汩汩滔滔,风景顿时有了灵动之感。泉水在山石间跌宕环绕,或潺潺流过,或轰然跌落,发出巨大的声响。泉水轻抚石面,石头就形成巧妙的弧度,如亨利·摩尔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这些该死的石头!</p><p class="ql-block"> 大地只蛹动了一下,你们便翻江倒海,带着几万度的高温,从大地深处喷涌而出。在经历了晚奥陶纪的碰撞后,在大陆的汇聚和离散中,一层又一层,混杂堆积。那些风已远去,那些雨落了,当一切归于平静,你们留下满身伤痕,佝偻着苍老的背影,牙齿脱落,须发皆白。</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卵石和沙砾在沉积后形成新的岩石,风化后形成的五彩斑斓的形态,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豆瓣石。</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从石头缝穿过的通道</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这个洞穴是山民的临时住所,里面有很厚的烟熏的痕迹。</i></p> <p class="ql-block">有的石头,有着斑驳的条状波纹,如虎踞山涧。有的质地松散,风化鳞片,如巨蟒卧谷。有巨大的石块巧妙的架在其它的石头上,似有风吹草动,就会崩塌坠落。有的危岩竦峙,迎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移步换景间,走的眼花缭乱的,就不见了泉水,原来是一头扎进山里,这就是泉口了。泉水从石缝中涌出,极为清澈,在泉口形成一个小水潭。这水是温泉,水潭里就有碧绿的水藻,青蛙在水中游曳,水潭上彩蝶翩翩,野蜂飞舞。水就是生命的源泉,再想红沙窝的社员们为了这口水,硬是从山壁上开出了一条近五千米的水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什么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 心里正革命地感慨呢,肚子闹革命了,开始咕咕咕叫,人不就是为了这口饭么。已经是中午一点多了,这一路走来,早上那根油条早都消耗没了。就在泉口不远处一颗树下,趁着阴凉,干掉了在早餐店顺手买的馅饼。</p> <p class="ql-block"> 打尖后稍憩,说再往上还有温泉和瀑布,这条山谷一直通到山那边的红泉堡,徒步得两三天时间,那就是下一个议题了。今日天气炎热,身体不适,就此返程下山。</p> <p class="ql-block"> 返回寺院处,寺院旁住着一位山民,他一个人隐居此处,也担负着照看寺院的责任。沿着水渠就到了山民的房子。水渠旁种着两排小树,渠水灌溉着一片包谷地。房子仅陋室一间,墙上有骚客文人题壁,字写的颇有点气势。屋前一小院,院子周围树木葱笼,花儿开的艳艳红红的。</p> <p class="ql-block"> 今日周末,有城里来的朋友造访,已经铺开了场面,院子那边架起了烤炉,这边桌上摆开茶具。主人闻声让进屋里,坐定,才看到屋子虽小,却收拾的十分紧凑。地上洒扫的干干净净,一橱一几,抹的油光锃亮,屋子中间立着一座铁皮炉子,尤其是炕上的被褥叠的板板正正,棱角分明,炕头的书架上还有许多书籍。</p> <p class="ql-block"> 主人姓王,今年69岁,个子不高,黑发浓密,看起来也就是50几岁的样子。他倚着炕沿在面盆里和面,说是要包饺子,面粘着手,就喊屋外的朋友看茶。水是山泉水,茶是朋友带来的好茶。我俩正走的浑身是汗,口干舌燥的,两盏茶下肚,疲惫一扫而空。</p> <p class="ql-block"> 说了打扰的话,就此别过,主人和朋友招呼我们留下来一起吃饺子。这素昧平生的怎么好意思,再说我们还要赶着下山,就连忙出了屋子。他们又热情地指了下山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还是沿着水渠出了院子,水渠旁长着茂密的植物,以至于担心会不会有一条蛇突然从草丛里窜出来,或者踩到什么不合适的东西。行约百十米后,到羊圈,才顺着山坡下到河谷。按理顺着水渠一直可以走出山,但有的地方已经坍塌毁损,不好通过了。</p> <p class="ql-block"> 下山是要轻松一点,但下午的太阳和河谷的方向一致,却比上午进山时更晒了。一路胳膊挡着天灵盖走着,一边回味,有时间还得来一趟,最好小住几日。白天帮老王干活,晚上盘在炕上听听老王的故事,岂不美哉。真是无巧不成书,隐者老王的魏晋风骨,竟然直追郭荷。又想,下一次要走通这条山谷,去看看那边的红泉堡。正回味间,从下面上来一拨游人,问还有多远?下午炎热,看他们走的辛苦,就说快到了。这是人们最喜欢问的话题,其实目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人生不就是个过程吗,结果终需化入虚无,就像这山下的墓地,那就是人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山口南望,目光所处,走廊中的绿洲深处有几片亮点,对,那是湿地中的湖泊,湖边城市氤氤氲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