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画中走——西递宏村

绿水青山

<p class="ql-block">安徽省黟县宏村镇下辖的宏村,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古建筑群,位于黄山的西南麓,村域面积19.11公顷。</p> <p class="ql-block">宏村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一头青牛。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民居为牛躯,水圳为牛肠,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河溪上架起的四座桥梁作为牛腿。</p> <p class="ql-block">宏村三面环山,坐北朝南状,基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宏村的古建筑为徽式建筑,粉墙青瓦分列规整,檐角起垫飞翘,整个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强调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理想境界,使村落整体轮廓与地形、地貌、山水等形成了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宏村现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居140幢,主要景点有:月沼、南湖、南湖书院、承志堂、宏村水圳、古树、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p> <p class="ql-block">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即1131—1162年。南宋绍兴元年即1131年,宏村始祖汪彦济因遭火灾之患,举家从黟县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岗山一带建十三间房为宅,是为宏村之始。</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八年至万历三十四年即1375年—1606年,为宏村发展阶段,徽州山区处持续稳定时期,明清时期理学发展,宗族制度日趋完善,大批宗族精英制订族规族约,稳定了基层乡村社会。</p> <p class="ql-block">明洪熙元年至万历二十四年即1425年—1596年,宏村以“东土道制、南土水制、北土土制和西土佛制为水口布局,营建了乐叙堂、太子庙、正义堂等祠堂、庙宇,宏村逐渐形成民居集落。</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元年至宣统三年即1662年—1911年,宏村南湖书院,树人堂、三立堂、乐贤堂、承志堂等大型书院、宅第相继修建。清咸丰六年即1855年至1976年,为宏村衰落阶段,建国前受战争的影响,建国后又运动不断、大锅饭和三年灾害使人们无法吃饱穿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科学选址</b></p><p class="ql-block">宏村村落基址的选择过程在宗谱有较详细的记载:早在汪氏61世祖仁雅公居黟县奇墅村时就留言家人:“阳基形胜应在雷岗之阳,后必福禄绵永”;之后66世祖彦济公博极群书、精于堪舆,觉得寄居在奇墅村虽有渔山溪、狮子峰把水口,但是“此地散漫而无结束,不足以当之”,于是在奇墅村遭火焚后,遵祖遗言在雷岗山脚定居,村落水口定在吉阳山下西溪的蜿蜒之处,当时村落景观是“枕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不足之处是:“两溪不汇西绕南为缺陷,屡欲挽以人力,而苦于无所施”;而在西溪改道后村落基址“北枕雷岗、三面环水、南屏吉阳山”“很如我公所素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空间布局</b></p><p class="ql-block">宏村村落格局是以月沼为核心地带,月沼正北汪氏宗祠、乐叙堂是宗族精神的寄托和依靠,因此月沼周围成为宏村人流集散最频繁的空间。规划村落内水圳沿线是常用的公共活动和使用空间,因而水圳边上自然形成了街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地势高爽</b></p><p class="ql-block">宏村三面环山,规划基本上保持坐北朝南状,基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宏村东有东边溪、东山,西有西汐、黟北古道、石鼓山;北有黄山余脉黄堆山、学堂山、雷岗山,南向东西汐汇合,涧田成片,流水直往南流向奇墅湖。中间应为明堂,宏村依雷岗傍西汐而聚,地势高爽,朝向良好,成背山而水之势,符合精通风水学的先祖之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正街为轴</b></p><p class="ql-block">东西走向又以前街(正街)为轴线贯穿繁华商业区和东西方向出口,所以说宏村的格局是以月沼为中心,连接前街、后街、上水圳水巷街为主贯穿线,南北走向又有西溪河畔、茶行弄、中山路等街巷,形成网络式的街巷空间格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修建水圳</b></p><p class="ql-block">据记载1470年,一场大暴雨把村落冲得七零八落,房屋损毁严重。宏村人意识到水系建设的重要性,于是宏村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规划了水系,将入河口的河堤砌高加固,利用地势落差,将溪水引村到户,开挖了“月沼”和“南湖”,形成了“牛形村”的村落雏形,历经200多年,到1607年,修建完成了延续至今的宏村水圳系统,使村落与地形、地貌、山水等和谐统一,形成享誉世界的宏村水圳系统,达到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徽派建筑</b></p><p class="ql-block">宏村古建筑为徽式建筑,其特点为青砖黛瓦马头墙。承志堂是其中一幢大型的宏伟精美的民居代表作,被誉为“民间故宫”。宏村街坊巷弄纵横交错,建筑雕刻、室内外装饰装修诸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画里乡村</b></p><p class="ql-block">宏村的美,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来到宏村无不为美甲冠天下、画里乡村的古村落所惊艳。村落整体轮廓清凉明秀,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画里乡村”。其实到古村落除了观赏千年古村的厚重历史、人文古迹外,更应该了解古人为生存,生活所奉献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精雕细刻</b></p><p class="ql-block">宏村有着精雕细刻的入口门槛、高耸的马头墙、曲折的墙面、不同形状的石雕漏窗,屋脊的高度基本相差并不大,单屋独高与众相异的现象基本不存在,这种中庸观念维护了传统村落内井然有序的空间形态,高低错落有致,房舍鳞次栉比,微见屋脊坡顶,粉墙青瓦马头墙舒朗生动,檐角起垫飞翘,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形成浓郁的自然形态模式。</p> <p class="ql-block">在青山秀水的皖南地区中,宏村的月昭和南湖无疑是水墨风光画卷中极为精彩的部分。宏村古建筑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列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宏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主要景点有:月沼风荷、南湖春晓、书院诵读、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承志堂、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月沼风荷</b></p><p class="ql-block">宏村最出名的景色就是月沼风荷,在朦胧的月光下,荷塘波光粼粼,给予人带来美的享受,荷塘月色给人带来一种安宁与洒脱。月沼,又称月塘,位于宏村中心部位,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宏村人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并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宏村基址及村落规划水系蓝图,引西溪水绕村屋,其牛肠水圳九曲十弯,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以蓄条内阳水,供防火和饮用等。后经再次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形成了“月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湖春晓</b></p><p class="ql-block">南湖位于宏村南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宏村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南湖历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画桥”可东西划舟,观赏绵绵群山朦朦胧胧,云雾缭绕,如人间仙境,神仙住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双溪映碧</b></p><p class="ql-block">阳春三月,春雨时住时落,偶尔暖暖的阳光从湿漉漉的云中洒落下来,只把山上的半块油菜花地和数株老树照得金子般闪闪发光,一会儿又不见了。正待您深吸一口气,想要再回到梦中时,沙沙的一阵,如春雨一样的,从古树落下无数的小船形的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牛肠水圳</b></p><p class="ql-block">宏村水圳建于明永乐年间,总长1200多米。顺着村子里一条二尺多宽,几千米长的水圳,慢慢闲逛,就差不多能看到村里的每一家,这就是所谓的牛肠。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过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农田,水圳两侧,古建摩肩,沿途又有无数踏石,供人洗衣取水,水圳是宏村营建智慧的充分体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亭前古树</b></p><p class="ql-block">宏村村口有两个古树,一棵叫枫杨树,当地叫红杨树;一棵叫银杏树,当地叫白果树。北侧的红杨树高19米,围6米,需4、5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形状像一把巨伞,把这村口数亩地笼罩在绿荫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书院诵读</b></p><p class="ql-block">严肃穆的大门,上书“以文家熟”,就是始建于清嘉庆19年即公元1814年的古书院——南湖书院。明末时,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清嘉庆19年即1814年,六院被合并重建为“南湖书院”。南湖书院是皖南保存最完整的宗族书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承志堂</b></p><p class="ql-block">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宅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围绕着九个天井分别布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乐叙堂</b></p><p class="ql-block">乐叙堂位于月沼北畔正中,为汪氏宗祠,建于15世纪初。前进门楼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盘斗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5] 乐叙堂(汪氏宗祠)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月沼风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德义堂</b></p><p class="ql-block">德义堂是典型徽派庭院式民居,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系二楼三开间建筑,厅堂前有十六扇半幢莲花门,室内外通道,堂前一水塘,内有暗沟与水圳相通,水塘周围,设四时盆景,院内繁花疏木、绿阴丛丛,可称“露天花厅”。东侧墙上攀着一株皖南弥猴桃藤,院东西二个花园,一明一隐,内植果木繁花,鱼缸、水榭、一池碧水边倚。德义堂为徽派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敬德堂</b></p><p class="ql-block">敬德堂位于宏村牛肠水圳下游转弯处,建于清初顺治年间(1646年),为H型民居。为三进院落,前有庭院,核心为三间张,前后天井。[15] 整幢建筑装饰简朴,屋柱为方形,是宏村明末清初民居的代表作,可以了解普通商人的生活情况和徽州明、清建筑的格局。厅堂背向排列,前后厅均有天井,采光性能好,两侧为厢房,南侧为前院,北侧为厨房,厨房里还有一个小天井,东侧还有一座面西朝东的小偏厅和大花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敬修堂</b></p><p class="ql-block">敬修堂是宏村典型的清代民居,坐落在月沼北侧西首,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占地面积286平方米,建筑面积452平方米,屋基高出“月沼”近1米,整个房子坐北朝南,正厅前为庭院。与其它民居不同是院门外留有10平方米的空地,俗称厅坦,是夏日纳凉、冬天晒太阳及小憩聚会之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树人堂</b></p><p class="ql-block">树人堂为清刺授奉政大夫诰赠朝仪大夫汪星聚于同治元年(1862年)所建。树人堂也称民艺收藏馆,是房主汪升九十五代孙汪森强的私人收藏馆,为弘扬徽州的历史文化,主人多年来从民间及博物馆收集了明清民间时期老作坊机械,石制器具、徽州版画、民俗用品、徽商书信用具、宏村族谱等,再现了当年徽州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桃园居</b></p><p class="ql-block">桃园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房东曾于院内植一稀有品种的桃树而得名。门楼上的砖雕刻得精细,而且层次比较多,清狮白象等动物形象生动,尤为独特的是门楼上部用水磨砖砌一弧形门额,类似室内厅堂上方前部的冬瓜梁,门额中间镶嵌一块大形弧形砖雕,这是一般古民居所少见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民居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徽式建筑讲究房子布满木雕、砖雕、石雕,马头墙是为了防火,天井则是在下雨时起蓄水的作用。宏村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是典型的徽式建筑,被誉为“民居古建筑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