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期尤其热。已过立秋,每天仍是高温灼烤,热浪难耐。在这样的时候,能上井冈山培训,学习避暑两相宜,实在是一桩美事。 <p class="ql-block">往山上而行,迎面而来就看到这样一句话——“所有壮美的名山都有故事,而最壮美的故事,无疑属于井冈山。”山路两边的路灯,镶嵌着国旗和井冈山标志图,点点鲜红掩映在青山绿叶之中,甚是醒目。沿途树立的几个雕塑,井冈红旗、胜利号角、红军万岁,再现了井冈山当年的艰难奋斗,直击人心,热血贲张。确实,提到井冈山,离不开它的红色元素。革命摇篮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是一座红色名山。</p> <p class="ql-block">1927年,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从湘赣边界出发,翻山越岭,引兵井冈,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启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这片红色的土地,养育了中国革命的开创者,孕育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的红色,是红军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它像一面赤旗、一团焰火、一盏红灯,永远引领着前进的方向。</p> 以前到井冈山,多是去茨坪、龙潭、黄洋界、茅坪、小井参观缅怀,一处处红军旧址、一首首红色歌谣,是井冈山的一个个精神符号,也是充满律动的红色基因。那时,井冈山在我的眼里只有红色。这一次,我宿在梨坪,离山顶不远的一处山谷,四周绿岭环抱,翠竹连绵,空气清新,风景幽美,这个季节除了中午阳光略显炽烈,其他时候都令人感觉舒适清爽。在山下苦热久矣,倍觉山上的凉爽珍贵。于是早晚时分,我都会随意逛逛,满目苍翠,山风微凉,树林荫翳,鸣声上下,烦热顿消,恍觉井冈之绿,美在其中。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旧地重游,主席诗兴大发,“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寥寥几句描绘出井冈山的风姿,万千林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一派青翠,翻卷延绵,直入云端。井冈山的绿是如此大气磅礴,它一望无边,顺着山势连亘不绝,它浩瀚无垠,随着林海起伏无间。它荡涤过血雨腥风,它振奋起壮志豪情。巍巍井冈五百里,千峰竞秀绿连天。 井冈山的绿,自然离不了青青翠竹。还记得小时学过的《井冈翠竹》中一段:“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革命战争年代,满山遍野的翠竹好像是挥舞着的杀敌长剑,军民用它作矛、作刀柄,锯成竹梆传信号,扎成竹筏送军情,编织斗笠送红军,笋作菜,板作担,竹片作火把,竹梢挂战旗,竹林为掩体,竹钉把敌歼。井冈山的绿充满凛然正气,层层叠叠,蓬勃坚韧,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 茨坪中心大道两旁的水杉树,最是引人注目。我没去数有多少棵,只觉得绿树碧荫,枝叶葱茏。这些水杉平均树径超60厘米,高超25米,其中最大的树径已达80厘米,傲然屹立于城中,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水杉枝叶细嫩碧绿,树干高大笔直,树冠似微微撑开的绿绒伞,又似尖尖的绿宝塔。听当地人说,这些水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栽种的,春天娇嫩如碧,夏季葱翠如盖,秋天暗红如翡,冬季清透如纱,每个季节都让人心生欢喜。如今,栽树人已然老去,种下的树依然矗立,井冈山的绿就是这样有情意,留下老一辈人对这片土地的守候,也留下后人对先辈的尊崇敬仰。 <p class="ql-block">就连那水,也透着绿意。龙潭瀑布“四山佳木倚天剑,一簇蓝花碧玉簪”,潭深水青,飞珠溅玉,宕荡生姿,一汪碧水从心上滤过,洗去浮华,洗尽纤尘。</p> <p class="ql-block">挹翠湖四面重峦叠嶂,湖边古树名木,水清如镜,绿意映波,山因湖葱葱,水因湖粼粼。湖上时有小船划过,那波浪也漾着浅碧色。井冈山的绿是灵动跳跃的,那山间淌的、湖里装的,怕不是水,而是仙露琼浆吧。</p> 临别的傍晚,我照例散步,夕阳的余晖洒在山峦,给青青山岗染上一层柔和的金黄。踱至井冈山红色文化培训中心,看见宽阔的草坪上,有一群孩子正在放风筝。他们身着迷彩服,头戴迷彩帽,汗水湿透脸颊,想来是拓展训练后的放松游戏。绿草茵茵,孩子们跑着,跳着,叫着,喊着,稚嫩的小脸上洋溢着快乐灿烂的笑容,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那是一种源自安心的幸福。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薪火相传,这是井冈红锤炼出的和平绿,山河锦绣,盛世辉煌。 我爱井冈山的红,我更爱井冈山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