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夯实群众基础,摸准群众脉搏,做好群众工作</p><p class="ql-block">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的故事。1972年,那时正是农业学大寨的高潮时期。社员每天要上工到很晚,晚上还要打夜战,劳动强度非常大,农具损坏也很频繁。经常,一天十几把农具坏了也没人修,习近平总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找到本村在文安驿公社打铁的两个铁匠,想叫他们回村办铁业社。起初,这两个人转不过弯来,不愿回村,习近平总书记就苦口婆心地给他俩做工作。跟他们讲,梁家河兴盛了,就是你们的功绩。慢慢地,他俩转变了思想,回村办起了铁业社。回来后,大队给他们配了两个徒弟,铁业社办得红红火火。铁匠负责修理农具并生产新农具,锄头、镰刀,社员用不完的,就送到文安驿供销社代销。卖了钱之后,扣除成本,剩下的钱归集体。这样一来,劳动农具的问题解决了,大队的收入也增加了。</p><p class="ql-block">住在梁家河村,买生活日用品很不方便。当时实行“统购统销”,要买油、盐、酱、醋、火柴等一类的生活必需品,都要跑到十多里外的文安驿公社去赶集,往返需要一天的时间,既误农时又误工分。看到乡亲们买东西如此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想:“像煤油这些生活必需品,我们可以从文安驿公社拿一些回来卖,省得每个人都跑这么老远的路。”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在村上办一个代销店,先把东西赊回来,然后定期跟文安驿公社结账。这样,大伙买生活日用品再也不用跑远路了。</p><p class="ql-block">在一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年代里,搞铁业社和代销店这些副业,要冒一定的风险,极易被扣帽子,人们往往对搞副业畏首畏尾,唯恐被戴上“唯生产力论”的帽子。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方向,坚持实事求是,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令这个贫困偏远的小山村,在特殊的年代里创造出多个“第一”。</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个故事,我受到如下启发,一是工作要有超强思维,思路决定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和工作上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的发展思想为基础薄弱的村庄开创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厂奠定了梁家和进取和拓展的基础,做干部就要实事求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核心利益放置到群众心坎上。二是工作要围绕群众,不能光等政策支持而要积极创造条件,住在梁家和村,群众的衣食住行所需日用品都要在很远的地方购置回来,留了这项、落了那项,适时交通不便,工时劳废在了路上,群众很不方便。在当时的体制下,办一个代销店也是一项大的工程,但习近平总书记自我加压、积极创造,创办了村庄代销店,方便了群众,增加了收入营造了发展环境,习总书记不是等待观望,而是积极创新,赢得了先机。三是工作要有耐力恒心,从办理合作社,到开创代销店,当时可畏是党的一个新思想,很多干部多是闻闻看看,只是过眼云烟,而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上前落实、靠上督导,有条件的积极干,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去干,赢得了工作,赢得了群众,充实了自己。这都是他工作务实的为民情怀。</p><p class="ql-block">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我所干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的短板不足。一是战略思维不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厕所革命是关心民生的一项重工作,2016年至今已有6年时间,改造的群众得到了实惠,受用终生,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大事。可畏是大事一件。如今这项工作我们抓的较紧,工作取得了成效,但干部群众思想上没有提上重要日程。面对挑战和压力,要用发展的眼光思维来看待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二是创造条件不够。在开展工作时,强调地是一味强行推进,不注重干部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导致工作进程缓慢,工作事倍功半,效果不好。三是服务能力不强,在安排的燃气安全工作中,把工作重心落实给供气的两家燃气公司,工作只是抽查和重点查看主道路两侧,没做到细致入微。</p><p class="ql-block">下一步,我将按照宣传工作的要求,扎实开展好"讲故事、学理论"活动,要以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苦干实干的作风,更要有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切实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把当前的厕改工作、燃气安全工作、经营性自建房工作牢牢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中,唯旗是夺、进位争先,守住初心之魂,牢记职责使命,践行初心之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别样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