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东|又闻焦屑香

一滴水

前几天几个文友在大丰本场菜研究院搞活动,中午吃工作餐,都是些本地最原始、最地道的家常菜。到末了的时候,服务员给每个人端上了一只古色古香的小茶碗。<br><br>“啊——焦屑!”有人惊叫起来。<br><br>随着这声惊呼,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自己面前的小茶碗。<br><br>有的兴奋地把鼻子凑到碗边,深深地吸上一口,说:“啊,好香啊!”<br><br>有的直接拿起汤勺,迫不及待地捞起一勺,送到嘴里,无需舌头转动,便咽了下去,尔后,才伸出焦黄的舌尖,在嘴唇上下刮动。<br><br>还有的本能地把勺子送到嘴边,用灵巧的舌头舔几下,似乎要把勺子上的香气全部吸进去。<br><br>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今天会遇见久违的焦屑!我也没有想到。当我听到“啊——焦屑”的惊叫时,仿佛触了电一样,全身上下禁不住一阵痉挛。<br><br>我看着眼前的小碗,碗只有拳头那么大,碗的中央,好似一段焦黄柔滑的绸缎盘里面,闻着却透着一股浓浓的麦香。<br> 这香,像一把看不见的锥子,锥着我的心。<br><br>“‘焦屑’两字怎么写?”有人问。<br><br> “我觉得,应该是焦急的‘焦’,月亮的‘月’,叫‘焦月’,农村青黄不接时期的食品。”有人应道。<br><br>“应该叫‘娇雪’吧,这么漂亮、润滑。”<br><br>“哪有那么浪漫?农村人直截了当,叫‘焦屑’,焦了的麦屑的意思。”<br><br>我两只手的拇指、食指指尖,紧紧地捏着小碗的碗腰,心想,要是能回到五十年前,把这大半碗焦屑还给母亲多好啊。<br><br>是的,五十年,整整五十年。 那年我刚五岁,妈妈生我弟弟,在家“坐月子”。那天下午,屋子里很暗,阳光从狭小的窗户里挤了进来,让屋子里照不到光的地方感觉更加幽暗。<br><br>我倚在房门边,努力地盯着屋里的一切。奶奶打开一只不大的密闭的玻璃罐,小心地舀了几大勺什么粉子,放入“二碗”中。<br><br>有几粒粉子掉到桌子上,奶奶用食指在桌子上刮了刮,然后把食指又在碗的沿口上刮了几下,最后又用舌头舔了几下自己的食指。<br><br>这才拿起茶瓶,漫漫地把热水倒进“二碗”中,再挖了一调羹红糖放进去,用竹筷搅拌了又搅拌。那粉子的焦香味迅即四处漫溢,扑鼻而来,从屋里延伸到了屋外。<br><br>我站在房门边,眼巴巴地看着扎着头巾的妈妈,倚在床沿,一勺一勺把糊糊往嘴里送。<br> 我馋巴巴的眼光直勾勾地盯着她手中的“二碗”,她每挑起一勺,我都要咽一下口水。我只好把细嫩的食指伸到嘴里,在牙齿上磨来磨去,口水随着手指流了下来。<br><br>为了吸引大人注意,我用小脚轻轻地踢门坎,用小手轻轻地推门沿,声音太轻了,奶奶和妈妈似乎都没有注意到。我又用身子挤贴着门,门发出吱呀声。<br><br>这时,妈妈发现了我,立即叫道,“小伙儿,妈妈这里的焦屑吃不下去了,你端去吃了!”<br><br>我如愿以偿,三步并作两步地冲到妈妈面前,端起“二碗”,接过勺子。碗里还有半小碗的糊糊,我嘴直接支到碗边,一边用勺子捞一边用嘴吸,没几下就被我吸刮得干干净净。<br><br>那个焦中带香的甘甜味,那细腻入口即化的柔润感,刀刻一样烙进了我的灵魂里。<br> 后来长大了,我知道了在那个年代,对于农村人家来说,焦屑是很精贵精贵的食物。<br><br>回想起那天的情形,妈妈并不是吃不下那小半碗焦屑,而是故意省给我这个还未懂事的儿子吃,并且为了顾及我小小的心灵,故意说她吃不下去了。<br><br>妈妈的爱就这样和着焦屑的滋味,深深地融进了我儿时的记忆里,让我从此对焦屑有着格外的感情。<br><br>“唉,你怎么不吃的?”旁边的人见我发呆,提醒道。<br><br>“我舍不得吃。”我半真半假地说。<br><br>“焦屑,对我们这辈人来说,有着太多的童年记忆。”另一个说道。<br> 作者:高新东笔名凡夫高,江苏盐城人,研究生学历。1990年7月参加工作。好读书、喜写作、爱音乐、擅书法、乐体育运动。现为机关公务员,代表作有《心中的小城》《晴耕雨读》《音乐下酒》等,编著有《心论语》一书。<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