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戴平万</p><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革命家、作家</p><p class="ql-block">戴平万(1903年10月30日—1945年7月)作家,革命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领导者和先驱者之一,东北抗日联军早期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的革命家,作家,新闻事业的先驱者及工人运动领导者。</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戴平万,原名戴均,生于广东潮安县归湖溪口书香门第,从小酷爱读书。1922年秋,考进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的前身)西语系。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辗转到沪,从事文学创作及左翼文艺运动。曾参加“左联”筹备工作,是“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的重要撰稿人。在上海他和蒋光慈、钱杏邨、杜国庠、洪灵菲等一起出版《太阳》月刊,创办《我们》月刊。抗战爆发后,留在上海从事《新中国文艺丛刊》和《文艺新闻》的编辑工作,还负责《每日译报》的本埠消息版,支持进步文艺刊物。[1]</p><p class="ql-block">1930—1934年间,戴平万曾到东北做刘少奇同志的秘书,并任哈尔滨地下总工会(满洲省委)宣传部长,和当时的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满洲省委女工部长赵一曼等同志共同领导东北地区的工人运动和反日罢工,并共同创建东北抗日联军,为东北抗日联军最早的创始人之一。1935年,戴平万回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1940年冬,戴平万被党派到苏北根据地,从事新闻和教育工作,在鲁迅艺术学院华东分院任文学系教授。1941年,戴平万被任命为苏中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及苏中区党校校长兼教务主任,同时负责《抗战报》的主编工作。戴平万生前颇有文名,他文才横溢,文笔老到。曾撰有短篇小说集《出路》《都市之夜》《陆阿六》《苦菜》等,及中篇小说《前夜》和《荔清》等。</p><p class="ql-block">人物介绍</p><p class="ql-block">戴平万,原名戴均,小名再岳,归湖溪口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诞生。戴均是小时学名,上大学改名戴平万。</p><p class="ql-block">戴出身于世代书香家庭,曾祖父戴介圃(维祺)是清道光九年己丑(1829年)乡试举人,祖父戴漉巾(清元)清咸丰六年丙辰(1856年)乡试举人,著有诗稿。父戴仙俦,又名贞素,字祺孙,乳名亦昌,文章作品,笔号贝铼,清光绪戊戌末科秀才,能诗词又擅长书法,一生从事教育。</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平万八岁入私塾,十一岁至县城进学堂,住潮州岳伯亭总兵巷“双枯书屋”,就学城南小学,1918年城南小学毕业,考进广东省立潮州中学(后改名金山中学)。同期江东红砂寮洪灵菲同志,亦考进潮州中学,一同年级,志趣日同,成为挚友。读书之余,酷爱文学,写诗填词,每于暑期都到潮州铁巷跟老师学筝扬琴。</p><p class="ql-block">在潮州中学后期,正值“五四”运动浪潮席卷全国之精神感召下,如饥似渴阅读进步书刊,参加爱国运动,接受新思想之洗礼,为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奠下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1922年夏,潮州中学毕业,同洪灵菲考进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西语系(中山大学前身)。进大学以后,醉心研究中外文学,便有所认识,却未找到自己的出路,渴望着冲破出旧中国的牢笼。其时恰好许美勋在《大岭东报》倡议组织潮汕地区新文学团体。乃与洪灵菲马上写信表示赞同和支持。不久,便组织《火焰社》。遂在《大岭东报》上创办了《火焰周刊》,而和洪灵菲经常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作品和文章。</p><p class="ql-block">1924年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此,广州成了“革命策源地”。与洪灵菲受到许生魂启发下,方始参加学生运动,在高师内部组织“潮州同学会”,出版学会年刊,还组织“潮州旅穗革命同志会”,先参加国民党左派。1925年6月23日参加“五卅”运动示威游行。1926年夏天,“高师”毕业回家,筹措出国经费。后政局变化,蒋介石借“清党”为名,屠杀共产党人,戴平万时在暹罗,过着流亡生活,而遇洪灵菲亦流亡从“实叻”到暹,便同回到上海。秋,周恩来、朱德、叶挺等同志率领“八一”南昌起义,红军进驻潮汕,在潮安7天,史称“七日红”。因形势急变,旋即撤离。平万时在上海,得知红军进驻潮汕,即与洪灵菲乘轮船回潮,船中得悉红军撤离,乃至汕头登岸后,绕道红砂寮在洪灵菲家隐匿,其母庄氏得悉去见过一面。</p><p class="ql-block">不久,同洪灵菲往海陆丰,参加彭湃同志领导的农民运动。失败后,静经香港回上海。此后,便在上海做革命工作,从事文化,发表文章,为革命,为党的文化宣传工作。</p><p class="ql-block">1930年,妻在上海产一女孩,取名戴珊枝,1932年妻又在上海产一男孩,做名戴抗。</p><p class="ql-block">1930至1934年间,平万曾间歇离开上海,被党委派到东北满洲省委做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同志的秘书,并任哈尔滨地下总工会(满洲省委)宣传部长,和时任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女工部长赵一曼等人共同组织东北地区的工人反日罢工,同时创立早期的东北抗日联军,积极组织领导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p><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组织“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在上海召开欢迎郭沫若回国和“狱中七君子”出狱等事项,都是抗日救亡工作。同年十月,地下党组织成立“文委”,平万是成员之一,“文委”是党在文艺界的领导机构。11月12日上海失守,上海救亡文艺工作者,有的搬入内地,有的去抗日根据地。平万本人,还留在孤岛坚持“文艺”斗争,作出了很大贡献。</p><p class="ql-block">1938年担任“上海一日”报刊第二部《苦难》编辑,还负责地下党办《新中国文艺丛刊》的编辑,1939年—1940年《新中国文艺丛刊》共出版四期而停办,平万转作为《文艺新闻报》编辑,1940年11月党派往苏北根据地去。先到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报告,再由华中局派往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任文学系教授。1941年5月由华中局赴苏中区党校任校长兼教导主任,同时任苏中区党委宣传部长并负责主编《抗战报》。1945年春在党校所在地宝应县广洋湖镇鹤儿湾村碧霞庵南河溺死,葬在当地,林淡秋同志写了“作家戴平万之墓”的墓碑,享年42岁。</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p><p class="ql-block">《出路》(短篇小说集)1928,泰东</p><p class="ql-block">《前夜》(中篇小说)1929,亚东</p><p class="ql-block">《都市之夜》(短篇小说集)1935,亚东</p><p class="ql-block">《陆阿六》(短篇小说集)(出版年代及单位不详)</p><p class="ql-block">《荔清》(短篇小说)(出版年代及单位不详)</p><p class="ql-block">《苦菜》(短篇小说集)1941(出版单位不详)</p><p class="ql-block">出版图书</p><p class="ql-block">苦菜</p><p class="ql-block">作者名称 戴平万</p><p class="ql-block">戴平万(1903—1945年) 作家,革命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领导者和先驱者之一,东北抗日联军早期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的革命家,作家,新闻事业的先驱者及工人运动领导者。代表作品《出路》,《都市之夜》,《陆阿六》等</p><p class="ql-block">戴平万-与孤岛文学</p><p class="ql-block">柯灵在《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的“小引”中说:“‘孤岛’文学是用热血和热泪灌溉起来的,它是抗战文学的一枝,却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上海“孤岛”和沦陷时期的文学,早成为有些国家的研究对象,并且已有若干成果。80年代以来,上海学术界和文艺界也开展有关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发表了一些论文,出版当年参加“孤岛”文学运动老同志写的回忆录,大量的史料故实和文学成品的钩沉索隐,使那一时期的革命文学运动保存原有的光泽。十多年前,我们在编写《戴平万年谱》的过程中,通过多方的访问和调查,了解到戴平万曾是上海“孤岛”时期党在文学界的负责人之一,组织过许多重要的文学活动,由于戴千万已于1945年春天在苏北解放区去世,他在“孤岛”时期的战斗业绩一般人并不知道,所以把这些搜集的资料整理成文,使人们对这位潮籍革命作家有更多的了解。</p><p class="ql-block">戴平万1927年冬天,从广东到上海,投身左翼文艺运动,“左联”成立前,他是“太阳社”的主要成员,曾直接参加筹备成立“左联”工作,是“左联”时期一位有一定影响的作家。</p><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以后,上海文化界在原来全国救国会基础上,组成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文救”)。当时,“文救”的领导机构是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设有组织、宣传、总务、经济四个部。因经济由国民党当局负责,总务、经济两个部门的负责人由国民党选派。组织部和宣传部则由中共派人担任。正副组织部长是钱俊瑞、张宗麟,正副宣传部长是胡愈之、张志让。据于伶的回忆:“戴平万当时在‘文救'组织部工作,办公地方在现在延安西路成都路口。”据何家槐生前回忆:“戴平万曾参加‘文救’,主持欢迎郭沫若回国和‘七君子’出狱大会的组织、筹备工作,也曾为‘文救’办的《救亡日报》组稿。”十月,上海地下党在文艺界组织成立“文委”,领导文艺界的抗日救亡运动。据当时“文委”的主要负责人孙冶芳回忆:“戴平万也是‘文委’小组成员之一。”十一月十二日,上海失守,原来在上海市参加救亡运动的文艺工作者,有的撤退到内地,有的辗转到了抗日根据地,一部分则留在“孤岛”坚持斗争。戴平万是留在“孤岛”坚持斗争的文艺战士之一。据于伶回忆:“上海失守后,戴平万留在‘孤岛'工作,他在上海地下党工作时间长,对文艺界的情况熟悉,作风稳重,从各方面的条件来说,都是很合适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斗争的。”从1937年11月开始,至1940年11月他到苏北根据地止,戴平万在“孤岛”整整战斗了三年,成为“孤岛”文学战线上站在最前列冲锋陷阵的一员。</p><p class="ql-block">上海失守以后,地下党在“孤岛”办的第一个刊物是《上海人报》。据钟望阳回忆:“梅益、林淡秋、戴平万均参加这一报纸的组织和编辑工作。”《上海人报》只出了一个短时间就停刊了。在这之后,地下党为了冲破敌伪的文化封锁,利用英、美与日帝之间的矛盾,以外商名义出版《译报》,即“小译报”。全部采用外国通讯社有进步意义的新闻和文章,很受群众欢迎。戴平万自始至终参加这一报纸的筹备、组织工作。半年以后,改为出版大张的《每日译报》,即“大译报”,除发表翻译新闻和文章外,还有王任叔编的“大家谈”副刊、钟望阳编的儿童副刊、谷师范的《新水浒传》连载等等。《每日译报》由梅益主编,戴平万负责编辑该报的本埠消息版。这是一份深受群众欢迎的报纸,销路很广,对扩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政治影响起了很好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戴平万-贡献</p><p class="ql-block">1930至1934年间,被党委派到东北满洲省委做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同志的秘书。1932年中期,戴平万开始任哈尔滨地下总工会(满洲省委)宣传部长,和9.18事变后临危受命的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女工部长赵一曼等人共同领导东北地区的工人运动及反日罢工。戴平万和罗登贤同为广东老乡又同是参加过省港大罢工的老战友,两人关于在东北地区领导工人反日罢工运动及创立东北抗日联军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他们的主导下,满洲省委在东北各地鼓动组织抗日义勇军,并把它们组织成统一的抗日联军。满洲省委还以省委书记罗登贤的名义任命杨靖宇,赵尚志,冯仲云,李兆麟等数位共产党员为东北抗日联军各路军的领导人,抗日联军的士兵不分出身,也不分国民党员,共产党员,只要他们愿意为解放民族而战,就被收编入军队。像邓铁梅这样虽是国民党人但也拉起军队抗日的也被任命为领导人。有了独立的领导人,东北抗日联军就有了坚实的生命力。罗登贤,戴平万,赵一曼等满洲省委领导不光领导组织抗日义勇军对敌作战,他们自己也和义勇军一起并肩作战,罗登贤在他最后牺牲前的驳斥法庭的讲演中提到他和抗日义勇军并肩作战。戴平万也和周扬等同志提到他在东北和抗日义勇军一起并肩作战。罗登贤于1932年12月被左倾机会主义逼迫离开东北,1933年3月,罗登贤遭国民党逮捕并于同年8月牺牲于南京雨花台。戴平万在罗登贤离职后坚持留在东北继续领导抗日。他于1934年满洲省委机关遭受巨大破坏时被迫离开满洲。虽然满洲省委领导机关屡遭敌人的破坏,但东北抗日联军却坚强地存活下来,并在抗日战争中越战越勇,从1931年到1945年14年中,赵尚志,杨靖宇,周保中,赵一曼,李兆麟,冯仲云等抗日将领领导着无数抗日健儿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华抗日战争史写下了耀眼的一页。东北地区的工人运动的开展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创立开辟了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的先河。</p><p class="ql-block">1935年春,阳翰笙被捕,原左联党团书记周扬被任命为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委书记,兼任文化总同盟书记。戴平万接任左联党团书记。戴平万既是左联的12名筹备委员会委员之一,又是上海地下党文委之一,也是最后一任左联党团书记,他一直参与左联的工作,对左联的发展和壮大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