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新学期开启之际,山东省召开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研讨会。这场研讨会是理论和实践的最好见证,是一场及时雨,是一次精神营养大餐,帮我们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深化了认识,为我们下一步的教学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教授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解读:理解实施根据、制定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落实灌启结合、促进知行合一。李教授深入浅出的语言,精准详细的解读,使我对新课标的认识更加深刻,理解更为透彻。</p> 理解实施依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李教授谈到了教师的“六要”和“八个相统一”。“六要”:要政治强、要情怀深、要思维新、要视野广、要自律严、要人格正。其中令我感受颇深的是教师的情怀要深,教师要有家国情怀,还要有传道情怀,有仁爱情怀,才能让思政课成为有情怀、有温度的课堂。</p> 制定教学目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立足核心素养,彰显铸魂育人。李教授谈到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一下几点:政治立场鲜明、价值导向清晰、知行要求明确。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准确理解课程依据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价值规范,注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情感激发学生,以文化熏陶学生,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p> 充实教学内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要围绕课程内容体系,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对教学内容的充实,李教授谈到三点:1.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进行讲解,体现思政课与时事内容的有机结合。2.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思政课的时代气息,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体现人文关怀。</p> 落实灌启结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实现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在灌启结合中辩证地理解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要正视学生的困惑与疑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心悦诚服接受结论、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真正实现以理服人,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p> 促进知行合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学中要注重案例教学,选择、设计和运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实例,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要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说理论的讲解加深了我们的思想认识,那么课例的解读明确了我们的教学方向。在李教授展示的课例当中,问题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无不体现出核心素养,处处透露出育人导向,时时展现出人文关怀,这样的课堂真正体现出有情怀、有温度的课堂,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新课标,新征程,新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学习新课标,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让立德树人真正落地生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