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一把智退敌人的手电筒

周周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刘英同志旧居卧室的写字桌上,静静地伫立着一把锈迹斑驳的手电筒,生产地、生产商、产品牌子等信息已无法考证。手电筒为铝制外壳,柄长25厘米,头部直径6厘米,尾部直径3.5厘米,可容三节干电池,这是我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任书记刘英同志当年曾经用过的手电筒。这把穿越80多年历史风烟的手电筒,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记忆。<div><br> 1939年底,杭州沦陷,国民党省级机关陆续迁至丽水。当时,丽水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中共浙江省委奉命从温州迁至丽水,省委书记刘英同志以“兴华广货号”老板身份为掩护,居住在丽水莲都城东郊厦河村77号农民王玉坤家里,领导全省党的抗日救亡运动。</div><div><br> 1939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在丽水莲都城内和郊区开辟了十余处秘密活动点,主要机关有:省委联络处——四牌楼“兴华广货”工场;省委秘书处——绅弄织袜场;省委重大活动处——黄景之律师事务所;省委办公处、刘英同志住处——厦河村77号农民王玉坤家。“兴华广货号”的工作非常紧张艰巨。党中央的指示,各地送来的工作报告,都要经过这里;同时根据省委的指示,向各个特委发出指示,及时把中央的指示转达给各地党组织。</div><div><br> 刘英同志化名王志远,厦河村人热情地称他“王先生”或“王老板”。当时,刘英同志住厦河一家三口人,有母亲、女儿和他自己本人。其实,他的母亲和女儿都是地下党员王德珊同志的母亲和女儿。他的妻子丁魁梅在温州从事革命工作,很少在家里,她对邻居说是在温州学校教书的。这个包括刘英同志妻子在内的“四姓三代人”的革命家庭,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比亲人还要亲,巧妙地让刘英同志在厦河村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刘英同志的住址是保密的,只有交通员王德珊同志一人单线联系,谁都不知道这是刘英同志的秘密革命家庭。他是维护一家人生计四处奔波,每天早出晚归的“生意人”。<br> 当时,丽水山城特务控制很严,刘英同志处境险恶。他每天早上进城,直到深夜才步行回家。有一天,深更半夜,外面伸手不见五指。当他走到厦河门出城、大洋河小路口处,从路口突然窜出两个坏人,像两条饿狼似地猛扑过来。危急时刻,刘英同志将手中那把三节手电筒用劲一挥,狠击扑近身边一个坏人的头部,使其当即昏倒在地,另外一个见状后拔腿逃之夭夭。刘英同志立即三脚两步地跑回家。第二天,他对邻居讲起昨夜回家路途碰上两个“窃贼”的事情,对自己同志则说很可能是“狗子”(即“特务”的意思)。<br> 一把平平常常的手电筒,关键时刻成了对敌斗争的武器。老一辈革命家的勇气与智慧,让后人由衷地敬佩。手电筒的故事,也成为浙西南革命热土上世世代代相传的红色经典。</div> 撰稿:林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