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仅以此文献给工程兵工兵第七团的战友及烈士家属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工兵七团参加的四次战争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抗美援朝作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0年10月~1955年1月)</span></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1950年9月15日,美第10军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后退。</p><p class="ql-block"> 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国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麦克阿瑟认定中国不敢出兵与美国对抗,所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军越过了北纬38°线,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p><p class="ql-block"> 在这严峻时刻,党中央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10月8日,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辖8个军、3个炮兵师及各特种部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同志为司令员兼政委,立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人民与侵略者作战。于是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开始。</p><p class="ql-block">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早在1950年9月初,驻扎在吉林市的我部(原东北军区工兵教导团)接到命令:立即筹集架设浮桥的各种器材,同时开展在松花江上进行架桥训练,为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参战作准备。10月25日,在朝鲜温井第一仗打响之前,我团已在鸭绿江上架设了第一座浮桥,出色地完成了保障志愿军首批部队神速而又隐蔽地入朝作战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15日,我部(东北军区工兵教导团)改番号为“志愿军工兵第22团”正式入朝作战。</p><p class="ql-block"> 部队入朝后,先后参加了四大渡口(辑安渡口、长甸渡口、安东渡口、清川江渡口)抗洪护桥与反空袭战斗;维护德阳至黄江一线交通与反细菌战;熙川扩宽急造军路;建筑板门店谈判厅;参加上甘岭战役、金城反击战等战役,担负道路、桥梁抢修和维护,保障运输畅通。</p><p class="ql-block"> 在3年10个月的抗美援朝作战中,我部在北起鸭绿江,南到板门店,西起大、小和岛,东到扭山,转战南北,纵横驰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足迹遍及朝鲜三千里河山,完成工程数十项,担负了整个朝鲜战场近三分之一公路运输线维护保障的作战任务。</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我团从1951年3月入朝参战,至1955年1月胜利返回国内,历时3年又10个月。期间,我团北起鸭绿江,南到板门店,西起大、小和岛,东到扭山,转战南北,纵横驰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足迹遍及朝鲜3千里锦绣河山。无论在波涛汹涌的江河渡口,还是在炮声隆隆的前线战场,无论在生活艰苦的荒山野岭上,还是在生死相交的敌机封锁下,全团官兵以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慨和吃大苦耐大劳的顽强革命精神,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人民工兵气吞山河的雄伟壮歌。</p><p class="ql-block"> 在3年又10个月的抗美援朝斗争中,我团先后完成大小工程数10项,担负了整个朝鲜战场近1/3公路运输线的维护保障任务。如果将在各项工程中排除的土、石、泥、雪方集中起来,按一立方米排列,可由平壤排到北京。单在历次洪汛期用人工漕渡的主付食品,就可供100万人食用54天。由于我团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曾多次荣获东北军区"工程兵指挥所"、"渡江指挥部"及二十三军、六十七军等单位的通令嘉奖。全团先后有11个班以上单位荣立集体功,并涌现出一等功臣1名(余如意),二等功臣68名,三等功臣1,959人次。</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抗美援朝斗争中,我团先后有 105名同志把鲜血洒在朝鲜国土上,光荣地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名字将永远与我团的历史同在,他们的事迹将在我团历史上永放光辉,他们崇高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并将永远激励我们为部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奋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节战争初期的保障工程</b></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扩大朝鲜战争,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同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我国内政,以武力阻止我国解放台湾。随后操纵联合国组织,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以下简称联军),先后纠集了16个仆从国家约75万军队进入朝鲜。美帝国主义在扩大朝鲜战争的同时,不顾我国政府一再警告,指使其侵朝空军和海军公开对我国进行战争挑衅。10月2日,美军和李承晚(以下简称美李伪军)再度越过"三八线"继续北上,企图一举灭亡朝鲜,继而侵略我国,侵朝联军司令麦克阿瑟疯狂叫嚣"鸭绿江并不是两国(中朝)截然分开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其侵略中国的野心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昭然若揭。10月19日,美李伪军侵占平壤,尔后又向中朝边境全线推进,我东北地区安全受到严重威胁。</p><p class="ql-block"> 在这严峻时刻,党中央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8日,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辖8个军、3个炮兵师及各特种部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同志为司令员兼政委,立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人民与侵略者作战。于是,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开始。</p><p class="ql-block"> 10月2日,二营(欠六连)及学员队,奉命开赴长甸河口抢修鸭绿江水泥大桥,保证我援朝部队过江。该大桥早已被敌机炸坏。二营接受任务后,冒着敌机的轰炸很快抢通了大桥,恢复了通车。尔后又在大桥上游2公里处开辟浮桥架设场,并派部分兵力赴鸭绿江南岸清城镇一带构筑工事和设置障碍,准备迎击北犯之敌,另派一个排到朝鲜水丰加工木材,以作备用。敌人企图切断我进军要道,出动飞机对长甸大桥狂轰滥炸。10月10日,大桥两处长10余米桥面又被炸坏,二营官兵立即进行抢修,仅用4小时就恢复了通车。10月17.日,大桥再次被严重炸毁。由于一时难以修复,遂分头行动,一部分继续抢修大桥,另一部分赶架舟桥,并将学员队分散配置到各连当技术骨干。经过一昼夜的突击,舟桥架设成功,又恢复了通车,保证了大批作战物资和援朝人员源源过江。10月25日,敌前锋进至龟城、楚山等地,而我军主力在温井、云山之间,后方呈空虚之势,情况紧急。二营奉命连夜奔赴桥南之朔州一带抢修工事迎击敌人。后友邻部队赶到接防,二营于27日返回长甸,继续担负护桥任务。由于朝鲜战局急转直下,敌人疯狂北犯,并派飞机轰炸我东北边境,直接威胁我后方指挥机关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10月13日,我团奉命调三营为东北军区机关及防空司令部构筑防空工事(坑道),调一营赴乱石山一带,为东北军区司令部构筑地下指挥所。2个营经过近2个月的突击,分别于11月底和12月初圆满完成任务,返回吉林市。12月1日,一营一连、二连又奉命过江至朝鲜朔州一带抢修温泉岭地段的10公里道路,该地段原为3级毛路,路幅狭窄,堵车现象严重,2个连队接受任务后,仅用8天时间,就将原4、5米宽的路面加宽到6米以上,保证了车辆畅行。任务完成后,2个连队于12月8日返回至长甸渡口.,接替二营担任护桥任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节吉林临战突击训练与战前整编</b></p><p class="ql-block"> 为了培养工兵基层干部,军区原打算将我团扩建为初级工兵学校,并拟以原工校留给的学员队毕业学员为基础组成4个学员队,作为建校骨干。根据上级有关指示,我团于1950年12月初从沈阳、长春两地招收182名青年学生,组成了学员一、三队;另从部队中选调一批文化基础较好的班、排长和战士,组成学员二、四队。筹建工作刚刚开始不久,因情况(主要是朝鲜战争的发展)而中止,刚组建的学员队全部解散,招来的青年学生除留77名组成宣传队、机训队和护士队外,其余全部调往通信学校,原学员队毕业的学员分散到各连担任工兵助教或正副排长等职,抽调上来的学员仍回原分队。根据上级指示,我团于1950年12月中旬将番号改为"东北军区工兵团"。</p><p class="ql-block"> 由于部队组建时间短,未能组织系统的专业训练,干部战士中多系步兵改行,专业技术骨干少,以现有的专业技术水平很难完成即将担负的任务,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经上级批准,全团从1951年1月1日起,在松花江上开始了以渡河、架桥为主的临战突击训练。</p><p class="ql-block"> 东北地区的1月,正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部队在江河上进行训练,其艰苦程度可以想象。不少人在训练中手脚被冻坏,但大家始终以临战的姿态投入训练,决心在训练中打好专业基础。训练从基础作业开始,按轻徒桥、小幅桥、栈桥、舟桥、列柱桥、保栏桥、耐柱桥、耐重桥、单舟、门桥漕渡的顺序逐次进行,并结合朝鲜战场环境进行演习和夜问训练,后期还成功架设了一座以特种舟为主的30吨重型舟桥。同时还创造了"沙土防滑"、"胶底焊舟"和用铁丝保护檐脐等训法,较好地解决了东北地区天寒不易漕渡,地滑不易搬运等难题。由于任务紧急,临战突击训练于3月10日提前结束。</p><p class="ql-block"> 这次训练虽然时间短,但收效明显。经过训练,部队初步掌握了架桥和漕渡的一般技术知识,具备了在江河上完成一般性任务的能力,从而使全体官兵增强了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p><p class="ql-block"> 为适应战时环境和完成任务的需要,全团于1951年1月中旬奉命进行了战时整编和加强,将原"四四"编制改为"三三"编制。团机关增编了通信排和电话排,撤销了司号排、理发班等勤杂分队,调整和充实了机关干部队伍,各营部增编了通信班和电话班。武器装备得到了更好的加强,原装备的三0、七九步枪全部淘汰,换为日式三八步枪,各连配轻机枪3挺,六0炮3门,营部配美式高机枪3挺。但车辆装备仍很少,全团只有5辆旧汽车、10辆胶轮马车和12辆自行车,其中汽车和马车由团集中使用,自行车分到各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节“四大渡口"抗洪(冰)护桥与反空袭斗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形势和任务</b></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于1950年10月</p><p class="ql-block">25日开赴朝鲜前线后,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并肩战斗,先后在博川、云山、温井、熙川、楚山、黄草岭长津湖等地粉碎了联军和李伪军的疯狂进攻,并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迅速扭转了战场局势。至1951年3月初,己将敌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了三八线以南。此后,遭我军沉重打击的敌军利用空中优势对我后方各交通要道和重要桥梁进行疯狂轰炸,妄图切断我军后方补给线,扭转其被动挨打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15日,我团奉命接受了位于鸭绿江上辑安、长甸和安东(今丹东市)和安州、清川江4大渡口的交通维护任务,并改番号为"志愿军工兵第二十二团",全面投入抗美援朝工程保障任务。根据任务高度分散的实际情况,为便于组织指挥,采取了"团分散、营集中"的措施,全团主要分5个片区分头执行任务:由团长罗昌福率一营于3月18日到达辑安渡口,在东北军区"前指"的指挥下担负该渡口的维护保障任务:由副团长王福昌率三营于3月17日到达长甸河口,在"渡江指挥部"的指挥下,担负该渡口的维护保障任务;由政治处副主任寇士诚率二营于3月28日入朝至清川江渡口,在"渡指"的指挥下担负该渡口的维护任务;政委赖振才和副参谋长张福太率团机关和直属分队部分人员设营在宽甸(后于7月初移至安东市郊九连城)。4月中旬,抽调二、七连在三营副营长徐锦云的率领下,担负安东渡口的维护保障任务。时值我军第四次战役末,第五次战役前夜,各渡口的运输异常紧张,加上敌机猖狂,洪水泛滥,冰排汹涌,气候寒冷,任务异常艰巨。</p> <p class="ql-block"><b>二、各渡口概况</b></p><p class="ql-block"><b> 辑安渡口:</b>位于鸭绿江上游,是通往朝鲜东线之咽喉要道。当时江上只有1座离水面仅30厘米的低水位桥保持通车,一旦水位上涨,交通随之中断。一营接受任务后,仅用18天时问便在江上架起了2座长520米的木材层高水位桥,缓解了交通紧张状况。尔后又抽出部分兵力抢修铁路桥,并赴朝鲜顺川、熙川、别河及时中等处,抢架了4座共长790米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 长甸渡口:</b>位于安东上游90公里处,是通往朝鲜中部的要道。该渡口水泥大桥己遭敌机严重破坏,只能依靠舟桥保持通车。三营于4月15日在下河口架起了1座长514米的高水位列柱堡栏混合式桥,撤收了舟桥以作备用。</p><p class="ql-block"><b> 安东渡口:</b>位于鸭绿江下游,安东市效马市南。自安东市大铁桥被敌机破坏后,该渡口即为鸭绿江下游通往朝鲜的唯一要道。当时仅有1座抗力不大的低水位木桥。4月16日,二、七连在爱河下端开设了一座170米长的百式舟桥。</p><p class="ql-block"> 为防止敌机轰炸,采取晨撤夕架的方法,并在此岸通往渡口的各支流上架列柱桥四座,总长480米;后又在苏甸附近架设了一座长115米的架柱桥,使渡口附近各大小河川四通八达,畅通无阻。</p><p class="ql-block"><b>清川江渡口:</b>位于朝鲜安州与孟中里车站之间,是我军前方供给线上的咽喉。该渡口两岸地势平坦开阔,目标明显,敌机封锁严密,江面上有三座列柱桥,一座在北松,另二座在安州。二营以二个连维护安州桥,一个连维护北松桥,进行加固工作,并随时准备抢修。</p><p class="ql-block"> 为防敌机和洪水、冰排的破坏,一、三营在辑安、长甸两渡口除加高加固原有高水位桥外,还在上游设置了阻止漂流物网,并分别设置了高、中、低水位栈桥三处,结构门桥十二付;在安东渡口,还增设了适合高、中、低水位舟桥各一座,各渡口两岸均构筑了指挥所、器材室、救护室、人员及车辆掩蔽部、交通壕、停车棚、登记站等。在驻地民工的协助下,二营官兵在70天的时间里,从50里外伐木1万余根运至作业场,修筑五座栈桥及进出路等附属工程。由于完成任务出色,受到了东北军区的通令嘉奖,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b> 清川江渡口工兵二十二团二营及全体民工,在渡江指挥部的具体指导下,积极进行了防洪期的准备工作,在运输力困难、器材不能及时供应的情况下,组织所有力量,取得当地政府的同意,在驻地50里地区内以两个月零十天时间砍伐了10,948根木材,并将上述材料及9万条草袋大部以人力运到作业场,保证了洪水期所需木材供应,使作业近期开工,并修筑了5座栈桥,修筑面积共4,320平方米,积土量6,677立方米,两侧进出路5,600平方米,积土量1,120立方米,使用木材被复面积1,178平方米,草袋被复面积1,178平方米。工程虽大,但由于全体工兵及民工高度热情的工作精神,克服了多方面的困难,原定25天任务,18天即全部完成。此种积极负责,艰苦卓越的工作作风,殊堪嘉勉,特通令表扬,并望全体同志继续发扬光荣,保证在任何艰苦环境下顺利完成江渡任务,为支援朝鲜战争的全面性胜利而奋斗。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司令员兼政委:高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副政委:李富春张秀山周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贺晋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由于敌机疯狂轰炸,我团奉命选出24名爆破能手,由一营副营长徐锦云率领,于3月下旬至5月下旬配属朝鲜安州铁道管理局,排除了铁路沿线及重要城镇和仓库地区的大量定时炸弹。保证了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受到了朝鲜人民的赞扬。4月1日,团又抽调六连1个排赴新溪为志愿军前勤司令部构筑掩蔽部。该排用3个月时间,共完成坑道式掩蔽部38座,受到上级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b>三、抗洪(冰)斗争</b></p><p class="ql-block"> 从3月底开始,朝鲜北部便进入了春汛期,冰河解冻,洪水卷着巨大的冰排汹涌而下,给大桥造成了很大威胁。4月</p><p class="ql-block">1日辑安渡口上游已是冰排密布。在这里担负排冰破冰任务的三连一排战士们跳上冰排,采用爆破法排冰破冰。在人们紧张作业的同时,有一块冰排被洪水冲离岸边直向下游大桥撞去。冰排上还有4名战士,随时都有翻入江中的危险。共产党员、班长王世荣看到情况后,立即跳入江中,用身体推动冰排靠岸。由于水急冰大,王世荣在江中一直搏斗了半个多小时,才把冰排推到岸边,使大桥和冰排上的4个战士脱离了危险。但王世荣却由于长时间在寒流中博斗,冻累交加,精疲力竭,壮烈牺牲。祖国人民为了怀念这位不朽的战士,将他的英雄事迹编成"排冰英雄"连环画刊,在广大青少年中传播。作家钦本立也曾将他的事迹写成通讯在《人民日报》上发表。</p><p class="ql-block"> 部队在江河上遂行战时交通保障任务,洪水成为完成任务之一大天敌。从7月初开始,各渡口便开始了紧张的夏季抗洪斗一争。这年的洪水之大,为朝鲜40年所罕见。各渡口大小桥梁均被冲垮,只好采取漕渡保证交通。此时。正值我军第5次战役后,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阶段,前线急需粮弹供应,因此各渡口的运输任务异常繁重,特别是清川江渡口更为紧张,每夜往返的车辆达千台次以上。而此时的江面宽度已由原来的300多米陡增到1,200米,水势浩大,漕渡异常危险。8月中旬,团部率领三营赴清川江渡口,加强了对该渡口的组织指挥和漕渡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一切为了前线"、"多运送一粒粮弹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等口号的鼓舞下,二、三营全体官兵在重重困难面前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由于水土不服、过度疲劳和营养不良等原因,部队有70%以上的官兵患腹泻和夜盲症。但没有一个人愿休息。有的一边拉肚子,一边坚持掌舵划桨。面对眼前运送前线成山的衣服和食品,战士们忍冻受饿,没有一个人伸手。经过40多个昼夜的紧张漕渡,以5支登陆艇和8副门桥,共漕渡主副食品69,200多吨,大小车辆5,713台,各种火炮49门,人员55,117名,较好地保证了前线的急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反空袭斗争</b></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后方各渡口在战争中的突出地位,大批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前线,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因此,敌人视我后方渡口为眼中钉,经常出动飞机进行报复性轰炸,企图卡住我军供给线的咽喉,以改变他们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p><p class="ql-block"> 8月24日上午9时许,数架敌机对我清川江渡口进行了突袭。当时正值洪水末期,担负该渡口维护和保障任务的二、三营正在紧张抢渡物资和抢架列柱桥。由于较长时间连续阴雨,使敌机的活动受到限制,因此部分官兵产生了麻痹思想,未能采取必要的防空措施,加之当时渡口人多目标大(除我团2个营外,还有人民军2个连和民工上百人,各种物资更是堆积如山),且缺乏科学的组织指挥,部队各自为战,秩序较混乱。加之一时疏散不及,在江中漕渡和植桥椿的军民大都遭轰炸和扫射落水。由于我防空火力薄弱,敌机肆无忌惮疯狂轰炸扫射达2小时之久,快架好的桥梁被严重毁坏。当即牺牲33人,重伤30人,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清川江水。</p><p class="ql-block"> 敌人的残暴行径更激起了广大官兵的无比仇恨。大家怀着满腔怒火,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投入了架桥战斗。在全体官兵的昼夜突击下,一座凝结着烈士们的鲜血和汗水,象征着人民工兵不屈不挠精神的大桥又巍然横跨在滔滔的清川江上,大批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前线,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节 青水整训</b></p><p class="ql-block"> 9月中旬,鸭绿江和清川江的汛期结束了,各渡口的桥梁也很快得以恢复,缓解了交通紧张状况。10月8日,团奉命调五连赴泰川为苏军高炮司令部构筑掩蔽部。该连仅用了20余天的时问,便圆满完成了各型掩蔽部共45座、计578平方米的构筑任务,深受苏军的赞扬。苏军该部负责人米士果夫还向我团致函表示感谢,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b>罗团长、郭政委二位同志:你们所属的工兵营,于9日到我部进行工程构筑,在材料短缺,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所有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都能克服一切困难,主动的设法提前完成任务,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共完成了下列工程:</b></p><p class="ql-block"><b> 地下室3X2.7的30座;3X4的5座;4X7的6座; 8X7的1座;4X6的3座。</b></p><p class="ql-block"><b> 我部对你们所属的这一工程营,在这样短的时问内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除钦佩其伟大的革命精神,并致以崇高的谢意!</b></p><p class="ql-block"><b> 此致</b></p><p class="ql-block"><b>敬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并请对有功人员分别予以奖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第122军负责人:米士果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1951年11月15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10月23日,我团奉命选派19名登陆艇和操舟机技工,配属五十军参加解放大、小和岛的渡海作战。圆满完成任务后,12月7日全部归队。作战中9名同志光荣立功。10月底,清川江渡江指挥部撤回国内组建新的单位,将电台、报务人员、机要人员及部分干部留给我团。从此,我团有了自己的电台。</p><p class="ql-block"> 进入冬季以后,由于消除了洪水之患,部队的任务随之趋于缓和。此时,全团入朝遂行战时工程保障任务已近一年。一年来,通过全团官兵的团结奋斗,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总计架设半永久性耐重桥梁4座,计长750米;撤收桥梁5座,计长1,310米;构筑栈桥8座,计1,280平方米;构筑各式掩蔽部计155座;新开急造军路5,430米,加修道路6,650米等,洪期共漕渡人员61,700人,马513匹,汽车3,571台,手推车4,206辆,火炮49门,各种物质计121,645吨。部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经受了实战的锻炼,工程保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由于长期执行战时工程保障任务,部队高度分散,领导力量薄弱,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等原因,官兵在完成任务中也暴露出一些思想、作风、纪律上的问题。如居功自傲、不尊重朝鲜群众、违抗命令、瞎指挥、贪占公家便宜、腐化堕落等。有的单位违纪现象相当严重,在军内外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加强部队的思想和作风纪律建设,除留三营在清川江继续维护桥梁外,全团于11月26日集结于朝鲜青水进行整训。</p><p class="ql-block"> 整训以政治教育为主,以正规化生活制度的贯彻和一定的队列训练为辅,并坚持了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方针,着重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志愿军政治部颁发的《军事纪律草案》(即"战场纪律十八条")的教育,同时结合部队中出现的问题,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认真对照检查:一是对命令、指示的重视和执行情况;二是党委(支部)的领导作风;三是对政策的掌握与组织观念;四是对国家财产的重视程度。讨论采取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方法逐级进行。如:团党委在对照检查时,吸收部分营党委成员参加;营党委在检查时,团党委派人参加,并吸收了连支部代表参加;连支部在检查时,营党委派人参加,并吸收班以上干部和战士代表参加。由于各级高度重视,群众发动充分,使整训搞得较为深入扎实。通过认真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结合解剖典型事例谈危害,找教训,使各级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团党委中存在的如坚持集体领导差、责任心不强、政策纪律观念淡薄等问题,得到了及时纠正,全团官兵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从而较好地改进了各级干部的领导作风,增强了部队上下、内外和友邻之间的团结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部队面貌为之一新。</p><p class="ql-block"> 在此基础上,部队开展了评功评奖活动,并召开了入朝以来第一次庆功大会。会上共表彰了484名抗美援朝斗争中表现突出的功臣模范(其中二等功12名,三等功129名,小功343名)。通过评功评奖和表彰先进,极大地鼓舞了全团官兵的革命斗志。之后,部队于1952年1月开始,根据上级指示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通过群众性的检举揭发,查出并处理了一些部门出现的.利用工作之便侵吞国家资财的贪污 了进一步增强。通过"三反"运动,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进一步纯洁了部队,为进一步加强部队思想建设和作风纪律建设,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五节维护阳德至黄江一线交通与反"细菌战"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任务及分工</b></p><p class="ql-block"> 1952年2月15日,团奉命率一、三营前出至阳德一黄江一线担负各路段及主要桥梁的维护保障任务。阳黄线位于朝鲜中部,出北往南直指前沿,是我军作战物资的一条重要补给线。该路段全长213.5公里,均为二、三级公路,计有大小桥梁52座,涵洞34座。较大的渡口有文城、城北和黄江3处。其中,文城渡口位于南江与圣旺江的交汇处。该渡口水流湍急,两岸地势陡峭,因水泥大桥遭敌人破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参加上甘岭战役</b></p> <p class="ql-block"> 在抗美援朝作战中,我团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p><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8日,美军单方面终止停战谈判,于14日向金化东北上甘岭地区我军阵地发起了猖狂进攻,企图一举攻占上甘岭,继而夺取五圣山,迫使中朝军队后退,以造成其在谈判中的有利地位。上甘岭东西两侧高地是我军五圣山阵地的要点,它的得失,不仅直接影响五圣山阵地,而且关系到平壤地区整个防线的安危。为了保卫五圣山,守住和平的大门,我军在上甘岭高地展开了英勇的阻击战,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p><p class="ql-block"> 11月6日,我团奉命调三营(欠七连)及一营二连共515人,由团长何力斌率领向战区进发,配属十五军完成战场道路工程保障任务。部队于8日晚到达指定地域真荣洞一带。根据十五军前线指挥部的指示,我团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抢通德山砚至獐谷段道路,保证畅通,以缓解作战物资运送紧张状况。时值上甘岭阵地上战事正酣,任务紧迫,部队经过简单的准备和动员,随即展开了作业。</p><p class="ql-block"> 德山砚至獐谷短道路系山间毛路,路幅窄、坡度大,加之日久失修,陷蹋严重,车辆通行十分困难,大量作战物资靠人力往返40余里背送。随着战斗的日趋激烈,物资输送渐呈紧张之势。因此,及时抢通该段道路,对巩固我上甘岭阵地,彻底粉碎敌人的进攻,夺取战役的全面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往上甘岭阵地运送物资弹药的艰难之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任务情况,整个工程共分3个阶段进行:</p><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11月8日至16日)重点突击德山砚段改线与减坡工程,由二连负责减坡(距离125米,平均降低3米),八、九连担任改线(全长1,199.5米)。由于时间仓促,准备工作不足,施工开始后作业工具严重缺乏(平均3个人仅1件工具),但同志们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克服困难,派人向友邻部队借来十字镐和铁锹,自编土筐和收集废炮弹箱抬土,很快解决了工具不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11月17日至24日)重点突击扩宽战区各段路幅。具体分工是:二连重点负责内松馆至宗铁洞、下店至獐谷、下店至龙水沟3段道路(计长1,200米)的扩修工程;八连重点负责下水汗至南岭段(计长845米)的扩修工程;九连重点负责德山砚至下店段(计长2,000米)的扩修工程。</p><p class="ql-block"> 第三阶段(11月15日至12月7日)仍按第二阶段的分工进行铺设路面和排除冰雪等维护工程。</p><p class="ql-block"> 我团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友邻部队的热情欢迎和照顾。八、九连刚进入工区,附近的炮兵马上把最好的防空洞让给他们住,并送来馒头、包子等。二连在獐谷、龙水沟等处施工中,步兵不断送来烟卷、面条表示慰问。担任运输的部队每次路过我团工区,都热情地向作业的战士们问好,并激动地高喊“工兵同志们辛苦了!”“向工兵同志们致敬!”等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官兵的斗志。为了尽快抢通道路,部队始终冒着敌人的炮火袭击和飞机轰炸扫射突击作业。因此,时有伤亡,但部队士气始终不减。八连战士韩维礼曾因过度疲劳昏倒在地,苏醒后又继续投入施工。</p><p class="ql-block"> 经过25天突击,全线于12月5日全部疏通。原十五军要求将德山砚至五二九兵站间的路线修通即可,而我团却将道路一直修到五圣山下,超额完成7华里,使运输车辆直达前沿,大大节省了物资运输所需的时间和人力,为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为此,获得十五军二十九师“开路先锋”奖旗一面,并受志愿军“工指”通报表扬。此间,我团也付出了血的代价,牺牲8人;重伤7人;轻伤26人。二连战士冷巧抡镐作业中被弹片击中,牺牲时挺立而不倒,双手还死死攥着镐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上甘岭战役中,全团开辟新路 2.2公里,改线2.000米,加修和维护道路17,000米,扩宽道路58,000米,共排除土方380,000多立方米,石方17,000余立方米,泥石1100余立方米,雪方12,000余立方米,全力保障了通往上甘岭的道路畅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参加金城反击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迫使敌人老老实实回到淡判桌上来,我前线部队于1953年5月13日开始,在金城一线发动了强大的夏季反击攻势。按计划,战役初期和中期主要以较小规模的战斗向敌连、营、团主阵地实施袭扰性反击,拔除敌前沿据点。战役后期,将在22公里正面一举突破敌4个师的防线,大量歼灭敌人,迫使敌人后退,拉平战线。</p><p class="ql-block"> 5月7日“工指”命令我团:以1个营的兵力开赴前线配属六十七军执行战役中的道路保障任务。一营接受任务后,随即进行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充实了干部(共补充6名连干、1名排干),配属了器材工具,进行了战前的教育动员,突击训练了野战筑城、排布雷和爆破等工兵技术。全营官兵磨拳擦掌,群情振奋。6月12日,全营在新坪禹口洞驻地召开了誓师大会,大家纷纷表决心,高呼口号,气氛异常热烈。13日下午6时,一营由副参谋长张超率领,在全团官兵的列队欢送之下,乘车由新坪禹口洞出发。由于天降大雨,途中一桥梁被水冲坏,遂绕道阳德、马转、明德等处,于17日凌晨抵达指定地域淮阳郡昌道里一带。其时,战役已经打响,任务紧迫,部队下车后便冒着敌人炮火展开作业。</p><p class="ql-block"> 针对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为加强协同,配合战役的发展,部队在遂行工程保障任务中采取了集中兵力、机动突击、确保重点的方针,全期工程分2个阶段进行。</p><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即战役的初、中期):主要担负六十七军作战地域内急造军路的开辟和整修任务。其道路情况是:由昌道里至金城以东与北汉江之间和原有路共55公里,除昌道里至炭甘里段4.5公里为1级公路外,其余均为3级急造军路,路基大部松软,路面凹凸不平,不少地段坡度过大(9至13度),曲半径过小(6至8米),车、炮通行十分困难。由于此次作战规模大,投入的兵力多,加之战争机械化程度较高,对道路依赖性大,因此,必须将各路段进行全面整修,方能保证我步、炮兵及火力的频繁机动,有效地打击敌人。根据任务和战役发展态势,我一营先用12天的时间突击构通了泗川里至下板里4.2公里的山腹急造军路,为步、炮兵机动作战创造了便利条件。由于工程进展快、质量好,受到六十七军通令表扬。</p><p class="ql-block"> 在此鼓舞下,全营再接再励,用13天时间整修钟路至泗川里、钟路至西炭甘里、钟路至下板里3段全长31公里的原有急造军路,将原3.4至4.5米宽的路幅扩宽至6.7米以上。接着又开辟了赤木里至小地洞长4.832公里的急造军路。从而构成以昌道里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前沿交通网,有力地配合了战役初、中期的拔点作战,并为战役后期大兵团及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的机,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即战役后期):重点担负中央集团部队八公里作战正面及纵深各路段的维护保障任务,共有大小桥梁11座,线路总长212.5公里。根据重点抢修,机动维护的原则,一连配置在葛花里至昌道里一线,重点负责对新安里桥的抢修;二连配置在北汉江(延送浦里)渡口,重点负责该渡口交通维护和保障任务;三连配置在木风堂德至延送浦里一线,负责对该线进行加修和维护,并抽出一个排担任防空哨,分设于各重要路段。其时,己临近洪水爆发期。各连进入工区后,立即对各大、小桥梁进行了加固整修,并在各主要路段及桥梁附近准备了砂、石、木材等以作备用。在北汉江渡口,除对原低水位堡栏桥(长85米)进行加固外,还铺设了1条水下便道,修复了被炸坏的原高水位木桥(17米)以作备用(暂未铺桥板,进行了严密伪装以防敌机轰炸)。此外,还架设了1座人行吊桥(长118米),设置了3处滑钢渡场及结构门桥,并准备了充足的预备木材,以作抢修之用。其时,我攻击部队在强大炮火支援下已突破敌人防线,深入金城川以南。敌为挽救其失败,对我各交通要道的封锁轰炸更加疯狂。我一营官兵在整个战役不断取得胜利消息的鼓舞下,士气越来越高。7月17日,新安里桥和北汉江桥同时遭敌机轰炸,一连二排五班七名战士冒着敌机轰炸抢修新安里桥,七名战士全部牺牲。这七名战士是:班长李福荣,副班长苏振生战士刘仁财、李财、陈祥、应德长、杨浙江。</p><p class="ql-block"> 为永远怀念这七名志愿军英雄烈士,朝鲜淮阳郡政府将这座桥命名为“七烈士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次完成前沿道路保障任务,前后77天,共辟新路9公里,加修道路242.5公里,修架桥18座,计长184米,开设徒涉场计1,890米,开挖排水沟18.875公里,构筑涵洞42座,开设会车场35处,伐木61,192根,排除土石方计70,000余立方米。全营有97名干部荣立战功(二等功15名,三等功82名),并荣获六十七军授予“现代工兵,技术超群、配合反击、荣立战功”奖旗一面以及二〇一师“开辟胜利道路,运输畅行无阻”奖旗一面,二〇〇师、二〇二师“开路先锋”奖旗各一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朝人民取得停战胜利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志愿军入朝后,配合朝鲜人民军连续发动五次战役,将美李伪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了三八线以南。以后又连续粉碎了其所谓的绞杀战、重点轰炸、细菌战、两栖登陆等阴谋,特别是我军发动的夏季攻势(金城反击战),一举突破了敌4个师长期经营的正面防线,歼敌12万余人。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惨败使美国帝国主义陷入狠狈境地,不得不于1953年7月27日9时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至此,中朝两国军队经过3年时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美斗争的彻底胜利。</p><p class="ql-block"> 7月27日18时,团属机关在黄海北道新坪郡禹口洞驻地召开军人大会,由团长何力斌宣读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共同发布的停战命令。全体官兵一片欢腾,热烈庆祝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了防止部队产生麻痹松懈和骄傲情绪,全团于“八一”前后普遍进行了一次形势和任务教育,号召部队坚决执行停战命令,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警惕,搞好战备工作,维护停战协定,防止敌人玩弄新的阴谋。经过教育,官兵们保持了旺盛的斗志,决心在新的形势下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召开庆功授奖及追悼会</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入朝三年来,我团全体官兵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伟大号召的鼓舞下,发扬了人民工兵“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和作风,无论在波涛汹涌的江河渡口,还是在炮声隆隆的前线战场,全团官兵以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革命精神,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人民工兵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全团官兵有105人在抗美援朝作战中英勇牺牲,永远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11个班以上单位荣立集体功,个人荣立一等功1人(余如意)、二等功68人,三等功1559人次。全团曾多次荣获东北军区“工程兵指挥所”、“渡江指挥部”及第23军、67军等单位的通令嘉奖。</p><p class="ql-block"> 1953年10月28日至30日,全团召开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三周年纪念和第三届庆功授勋大会。在授勋仪式上,新坪郡领导人代表朝鲜人民政府授予我团5名团级干部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授予30名营级干部三级国旗勋章,授予 18名二等功臣二级战士荣誉勋章。大会表彰和宣扬了1953年在完成任务中涌现的大批功臣模范及他们的先进事迹,号召全体官兵保持荣誉继续前进,在完成今后的各项任务中再立新功。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官兵的革命斗志。</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团参加了朝鲜战后恢复和建设工程。从1953年8月至1954年9月停战后的一年时间里,我团先后完成了大小20余项恢复和建设工程。共新建桥梁3座,计长249米;修复桥梁7座,计长389米;建房40间,计480平方米;建俱乐部1座,计450平方米;维修道路60公里,建库(坑道)12条,排方计15,000余立方米。为医治朝鲜人民的战争创伤,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三年多的战斗生活中,我们也时时处处得到朝鲜人民的大力帮助。每当看到我们住务紧张时,当地居民就组织民工队赶来和我们并肩战斗。每当看到我们由于缺乏营养夜盲症患者增多的时候,他们便把蔬菜送给我们。当地政府还经常组织文工队、电影队和学生等前来慰问。仅向我团赠送的锦旗就达40余面。此外,群众还给战士们拆洗被衣达1,600件次以上。这种纯洁崇高的战斗情谊,许多亲身经历过的老同志至今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5年1月我团圆满完成抗美援朝作战任务,胜利撤回祖国。</p> <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22团建筑的板门店谈判厅</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文字图片资料来自《辉煌的工程兵工兵第七团》团史(内部资料)</p><p class="ql-block">资料编辑:原工兵七团政治处干事尹德富</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