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快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节气、大暑节气、处暑节气,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暑热时间比较长。暑天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古人将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p> <p class="ql-block">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处暑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处暑节气过后,气温逐步走低的趋势进一步明显。</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对二十四节气蕴含的优秀文化,及古人对宇宙、自然的智慧认知,进行充分了解和认真挖掘,共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经典。</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