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站:坪石华南研学基地寻"坪石先生”。炎炎烈日也阻挡不了课题组成员探寻红色文化资源的热枕,下午我们驱车前往武阳司村、三星坪村、塘口、坪石老街,实地了解抗战时期的华南教育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颠沛流离的抗战岁月中,国立中山大学曾驻扎坪石,这里是一处难得的净土,“坪石先生”传道授业,莘莘学子苦学求精,安置于此的三尺讲台承载了振兴中华的决心。走进桥的那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翠竹下的向导牌,指向村里各处教学旧址和人文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坐落在坪石镇武阳司村,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李达先生曾在此工作、生活。到达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堵已修缮的高墙,系当年武阳司村园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旧址各姓氏宗祠,我们沿着阶梯向下,走近李达先生的故居,旁边是“亚南书舍”和与之毗邻的法学院办学旧址。正前方的广场陈列着两排整齐的石碑,镌刻着坪石时期法学院教师和学生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王亚南先生就是在这“亚南书舍”写就了《中国经济原论》。亚南书舍前身又叫“野马轩”,在王亚南学生为其撰写的传记中这样解释“想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冲破当时的旧秩序,冲破国民党的束缚”。新中国成立以后王亚南说,自己不再做野马了,要做孺子牛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中大学历史系教授曹天忠认为,“从马到牛,实际上恰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转变”。我们在旧址前驻足良久,虽然岁月更迭,但依然可见当年办学、生活环境之简陋,更凸显“坪石先生”精神之崇高。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参观《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教育历史陈列馆展览中,我们了解了当年以王亚南、李达、梅龚彬等为代表的中大法学院师生们,他们日夜钻研的身影,恍若眼前,他们探讨《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声音,仿佛萦绕耳边。不禁感慨,这个小小的村落,曾经有多少睿智的思想在此碰撞。在那烽火时代,学术理想在流离中得到坚持,抗日决心也在动荡中更加坚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地村民介绍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当时的校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紧接着我们来到三星坪,烽火连天的坪石岁月中,国立中山大学的工学院设地坪石镇上游三星坪及其对岸的新村,风景优美为各院之冠。院部在江岸边的庙中,机、电两系在三星坪上,土、建、化三系则在对江密林深处的新村。校长陈宗南兼任化工系主任。机、电两系主任为徐学澥、关东伯,土木系主任为崔龙光,建工系主任为虞炳烈。当时国立中山大学的校长许崇清正居住于此,现在还保留着他的故居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里,看飞鸟盘旋嬉戏,看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唯美风景。让人最难以忘怀的是在武水的两岸,秋日的三星坪阳光照耀,工学院办学旧址映入眼帘,烽火岁月的旧房檐、青砖瓦房,仿佛重现三星坪工学院师生嬉戏打闹、建造校舍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塘口村,现在塘口村规划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办学纪念地,当年中山大学理学院所在地,上课的祠堂便是塘口村朱氏宗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坪石老街广同会馆,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期间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研究生院、先修班的旧址,我们在这寻觅着中山大学那些时光中的陈迹,找寻着他们艰苦年代里治学育人的光辉岁月。通过文字,一起重温“坪石先生”们的故事,仰望那个时代里这些“闪烁群星”所绽放的恒远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日战争时期,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培正培道联合中学等为代表的华南、港澳地区学校纷纷内迁至粤北地区。在坪石曾有一批人,在艰苦卓绝、炮火连天的环境中坚持办学,不曾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他们这种坚韧不拔、崇学求真的精神,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界和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传承下去。“坪石先生”支撑起这些岭南中、高等学府,延续华南教育的星火,成为如今广东高等教育的根脉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坪石这个粤北重镇见证着华南学子的求学之艰,教育火种在战火中延续。今天,我们再到旧址寻踪访迹,依然能深切感受坪石背后承载着的南粤教育珍贵历史遗产与深厚文化的积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