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泰顺县的名字寓意很好:国泰民安、人心归顺。而泰顺更为吸引人的,则是“中国廊桥之乡”的美誉。廊桥,是泰顺文化旅游方面的金名片。2021年春,我们不远千里,慕名游览了泰顺。 我们参观的第一座廊桥,是位于罗阳镇岭北社区村尾村的“同庆桥”。这是座二墩三孔木平廊桥,上部建筑共有三层,是当地廊桥中不多见的结构形式。它是一座新建的廊桥,从它的水泥混凝土的桥墩可以看出端倪。 同庆桥的上部为全木结构,未做油漆,保持了原木的本色。图为同庆桥第一层通道局部。 岭北社区村尾村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一条小溪从村中蜿蜒而过,一幢幢漂亮的民居依山傍水,为村庄平添了几分幽韵。 在村尾村的另一端,有一座“同乐桥”。相传同乐桥建于明代,毁于清末的一次洪水。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有了当地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传人董直机、曾家快等人的参与,新的同乐桥于2006年12月建成。 <p class="ql-block">同乐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以传统技艺建造的编梁木拱廊桥,在廊桥“家谱”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同乐桥全部为榫卯结构,没用一根钉子,廊屋上方设置若干穹顶,为装饰绘画提供了空间,增强了美学效果。</p> 位于南浦溪飞云湖的福庆桥,全长154.4米,是目前国内最长的木拱廊桥。即使按照现代桥梁等级划分标准,她也可归类为大型桥梁了。福庆桥始建于1848年,先后两次被洪水冲垮,但都由当地村民及社会各界集资重建。 新近重建的福庆桥于2020年初举行了落成典礼,当地民众心中有关福庆桥的记忆再次变为了事实。福庆桥具有二层和三层飞檐廊屋,四周翼角高翘,成为南浦溪景区的一颗明珠。 福庆桥的廊屋相当宽敞,装饰也比较讲究。但由于季节的原因,桥下没有水,桥梁的墩台皆袒露无遗,桥梁的整体外观效果不尽如人意。 <p class="ql-block">桥梁正中的廊屋内设有神龛,供奉着孔子、玉女、观音、财神等神仙和先贤。按照当地习俗,神仙和先贤们面向上游来水,寓意是镇住来水,保护平安,同时守住源源不断的财源福气,保持村庄的风水。</p> 在福庆桥的附近,一座现代化公路桥如彩虹般出现在我们眼前。它是G4012溧阳宁德高速公路泰顺段南浦溪特大桥。它的建成与通车,标志着“廊桥之乡”的交通运输已经进入了高速时代。 在当地人的推荐下,我们还去参观了龟湖廊桥。这是一座由当地百姓自发集资兴建、2012年元旦落成的新廊桥,她与旁边的配套设施一起,组成了龟湖镇的一个旅游景点。泰顺县民间修建廊桥的氛围浓厚,本世纪以来建成新廊桥20余座。 龟湖廊桥建成前,现存单孔跨径最大的廊桥分别为36.8米的兰溪桥,以及37.2米的鸾峰桥。龟湖廊桥以单孔跨径40.3米的长度一举刷新了记录,成为国内最年轻、单孔跨径最大的廊桥。 龟湖廊桥内部的立柱与横梁上饰有古代题材的诗句与绘画,两端挑檐下均镶嵌着福禄寿禧字样,反映了当地村民对安定稳定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对大自然的崇拜与尊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泰顺境内山高涧深,重峦叠嶂,历来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这样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区域经济制约了建造石拱桥的能力。而当地的能工巧匠为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因地制宜、寻求突破,终于创造出独特的桥梁结构,解决了木结构大跨径问题,克服了溪流湍急、险滩峡谷对桥梁施工的影响。这套技术体现了我国历史上木拱桥工程的先进水平和精湛技艺。据介绍,泰顺古廊桥的数量、保存质量以及建造历史、艺术价值堪称世界之最。现有各类桥梁900多座,宋代至明清时期遗存的古桥达30多座,其中有15座古廊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单位,这也是我们游览古廊桥的重点。以下的古廊桥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简称“国保级”廊桥。 位于筱村镇坑边村的文兴桥有个与众不同之处,即两侧杆拱的尺寸不同,导致桥梁中段一头高一头低。相传当年由两位手艺高超的工匠共同建桥,但两人互不服气,极少沟通,合拢时才发现了问题。由于来不及返工,只得将错就错。但在众多讲究对称造型的古建中,文兴桥反而显得独树一帜。 非常可惜的是,这座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的廊桥,在2016年被一场大洪水冲毁。同一天被洪水冲毁的还有另外两座国保级古廊桥。这对有着深深廊桥情结的泰顺民众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事实。洪水尚未消退,人们便自发地冒险抢救被冲散的廊桥构件。 由于当地民众的及时抢救与搜寻,被洪水冲走的廊桥构件大部分被找回,从而为修复古廊桥奠定了基础。泰顺县组织多方力量积极开展廊桥修复工作。三座被毁的廊桥于2017年全部修复完工。图为文兴桥的廊道结构,大部分材料为原件。 文兴桥旁边有座“廊桥记忆馆”,也是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廊桥文化研学基地。馆内展示了泰顺廊桥的发展历史、结构特点、古桥风韵,以及几座国保级廊桥的修复过程等。图为廊桥记忆馆的大门。 据介绍,2016年的大洪水过后,当地按照文物修复要求,用了6个月的时间,对村民们抢救回来的廊桥木、石构件反复进行甄别,遂将原构件一一“归位”。然后组织当地廊桥非遗传承人、石瓦匠人和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协同修复,保证了质量,保持了原桥风貌。 泰顺廊桥造型古朴,结构精巧,并分为编梁木拱廊桥、木平梁廊桥等若干类型。泰顺廊桥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明代中期,现存廊桥的修建年代多为清代,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图为廊桥记忆馆展示的文兴桥主梁的结构模型。 透过廊桥记忆馆的大门,看着不远处重建的文兴桥,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位于三魁镇战州下溪坪村的永庆桥,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至今仍然是当地的一条重要通道。永庆桥为木平廊桥,桥的中部为二层重檐楼阁,造型雅朴。 永庆桥廊屋内的装饰也有特色,其三架梁和五架梁的两端有几条流畅飘逸的线刻,有点像鲤鱼须,俗称“梁须”。相传这种装饰与桥梁建造师的经历有关。这位建造师技艺超群,能算善断。但在建造一座宫殿时,却阴差阳错地将大梁的料下短了。如重新备料将无法按时完工,那便是死罪。 正当建造师走投无路欲寻短见时,一位高人在饭桌上摆下了一根筷子两端插入鱼嘴的造型。建造师见状恍然大悟,他在立柱上挑出两个搁置点,搁住了大梁,解决了难题。此后,他常在建筑物大梁的两端刻上鲤鱼须,以纪念救命恩人。图为永庆桥廊道及横梁两端的“梁须”。 薛宅桥,又称锦溪桥,位于三魁镇薛外村。该桥造型古朴大气,灰色挑檐直指蓝天,巍峨挺拔。桥的梁长而斜度大,桥头坡度超过30度,是泰顺县境内桥面坡度最大的木拱廊桥,已被载入《中国桥梁史话》。 薛宅桥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重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桥旁有株千年樟树,枝繁叶茂,盘根虬枝,与锦溪、廊桥构成一幅经典画卷,显现了淡尽繁华的归隐情怀。 薛宅桥也在2016年那场洪水中被冲毁。泰顺县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各方力量,认真开展薛宅桥的修复工作。和文兴桥的修复工作一样,修复薛宅桥时,也对找回的构件进行仔细甄别、准确“复位”,一些构件上至今仍然保留着修复时留下的编号。 从薛宅桥的承载结构可见,圆木构件纵横相贯,穿顶别压,互相承托。这种“不用片钉寸铁,只凭榫卯衔接”的工艺,使用不长的构件材料,却能形成较大的跨度,这便是当地木拱桥建造技术的独到之处。 据报道,薛宅桥修复后,当地村民由衷地表示:廊桥修好了,大伙都很开心。去年洪水把桥冲走了,我们心里空落落的,今年他又回来了,我们很开心……事实上,廊桥不仅是当地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它还是山居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具有了山区人居的多方面功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梦想。 刘宅桥位于三魁镇刘宅村,古称仙洞虹桥,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先后经历三次大修,现在仍然保持明代建筑构件,是泰顺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座木平廊桥。 刘宅桥跨径不足10米,全长也仅24.8米,当年却是泰顺来往福鼎的必经之路,同时还具有风水、路亭、宫庙等方面的功能。岁月在刘宅桥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刘宅桥早已不再使用,但它悠久的历史以及精巧别致造型,今天仍有很好的观赏性。 南阳桥位于泗溪镇岩头村,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为木平廊桥。为了解决平桥的跨度问题,建造者在溪中建有石墩,石墩上叠加木樑。南阳桥的上部结构为重檐歇山顶,外形古朴而庄重,韵味十足。 在南阳桥的廊屋内,可见立柱横梁多以榫卯相连,显得错落有致、美观大方。早年间,泰顺一带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限制,宜居宜耕的土地较为缺乏,村庄大多沿着溪流边的谷地分布,木廊桥便成为极其重要的交通设施和公共建筑。 廊桥的出现,不但解决了人们出行的难题,她还在风水功能上满足了村民对聚财消灾、旺丁兴族的需求,为村民供奉神祗、举行祭祀活动提供了又一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聚会集市的功能。图为竖立在南阳桥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曾几何时,当地村民的许多日常生活都与廊桥相关,如经营买卖、喝茶赏景、唱歌作画以及恋爱约会等等。所以廊桥对他们尤其是老人们来说,是生活中的浪漫,是美好的记忆,是心里的骄傲。图为存放在南阳桥里的一根雕花大梁。 在南阳桥的廊屋内,人们还可能看到时代的印迹。 为了展示和宣传传统木结构桥梁及其建造技术,泰顺县依托泗溪镇的北涧桥与溪东桥建立了“泰顺廊桥文化园”。 从文化园大门进去,经过若干家漂亮的民宿,在一处丁字河口就能看一条碇步和文化园主角之一的北涧桥。 桥旁有两棵千年的古树,它们见证了北涧桥的兴衰。北涧桥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整座廊桥青砖碧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漆色丹红,在泰顺同类木拱廊桥中独领风骚,被誉为“世界最美的廊桥”。 桥梁的一端悬挂着“民族精粹”的牌匾,另一端的内容为“古建文物”,均系国家文物管理局桥梁专家杨道明题写。此桥曾经是当地通往福建的要道,无数的行人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桥梁廊道内为行人提供的休息设施,体现了纯朴的人文关怀。 廊桥中间部位建有重檐楼阁,屋脊两头饰有龙鳌。楼阁下方的廊屋正中,照例设有神龛。根据当地习俗,只有在年节里才会将神像请到神龛中。神龛上边 “广济众生”等三块匾额,笔力圆润大气。 登桥眺望,四周青山耸翠,两条小溪在此交汇,溪水清澈明净。千年古树枝繁叶茂,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在北涧桥头的旁边,陈列着三尊大理石人像,他们是当年带领村民共同建桥的主要人物。今天的人们以此纪念他们的义举。 大理石人像的附近,有一间“廊桥文化展厅”,它是利用村民大会堂改造而成的,体现了当地对宣传与保护传承廊桥的高度重视,以及让经典永流传的意愿。图为廊桥文化展厅大门。 廊桥文化展厅共有二层,楼下主要有当地名人,以及泰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线木偶戏的介绍;楼上主要有泰顺36座廊桥的风貌、廊桥营造技艺、廊桥相关故事与风俗的展示。 图为展示的一组廊桥图片。其中最左侧的一座为罗阳镇的下察溪桥。 在全国国保级廊桥中,泰顺几乎占了一半。木拱廊桥运用了编梁等关键技术,以榫卯连接工艺构成非常稳固的拱架桥梁体系,是我国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结构类型,也是研究古桥梁的活化石。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图为廊桥文化展厅里展示的木拱廊桥模型。 提线木偶戏是一种极具泰顺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始于南宋、盛于明清的泰顺提线木偶戏题材丰富,演出风格多样,表演细腻逼真,已先后列入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顺还是歌曲《采茶舞曲》的诞生地。这首影响广泛、脍炙人口的名曲已被当地定为“县歌”。 在北涧桥的南边偏东方向,还有一座溪东桥。两桥距离仅一华里,穿过镇区的一段道路即可到达。这段路是游人游览北涧桥与溪东桥的必经之地,大街上方悬挂着许多红灯笼。 溪东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先后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溪东桥建筑体量比北涧桥略小,但她中部楼阁和廊屋两端均是翼角飞挑,屋脊青龙冲天,还是比较壮观的。 溪东桥和北涧桥的结构造型、风格特征非常相似,相传是同门师徒所建,所以当地人称为姐妹桥。两座古桥均经受了几百年的台风、山洪的考验,至今安然无恙,充分体现了前人造桥的智慧和高超技艺。 溪东桥桥头旁边,竖立着该桥倡建者林正绪的塑像,以及“东溪桥修建首事简介”石碑。 长期以来,泰顺当地人称木拱廊桥为“蜈蚣桥”。直到1996年11月12日,《中国摄影报》发表了“浙南廊桥有遗篇”的图文报道,“廊桥”的叫法便很快传开,泰顺廊桥这一国之瑰宝也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 人们在溪东桥的两端,分别悬挂了“影摇波月”和“虹气临虚”的牌匾,抒发了对天堑变通途的豪迈之情,赞叹着有关廊桥的良辰美景,突显了廊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份量。 泰顺当地除了以桥梁跨越溪水外,还有一种相对简单的设施,那就是矴步。这种被称为桥梁前身的碇步多建于水不是很深但较为宽阔的山溪之中。由于矴步形似琴键,如今亦有人称之为“琴桥”。坚固的矴步与川流不息的溪水仿佛演奏响了奔腾之曲,回响在这片山水田园里。 位于仕阳镇溪东村的仕水碇步,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是泰顺碇步中的典型代表。仕水碇步全长133米,每步石磴分高低两层,以便于行人交汇。2006年仕水碇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人即使挑着担子,也能如履平地般在碇步上平稳行走。矴步是山间多溪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模式,它的出现不仅为山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也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泰顺除了具有廊桥之乡的美誉,她还是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其生态环境质量一直位居浙江全省前列。在泰顺旅行期间,我们游览了浙江省自然保护区之一的乌岩岭。图为乌岩岭内的石碑。 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在这远离人烟的青山绿水中,也有一座木拱廊桥,叫做“福漈桥”。福漈桥造型精美,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仿佛是大山里的一名隐士。福漈桥让乌岩岭具有了浓浓的泰顺色彩。 乌岩岭上有众多的溪流与瀑布。图为飞云江源大瀑布,原来浙江的飞云江发源于乌岩岭。 处在山腰的“半亭揽绿”亭,一面依山,半边建亭,是个供游人远眺的好地方。乌岩岭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的栖息地,但在游览线路上遇到这种“鸟中大熊猫”的机会很小。我们只能在景区入口处的黄腹角雉及乌岩岭野生动植物博物馆中欣赏它的模样。 泰顺还有一些古村、古建值得观赏。如位于泰顺县城附近的交垟土楼,是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民用防御式民居。交垟土楼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它已和泰顺境内其他五座土楼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八年(1858年)夏,太平军石达开部攻占多地,逼近泰顺。为保护几代人创下的家业,当地曾氏家族借鉴福建土楼建筑技艺,建造了这座回廊式方形土楼。土楼在当地也称作“仓楼”,它只设有唯一的大门供人们出入。 交垟土楼的外墙以泥土夯成,厚约1米,墙体底部包砌块石,三面挖出护墙沟,像一座微缩的城堡。 土楼内部天井的中间建有水井,很像是蓄水池;土楼底层设置粮仓,用于囤积粮食。一旦发生战乱,全家族的人可藏身土楼,并凭借土楼坚固的防御功能以及储备的粮食、水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保障家族人员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土楼回廊里悬挂着“曾”字灯笼,告诉人们这里从前是曾姓家族的地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家庭的规模逐步小型化,从前那种家族抱团生产生活的模式基本上已成为了历史。 位于筱村镇的徐岙底是一座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古村落,也是泰顺县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村口有座“忠训庙”,庙门上有幅楹联:北宋御寇殉台岭,明中显灵惠徐岙。庙的规模不大,却与村民们推崇的英雄以及村庄的名称有关。 据记载:北宋宣和年间,泰顺仙居人徐震率兵抗冦,不幸阵亡。人们护送其灵柩回归故里,途经此地时天降甘雨。自此之后,当地连年丰收。村里人为纪念他,便将村名改为徐岙,并修建了忠训庙。图为村里部分块石路、石砌墙和房屋。 村里的一些老宅院已经得到较好维护或修复,其中规模最大的宅院为举人府,门上高悬着“登科”牌匾。举人府原来的主人叫吴永枫,是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恩科乡试的武科举人。 举人府大门外立有若干栓马桩,上面刻有“武举人吴永枫立”等字样。栓马桩虽然造型简洁,但是完好如初,上方的棱形栓孔似乎透射了举人府经历的不同时代。 因为是武举人的宅院,所以厅堂内原架有两把大刀,重量分别为128斤和198斤,后来遗失。现在展示的是一把复制品。 与举人府相对应,村里还有座“文元院”。它原来的主人叫吴存经,他在武举人吴永枫中举的那一年被录取为附贡生。相传吴存经当年亲手将“文元”牌匾挂在大门上,表达了日后中举的心愿。 徐岙底村因为有吴永枫和吴存经,便有了“举人府”和“文元院”,古村也就实现文武双全了。文元院现在是亲子活动中心。院子里有几拨小朋友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活动。图为萱荫槐堂内的活动情景。 在村子里端,有一栋现存建筑年代最久远的房子,因其地势比其它民居高,被俗称为“顶头厝”。顶头厝的原主人叫吴家驹,是武举人吴永枫的父亲,清朝时期的太学生。 维修后的顶头厝,渗入了一些现代元素。 雪溪乡桥西村有座胡氏大院,由门台、一进门台、二进门台、前后院、左右厢房组成,另有胡氏小宗祠、胡氏大宗祠、外垟厝及胡氏书斋等附属建筑。大院的围墙由石砌而成,顶部的墙帽做工考究,显示出大户人家的气派。 胡氏大院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间,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院落没有光鲜亮丽的陈设与包装,显得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甚至纸质对联已经破损。这里不售门票,没有导游,全由游客自行游览。 院子里原来的住户已经全部迁出,整座院子显得有些空旷,只有上堂的屋内有一位老人负责看守。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堂屋内却留有不同时代的烙印。 在左侧配房前厅的木板墙上,悬挂着胡氏后人、数学家胡维基先生的照片。照片下边是一纸手写的简介。胡维基先生1910年出生,当过教师、任过政府官员,还是泰顺县中学第一任校长。胡维基先生痴迷数学,在任意角和高次方程的研究方面颇有成就。 胡家后人在屋内挂出了家族先祖的画像,画像两侧挂有楹联,其内容是“遇不艰不足以显其才,德不懋不足以至其福。惟能为人之所不能为,斯能有人之所不能有”。这幅有点像家训的楹联,似乎在用人生的哲理鞭策胡氏后人,也让游客受益匪浅。 泗溪镇玉岩村的包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明万历间移至现址重建,清道光年间再次重建,直至咸丰七年(1857年)全部竣工。宗祠牌楼位于现在的公路边,而主体建筑距牌楼约60米。图为包氏宗祠牌楼,主樑正中悬挂着“包氏宗祠”的牌匾。 包氏宗祠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胡氏大院一样,这里也不售门票,没有导游,但有一名老乡掌管宗祠外大铁门的钥匙。我们在前往宗祠的甬道上,巧遇这位老乡,并得知大铁门已开。过了大铁门便到了外台门。外台门用花岗岩砌成,因是满月形,又称“月亮门”。 进了外台门便是放生池,也叫半月池,里边的建筑分别为头门、前厅、两厢及正厅等。主殿的头门上面,悬挂着牌匾,“起敬起孝”几个大字十分显眼。 正厅的厅堂开阔,气宇轩昂。太师壁上写着《时思堂格言》,是明代当地一位人士所写的人生格言,后来成为包氏家训。由外及内,正厅牌匾的内容依次为“明德永祀”“不践清土”和“钥祀欣尝”。 其中“不践清土”的牌匾,书法精湛,骨气凛然。此匾是后人因包氏先祖包世昌忠于明主、不愿与清庭同流合污的气节而敬赠。据说在特殊年代,此匾被一农民拿回家用作粮仓顶板,最终保存了下来。 在雅阳镇的东面,有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塔头底古村,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为季姓聚居地。村里保存着七座清代传统民居,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如下厝、中央厝、尾厝等。村里原住民已迁至旁边的高处,村前的水域也作了改造。 据介绍,当地引进了社会资本,要把古民居改造成“高端民宿”(或称唐风温泉度假村)。下厝是幢清康熙年间的古宅子,是季氏家族在塔头底建造的第一座住宅,现已被改造成“高端民宿”的大堂兼餐厅、会议室、茶室。 建造于乾隆与嘉庆年间的“中央厝”“旧厝”和“尾厝”等,均为二进四合院形式,占地面积在800至1200平方米。这些非常难得的古村落资源,却以客人入住或维修为名谢绝参观。看来如何处理好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做好历史传承与宣传的文章,仍有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图为大门紧闭的“中央厝”。 廊桥之乡泰顺具有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和古建,拥有诸多非遗项目,堪称民间文化艺术之。总体看来,这些历史文化景区具有不错的亲和力,是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人文历史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