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100亿的书帖

行动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白(701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传世诗文千余篇,<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诗仙”之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的诗坛如果没有李白,将少去半个盛唐。但很少有人知晓,李白的书法却毫不逊色于其诗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阳台帖》为李白公元744年自书的四言诗,纵28.5cm,横38.1cm,共25字,既概括了王屋山高耸峻拔之势和源远流长之水,亦通过赞颂司马承祯,抒发其仰慕之情。全卷书法苍劲雄浑而气势飘逸,运笔纵放自如,法度跌宕起伏。“山高水长”自上而下,“物象千万”由远及近,“老” “台”2字仙风道骨,不拘一格,“物象” “壮可穷”5字形随意转,结构、灵魂跃然千年纸外。这也是李白唯一的传世绝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白为何对司马承祯念念不忘呢?</p> <p class="ql-block">司马承祯(639年—735年)是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96岁羽化于济源王屋山阳台宫。</p><p class="ql-block">725年李白与年过八旬的司马承祯一见如故,司马承祯称李白有“仙根,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鵬遇稀有鸟赋》报之。大唐是世界第一强国,据考古学家对5100个墓志铭统计,唐朝人均寿命59.3岁。由此可见,一代宗师长寿之术绝非偶然,慧眼知人识才之术亦非信口开河。</p><p class="ql-block">当然,李白后来因战乱及个人因素造成折寿就另当别论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阳台帖》作于王屋山。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会上作了《愚公移山》的著名讲话,其中之一的王屋山即是这座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阳台帖》历经1278年,后人对这幅作品也有争议。但宋徽宗赵佶(1082年12月2日—1135年6月4日)是这幅帖的第一个鉴定者,书跋:“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于诗鸣也。”看到赵佶的题跋,众家只能退避三舍。赵佶文中提到的李白那幅行书帖,早已失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阳台帖》收藏印章琳琅满目,达65方之多,乾隆干脆接上前帖,留下“青莲逸翰”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白的《上阳台帖》历经辗转,险遭流失。北宋曾入宣和內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代藏于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末代溥仪带出宫外流失民间,民国时张伯驹以6万大洋购得此帖(当时北京一套四合院售价120—130块大洋,6万大洋可购461套四合院,今仅按此计价,此帖已价值连城)。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把《上阳台帖》赠送给毛泽东。1958年,毛泽东自己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受礼品一律缴公,所以,这件《上阳台帖》被送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至今。是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被称为“一级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纸寿千年,绢保八百”。目前这幅字帖在故宫恒温恒湿,充满惰性气体的玻璃箱中,将再度橫跨千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中国农业银行银联国家宝藏信用卡,把《上阳台帖》搬上卡面,为彰显中华文化基因,传承华夏文明迈出坚实的一步。</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