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动态人生中追求君子之道。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的意识是,君主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font color="#ED2308"><b>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论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气质维度;“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人际关系维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道德维度;“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价值取向维度。然而,君子和小人,平凡人和圣者之间并不是两条平行线。</b></font>如刘岩老师所说,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两个小人,我们的行为价值取向可能是两个小人的打架!遵从以上四个维度可以让我们更从容!<br> “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我们提倡重以轻利,先义后利。如果“利”是金钱物质,“义”是道德情操,那么,我们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看!<font color="#ED2308"><b>“利以养其生,义以养其心”</b></font>,我们的精神文明需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我们可以追求合理、合法、合规的利益,且国不可与民争利,“因民所利而利之”、“计利当计天下之利!”<br> 2、在坚定信念中追求内省思齐。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的意识是,看见贤者,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就反省自己做的怎么样。还有一句话可与之呼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和“见贤思齐”相对容易做到,但是见不贤后,有人“黑”了,有人却可以“内省”。这个差别在于是否具有坚定信念!能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近朱者赤”,“近墨者不黑”,甚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必然是非常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人!他们立足自身,以周围人为镜,刀刃向内,看到好的,马上向别人学习,宽阔自己的胸襟,开阔自己的眼界,宽广自己的思路;看到不好,马上心声警惕,内省反思,使自己少走弯路,少受挫折,从而加快步伐,缩短与优秀的差距!<b><font color="#ED2308">当你足够坚定时,你周围的一切都可以“拿来”,可以为你所用,服务你的提升和成长!</font></b><br> “思齐”思想克服了自以为是的“偏狭心瘴”,好的和坏的都可以成为自己成长的榜样!“思齐”要在对照,找准差距,分析差别。精准找到行为上和过程上的差别,才能消除结果上的差距!“思齐”重在行动,“思”和“齐”之间,还需要“行”来做媒介,只有做到“观而思”,“思而行”,才能实现“行而齐”!<br> 3、在双向奔赴中追求家庭和谐。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若父母有过错应委婉地劝阻,看到自己的意思不被听从,仍然恭恭敬敬而不冒犯他们,只是内心忧愁,没有怨恨。“又敬不违”体现的是<b><font color="#ED2308">敬慕之孝和礼仪之孝</font></b>。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在世,不离家远行,如果要外出也必须有确定的去处,也就是要安排好父母的衣食住行和心灵!这体现的是<font color="#ED2308"><b>赡养之孝</b></font>。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能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行事之道,可以说尽孝了。这体现的是<font color="#ED2308"><b>继志之孝</b></font>。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的意思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这句话体现的是<b><font color="#ED2308">人伦之孝</font></b>。“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br> 以上五方面的孝都是从子女弟子方面描述的,或者说是对子女子弟的要求。关于“孝”,还有另外一个词:“母慈子孝”,有些孩子潜意识里把“母慈”当成“子孝”的前提,对父母动辄得咎,求全抱怨。我们有必要拓展学生对“孝”的认识。<b><font color="#ED2308">我们不用纠结于父母和孩子谁先出发,谁先付出,谁付出的多,只有父母和子女“双向奔赴”,才能成就美满之家,蕴养和谐社会!</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