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印记,会让我们知道来路,也会让我们明白去路。来路是初心,去路是目标。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鄂尔多斯,在建党初期,在红军长征途中,有过怎样的印记?作为鄂尔多斯人,应当对当地的红色故事有所了解。 2022年5月24日至26日,市直机关离退休第二联合党委组织所属4个党支部的46名党员赴三段地、城川、萨拉乌苏的研学、党日主题活动,让全体参团人员受到了一次心灵净化和精神洗礼。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伴随着建党百年“学党史·忆初心”的活动走过的。鄂尔多斯的红色历史我也早有耳闻,但当我们亲临故地,面对实物,观看图片,倾听讲解,用耳目观察,用心感受,用情体验,这种多感官、多回路的触动,更让人感同身受,触动心灵,深受教育。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从同事在三段地拍摄回来的电视画面上形成了对三段地工委的感性印象:一排平房、一个院落、一个门牌,理性印象只记得这是中共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鄂尔多斯地区建立的政权组织,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发挥了什么作用还确实不了解。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段地:中共在内蒙古最早建立的苏维埃政权</b></h3> <p class="ql-block"> 此行近距离走进三段地,穿越时空的大门,内容详实的展览,泥土复原的旧址,完整规模的建筑群落,已完全颠覆了我早年脑海中的三段地旧址印象。展馆陈列中,一个个在这里从事过革命工作领导的照片,一件件当时的桌椅、生活用具等实物,特别是习仲勋、乌兰夫、周仁山等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领导人在这里工作、战斗的光辉足迹,再现了那一历史阶段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p> 1935年10月,为促进西北抗日新局面的形成,中共中央决定在“以发展求巩固”方针的指导下发动西征,力求找到向北通向苏俄的通道。1936年6月,西征红军解放了定边、盐池两个县城,在定边成立中共中央蒙古工作委员会,高岗任书记,向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乌审旗南部开展根据地新区的创建工作。 1936年8月,中共中央蒙古工作委员会先后派高德义等大批长征红军政工人员到达三段地,成立三段地蒙民招待所,实为三段地工委,开始发展党员,建立组织。1936年10月,中共中央蒙古工作委员会改组为中共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在三段地建立三段地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共中央亲自关怀支持下,红军长征时期在内蒙古建立的革命政权,影响了绥蒙地区广大蒙古族群众的革命思想。 三段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广泛发动群众,组建村级政权,开辟根据地,形成三段地苏区。之后,三段地工委在中共中央和西北局领导下,先后进行了和平解决乌审旗与鄂托克旗边界武装冲突、归还盐湖、平毁日军机场、和平解决伊盟事变等革命运动和统战工作,积极进行土地革命,争取大户和封建地主拿出土地分配给贫苦农牧民,以低额租金等形式让贫苦农牧民获得土地等生产资料。在漫水塘成立苏维埃学校,推动百姓脱盲。 之后,中共中央蒙古工作委员会在三段地苏维埃政府建立群团组织、分配土地、开展剿匪、争取哥老会的行动,改变了大户拥有土地农民租佃使用的土地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实现了乡村社会结构的改变和重组;为巩固陕甘宁边区北方门户,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p class="ql-block"> 三段地工委曾易名:鄂托工委、伊西工委,直至解放,工委一直存在,它为内蒙古的解放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形成做出过重大贡献。三段地工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高岗、乌兰夫等领导先后到三段地开展工作,指挥战争,顾寿山,马良诚、李世昌等28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乌兰夫同志曾先后两次来这里视察。</p> 哦,原来三段地工委有这么重要的历史,它是鄂尔多斯早期革命历史的印记,也是鄂尔多斯的革命先辈在建党初期和抗日战争中的探索和奋斗之地,被称为“草原上的延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城川民院:民族干部的摇篮</b></h3> 城川民院,我来过不止一次。2017年6月,城川民院在重新修建的施工攻坚战役中,我曾到这里采访。施工人员用红色精神激励自己,日以继夜,统筹协调,倒排工期,终于为7月10日的正常开班交了圆满答卷。之后若干次的零星参观,每次都有小许收获。 此行随老干部、老党员的再次学习,也许是这个团队年龄偏大,也许是这里的故事更有地域的接近性,大家听讲解的专注力更集中,因此依然有新的感悟: <p class="ql-block"> 一是我党历来对民族问题站位高、立意新、落实细。</p> <p class="ql-block"> 1941年9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受中央委托,为广泛发动各民族的抗日运动,在延安大砭沟成立了民族学院。1944年 4月,由于工作需要,民族学院由延安迁到接近少数民族地区的陕西省定边,改称三边公学。1945年 2月,原中共城川工委改为中共伊盟工委,三边公学迁至城川,改称为城川民族学院。解放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城川民族学院迁至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学院,后改为中央民族大学。</p> <p class="ql-block"> 纵观我党对民族干部培养的历史,可以看出民族问题历来是我党非常重视且认真落实的战略举措。民族教育的实施,民族干部的培养,民族大学的延续,民族政策的落实,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倡导和实施一直是我党在民族问题实践中的贯穿的主线,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才有了今天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共同繁荣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二是党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教育重视,促进了民族团结,形成了齐心抗日,决胜千里的抗日战果。</p> <p class="ql-block"> 1941 年 9 月 18 日在延安成立的民族干部学院,1945 年 2 月迁址到城川镇,1949年在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学院。在办学的 8 年历程中,民族学院为全国少数民族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培养出了 500 多名民族干部,乌兰夫、杨静仁、布赫、天宝等同志都曾在这里学习。这些我党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在领导当地抗日民族斗争中所发挥的宣传、鼓动、教育、示范、凝聚和引领等作用无疑为抗日斗争的胜利发挥了先锋加保障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三是民族干部的培养和民族团结的稳定依然是我党建设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p> <p class="ql-block"> 民族学院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民族政策研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重大意义,它是我国第一所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高等学府,城川民族干部学院被誉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国家实施民族政策的试验田”。</p> <p class="ql-block"> 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民族干部的培养依然是我国长治久安,共同繁荣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历史,学习民族语言,尊重民族习俗,促进共同发展,都是处理好民族问题的重要方面。</p> <p class="ql-block"> 雯 露</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