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徽州-皖南古村落唐模

娄道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唐模印象】唐模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25个古村落之一,其深厚的徽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源远而流长。其村落发展和氏族传承的脉络完整而清晰。所以,在徽州所有古村落中,唐模的文化底蕴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所以,唐模在徽州古村落的名气和地位都是名列前茅的,我去徽州不下于十多趟,光开车路过唐模都不下五六次,奇怪的是唐模直到今年才走近我的视野,不知道以前咋就没有关注到唐模。此次唐模之行,很有感触。所以在写唐模这篇游记的时候,我思考了许久,不知道如何去表述我想要展示和记录的唐模,一直到夜深人静,思绪的疙瘩才慢慢被解开。自此“梦里徽州--皖南古村落唐模”开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唐模由来】唐模景区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境内,其村名的由来现虽无史料可查,但其村落发展演变历史和宗族传承的脉络基本还是清晰的。据史料记载,唐模始建于唐,始称檀干。据唐模《许氏宗谱》记载,在檀干始定居氏族为程姓,所以檀干始名程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据方志和相关族谱记述,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注:此资料来源于2015-2021全国绿化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官方考证数据。另据《明灵山院汪氏十六族谱》记载是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绩溪汪村汪氏55世裔汪思立迁居程村(族谱记载汪思立娶了程村程氏女子为妻,后唐时期,诸侯纷争,渐而举家从绩溪迁此建村)。相传汪思立非常推崇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十分相信风水,加之他又精于天文地理,所以他运用八卦理论寻觅风水宝地,最后相中现名“唐模塘”和“宗汪”这两处地方,但仍不能决断。为此他在两处各植银杏一株,通过银杏树的长势来判断风水吉地。结果“宗汪”一处的银杏长势茂盛。于是汪思立择定“宗汪”地为子孙繁衍定居处。定居地正式命名为“宗汪”,意为本支汪姓氏族开始之地。自此,汪氏就开始傍程姓和吴姓而居。 当初建村选址的古银杏树至今还屹立在“宗汪”,它是安徽省发现在册至今树龄最长的古树,这颗近1400年的古银杏树既见证了唐模汪氏一脉的传承,同时也见证了唐模这片土地的生生不息和历史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汪、程两姓在徽州都是大姓显族,明代《新安名族志》就记载徽州“十姓九汪”。汪姓定居程村后,很快超过程姓成为当地第一大姓。在古徽州有“聚族而居,一村不染他姓”的说法,所以“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掺入”也是徽州古村落产生、发展和传承上千年的关键的内在因素之一。如若像唐模这样几个大姓和谐聚居,必有联姻关系。所以,唐模四大姓,程、汪、许、吴皆有联姻通婚的亲缘关系,也正是这种亲戚的关系纽带,维系了唐模的和谐和稳定发展,否则氏族之间非争即斗。几大氏族聚居一地,特别是汪姓发达以后,村名再叫程村已经不适适宜了,汪姓也不会同意继续叫程村了。自此,改村名成为必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关于唐模具体是什么时候定名的,具体时间无从考证。据明成化年间潜口人汪茂升所撰《吾宗敬思流芳序》中记载:“唐末予祖馗公再迁平聊乡唐模,族盖昌炽,有忠烈遗风,人谓唐朝规模,故名所居曰‘唐模’”。由此可以看出,唐模村名是在唐末时期。另据记载,汪姓真正鼎盛成为程村大姓,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2-979)(那是时局动荡,外迁的汪氏后裔纷纷返回程村定居,自此汪姓成为程村第一大姓)。五代十国属于后唐大分裂,诸侯大割据时代。因此,结合《吾宗敬思流芳序》中记载的“后唐”,唐模村名的开始估计就在900前后,也就是说在许氏一族迁入之前这里就叫唐模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南宋理宗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高阳西派歙县许桂二因父母双亡由许村迁入唐模,投靠其汪氏亲戚姑父姑母,后许姓壮大成为唐模第一大姓。据许氏宗谱开宗明义写道:“桂二公开基唐模,淳祐五年依姑居”。许姓鼎盛于唐模后,感恩当初汪姓收留先祖照拂之恩,没有修改村名,唐模沿用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唐模的水口文化】作为徽文化的有形可视的载体,主要包括徽州民居、祠堂、牌坊,而透过这些有形遗产,我们看到的是徽文化传承内在的无形要素,如聚族而居的观念,宗族谱系的传承与维系,以及朱程理学和风水思想等无形的内在影响因素,造就了徽文化繁盛与辉煌。所以要谈徽州古民居,风水是必谈的。在徽州,从村落选址,民居建造,婚丧嫁娶,官商耕读,大事小事,宏观微观都深受传统风水思想的影响,且根深蒂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徽州,每个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除了受到地形地势、山川水系等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外,还深受中国传统风水思想影响。因此,“风水”是徽州古村落文明的灵魂,是其古村落传承最为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清代堪舆(堪,天道;舆,地道。堪舆即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大师姚廷銮《阳宅集成》:“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所以风水理论认为,水即财富之气,留住了水就是留住了财气。徽州人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因此,水口在古徽州建村选址方面作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风水元素备受重视,徽州人认为水口是村庄的风水咽喉,及其重要,水口文化也作为徽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深深的植根于徽州人的思想,并世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  所以,徽州古村落大都建有水口。所谓水口,即水流的出入口。入水口也叫“天门”,顾放眼看不见来水源头,水来之处豁达开阔,水流缓慢且弯曲而来,上上风水,称“天门开”。出水口称为“地户”,放眼看不见水流走,出水有弯且缓慢,水去之处有层层大山拦阻,好风水,称“闭地户”。因此许多徽州古村落,均在其出水口处,通常都要建桥作为“关锁”,桥旁建有亭、堤、坝、塘、塔等,并广植树木,作为镇物,以便“关闭地户,锁住财气”。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水是人居第一要素,水口的建设,实际上就是人们对水资源的和谐规划和利用,诸多风水考究,讲究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协调统一,让人适应自然之山水而发展。这和现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高度契合。</p> <p class="ql-block">  唐模水口建于村东,既是水口,又建有园林,形成了古徽州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园林檀干园。檀干溪和古驿道穿园而过,沿溪数十株百年古树遒劲而立,古道浓荫。园林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挖土成湖,堆土成山,使山水、田野、村舍,古道、草坪、亭台楼阁等浑然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水口园林。</p> <p class="ql-block">  在徽州所有古村落的水口文化中,唐模的水口文化极具代表性和突出性。唐模成为皖南古村落水口园林的优秀代表,唐模把村落水口建成了园林,享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龙形古村落】皖南有八卦村呈坎,牛形村宏村,船形村龙川,而唐模则是著名的龙形村,具有“中国龙形村”之美称。唐模的入水口是由“上川”和“筠溪”两溪“二水合金”,(象征龙尾)汇入檀干溪(龙身),檀干溪两边堆砌的岩石犹如龙身之鳞片,高阳桥则为龙头,高阳桥的双孔则为龙的眼睛,小西湖为龙抬头所吐龙珠,东湖以及周边的池塘,则为之溅出的水珠。生动形象而寓意无穷。</p> <p class="ql-block">  【唐模的祠堂文化】徽州古建筑三大基石:民居、牌坊、祠堂。祠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具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祠堂在中国宗族繁衍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丰富的内涵。古代祠堂的作用不仅仅是祭祀和供奉祖先的场所,也是正俗、教化等事务的圣地,它更是维系一个氏族、宗族和家族的血缘传承和精神纽带。</p> <p class="ql-block">  徽州每个古村落都有祠堂,唐模也不例外。相比其他古村落,唐模的祠堂还是小有名气的。唐模最具影响力的是许氏宗祠,许氏宗祠坐落于唐模村水口檀干溪边的一块风水宝地之上,外围还建了石栏杆来保护祠堂建筑,祠堂始建于洪武十年十月,洪武十一年八月竣工。重修于清嘉庆年间,祠堂占地3000多平方米,三进七开间(在中国古代,三、七为民间最大的数字,许氏宗祠就是按民间最大规格三进七开间修建的),前后由32跟大青石柱支撑而起,门前石坦可容千人。是唐模最大的单体古建筑,被誉为“徽歙祠堂的典型”。</p> <p class="ql-block">  唐模许氏4座祠堂“1父(宗祠)3子(支祠)”,支祠分为官商农3等级。遗憾的是规模宏大的许氏宗祠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之中,如今也只剩下这残垣断壁了,非常遗憾。走近许氏宗祠,可见正门前的旗杆石虽在,却再也不见曾经旌旗烈烈的荣耀,斑驳的石门框、破损的大门,残垣断壁彰显沧桑,那岁月逝去的时光,往事浮沉,感叹!</p> <p class="ql-block">  现在保存相对较好的是三座支祠,即尚义堂、继善堂、骏惠堂。当时流传“穿靴戴顶尚义堂,摇摇摆摆继善堂,草鞋麻履骏惠堂”说法。也体现了三座支祠的官、商、耕读的等级。</p> <p class="ql-block">  尚义堂,门前立一座重檐门坊,借用门厅的两根檐柱,颇为少见。尚义堂是唐模三座支祠里地位最高的官祠。尚义堂因明代许怀显捐资朝廷戍边有功受封尚义郎,并获朝廷恩准建立尚义坊。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清代重修,风格独特。“尚义堂”作为朝廷官方恩准,地位最高,祠堂大门八字外开,官威十足。唐模一村三翰林中的许承宣、许承家以及许承尧,均为尚义堂一脉。</p> <p class="ql-block">  离尚义堂不远,有一座稍小一点的祠堂“继善堂”,始建于清初年间。“继善堂”地位次与尚义堂,始建于明代,后经重修,是一座以经商为主,讲究气势和规模的祠堂。按照唐模许氏祠堂建造的严格规定,依据不同的社会阶层(即官、商、农)建造。“继善堂”所代表的是一支以经商为主,讲究气势和规模的祠堂,其用料考究,做工精湛,雕工精细,尽显富贵。可惜的是继善堂历经几百年沧桑,损毁非常严重。</p> <p class="ql-block">  “骏惠堂”,是一座普通老百姓的祠堂,风格粗犷简朴。时过境迁,原来的骏惠堂,早已被改造为骏惠书屋。</p> <p class="ql-block">  如今,祠堂在我们的意识里已经渐渐的远去,我不知道这是历史发展趋势还是我们暂时的迷失,但不管怎样,中国祠堂它所承载的、它所积累的、所沉淀的那些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不应该被忽略被遗忘,它不仅是有形遗产,更是一种无形遗产,是我们先人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种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在如今钢筋混领土包围下的繁华都市里,不知人们是否还记得自己姓氏的由来?传承何方?根在何处?</p> <p class="ql-block">  【唐模的古桥】唐模是依檀干溪两侧建村的,所以古桥也就成了唐模一道别致的风景。唐模横跨在檀干溪上的古桥有十座,十座古桥建筑风格各不相同,人称“十桥九貌”。自西向东分别是石头桥、三石桥、戏坦桥、太平一桥、太平二桥、高阳桥、义合桥、灵观桥、五福桥、蜈蚣桥。古桥大都为石桥,其中石头桥、义合桥、灵观桥、五福桥、蜈蚣桥都是乾隆年间修建。唐模的桥以高阳桥为中心,东四座(皆为乾隆年间而建),西五座。唐模的古桥,疏密不一,形态各异,各有故事。从唐模建桥的时间和空间上,也可以窥探一点唐模村落扩张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  【印象唐模--游记】唐模是个沿檀干溪傍水而建的古村落,檀干溪由西向东,入水口在西,出水口在东。所以西部村口是村庄入水口叫“村头”,谓之“天门”,据说这里风水好,村里名门望族有地位的有权有势有钱的,才可以住在这个位置。</p> <p class="ql-block">  打卡点一:“徽州老作坊”。这里有地道的徽州传统的一些老作坊,传统小吃可以一尝。只可惜受疫情影响,许多老作坊关门歇业了。</p> <p class="ql-block">  打卡地二:许承尧故居。著名的“翰林府”,感受下同胞翰林的家风和文风。</p><p class="ql-block"> 打卡地三:许氏三座支祠。分别是继善堂,骏惠书屋,尚义堂。</p> <p class="ql-block">  打卡地四:水街。在古徽州,不少过村落村子里也有水街,如呈坎的水街,龙川的水街,但相比其他古村落,唐模的“水街”更具特色。檀干溪蜿蜒曲折地从村头穿至村尾,在村中心段就是最为繁华的600米水街,水街是村落的“市中心”,是全村最繁华、商铺最集中的地段地方。</p> <p class="ql-block">  檀干溪的水在水街段宽而缓,清澈的溪流终年不竭,缓缓而流不急不慢。整个檀干溪共有十多座桥,而水街段是唐模石桥最集中的一段。各桥建筑风格各不相同,人称“十桥九貌”。每当清晨或是傍晚,晨曦或夕阳斜过水街,溪中鸭鹅自由游戏栖息,亲水台阶村民淘米洗菜浣洗棒衣,炊烟慢慢升起,小桥、流水、人家,好一幅如画人间!</p> <p class="ql-block">  水街左有40多米长的避雨连廊,商铺林立,廊边临溪设有美人靠,供村民休憩。右有口古井,供村民打水做饭。静观水街,左市右井,所谓“市井市井”在此高度契合,还挺有意思。遥想当年,这里街市繁华,吆喝此起,人影熙攘。人们在此集市,在此连廊小息,谈不完古今轶事,说不尽的家长里短,好一个烟火人间!</p> <p class="ql-block">  连廊边的水街,有家传统手艺米酒作坊,值得推荐一下。炎炎夏日,在此老作坊来一杯冰镇的酒酿(酒酿真的很正宗),靠在连廊的美人靠上小息一会,玩玩手机、看看街景,静静地听听溪水,或静静地看看夕阳,还可以傻傻地看看廊外的蓝天白云,发发呆、犯犯傻、吹吹牛,感觉真的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  打卡地五:千年古银杏树。水街旁有个岔街通往见证村庄一千多年烟雨沧桑的古银杏树。“先栽树后建村”,是许多徽州人建村的习惯。这棵银杏树是当年汪氏祖先选址建村的那棵古银杏树。植于公元806年。是当初择村址的两颗(有说是三颗)银杏树之一,这棵银杏树帮主人奠立了村庄的建造地址,历经千年,历经沧桑,至今枝繁叶茂,堪称传奇。人常说:古树有灵,树古成仙。所以面对这颗特别的千年古树,还是带些敬畏之心吧!</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唐模人对这株银杏树始终关爱有加。千年以来,古树多次面临兵荒马乱,每当值此危难之时,当地村民便在树上悬挂起“唐朝古树,不得侵犯”的木牌。如今村民们在古树四周修筑起护栏,把古树保护起来。多年前古树因树龄太长濒临枯萎,村民请来林业专家采取“异体嫁接输养技术”,在这株古树旁支嫁植三株小银杏树,给古银杏树母体供养,使古银杏树得以枯木逢春。</p> <p class="ql-block">  打卡地六:高阳桥。水街过后就是高阳桥。记得当时第一眼看到高阳桥三个字,我就懵了一下,咋这里又有座高阳桥?高阳桥不是在许村吗?一问导游豁然开朗,原来是本村许姓先祖来自歙县许村,许氏高阳西派。许氏唐模一支在唐模成为第一大姓的时候,眷念故土,在此又建了一座高阳桥。高阳桥为檀干溪十座石桥之主桥,位于村子中间段,桥廊内可观整个水街街景,是古徽州仅存不多的保留完整的双孔廊桥。 </p> <p class="ql-block">  唐模高阳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重修,距今近500年历史。檀干石桥之主桥,系2孔石桥,南北向跨檀干溪而立。桥面建五开间小殿,黑瓦廊顶,飞檐翘角,两孔间桥墩上嵌匾额“高阳桥”三字。据村史记载,解放前此桥廓内供有观音菩萨像,故又称“观音桥”。廊内墙面的图案可看出曾经的岁月沧桑,凭栏可观款款而来的溪水和熙熙攘攘的水街街景。凭栏临水,看着溪埠浣洗的身影,闻着水街的烟火气息,伴着声声入耳的洗衣槌声,仿佛间恍恍惚惚回想起了儿时故乡,想起了母亲在河边洗衣的槌棒声。恍惚间也想起了李煜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风景虽好,独自莫凭栏!</p> <p class="ql-block">  打卡地七:宗汪天灯。一路向东过高阳桥十几米,溪水在此拐了个弯,在溪水拐弯处,有一石制的灯塔,名为“宗汪天灯”。拐弯处设灯塔,是为了给古驿道商客引路。如今古天灯塔已经不在了,现在所看到的灯塔是新建的。如今当人们在唐模再说起“天灯”,已经实指是这个地点方位名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宗汪天灯拐弯处,有家“许记豆腐店”,据老板娘说,她家是许氏祖传老手艺豆腐店,传统工艺土法制作。我在此品尝了一份臭豆腐,说实话感觉这家臭豆腐真的是我在徽州行走这么多年吃的最好吃的一家臭豆腐。据老板娘说她家的毛豆腐比这还好吃,只不过现在给疫情搞得,游客稀少,而且毛豆腐一做就是一批,因此现在她们就没做了。看墙上媒体报道的图片,才知道这家小店还是有点故事的。这家特色小吃推荐一下,路过时不妨顺便品尝一下。因为此店很低调,店面很平常,很容易错过。</p> <p class="ql-block">  打卡地八:许氏宗祠。作为唐模第一大姓,唐模许氏4座祠堂“1父3子”,“1父”就是这个“许氏宗祠”。唐模的许氏宗祠,在古徽州诸多祠堂中绝对是有地位的,虽不是数一数二那也差不多,光是从其占地规模来看,还真是数一数二的。如今祠堂虽然已经被毁,但从它的遗址和残存的建筑上,还是能看到其当年的不凡。</p> <p class="ql-block">  打卡地九:檀干园小西湖。沿着檀干溪走过“许氏宗祠”,途径拴马石,过灵官桥,就进入唐模的水口园林檀干园了。过了灵官桥,溪边的石板路就不一样了,幽静的石板古路向东而去,自此开始踏上出村的石板古道。吵闹褪去,繁华不在,渐离村居,烟火渐远。小溪清流,石板阶阶,古道向远,树荫相迎。听导游说,此石板路,共有石板3600块,徽商许以诚,为母修建小西湖,湖边沿檀干溪堤古路铺设石板,据说当时铺建速度基本是每天铺建一块石板,3600块石板共铺十年古路方成,并沿用至今,且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沿石板古路前行数十米,乃见小西湖。孝子许以诚,主商当铺,其母特别向往杭州西湖,怎奈年岁已高,不得成行,为了实现母亲不出家乡而得享杭州西湖美景,便于此村头空旷地段建造“小西湖”。西湖代表景致“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均精心仿制。园内中心的“小瀛洲”,又称镜亭,亭壁上嵌朱熹、苏轼、赵孟頫、文征明、米芾、黄庭坚、董其昌等18位历代名家书法真迹碑刻,从此处可见,当年徽商经济的繁荣和文风的昌盛。</p> <p class="ql-block">  檀干园,其名取自《诗经·伐檀》中的诗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檀干园虽是浓缩版的西湖,但不失浓郁的皖南园林风格,虽形似西湖,但其水口功能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  打卡地十:同胞翰林坊。同胞翰林坊位于村口檀干园前山古道中间,跨道而立,临近村口。“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这“一座”是指歙县徽州古城内的许国石坊,也叫“八角牌楼”,许国牌坊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和建筑风格之独特自不多说。而这“半座”便指是唐模的“同胞翰林”坊。</p> <p class="ql-block">  “同胞翰林”牌坊,是康熙皇帝旌表许氏兄弟所赐修建,牌坊等级为“恩荣”,即皇帝下旨,地方财政拨款修建,仅次于“御制”(御制为中央财政拨款)。它既是许氏家族“学而优则仕”的历史丰碑,又是徽商贾而好儒的真实写照。“同胞翰林”指的便是许承宣、许承家兄弟于清康熙年间先后考取进士并被钦点翰林。一个小山村,10年之间,同一家族的兄弟二人被同一个皇帝点为翰林,实属罕见。加之在光绪朝,许氏家族许承尧再入翰林,成就了一村一族三翰林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同胞翰林”坊,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四柱三门,三间三楼,高大气派。“同胞翰林”坊的地位不光是其“恩荣”等级,最主要是整座牌坊做工精细,石雕技法精湛,雕刻图案精美,叹为观止。据导游介绍,同胞翰林坊所用石料是从浙江淳安运来的,据说这种石料石性特别,刚采不久的石料容易雕刻,石料一旦放久了,表面就会变得硬而且脆,雕刻时容易崩,雕刻难度变大。再说,抛开同胞翰林坊的等级、用料不说,就是牌坊精湛的雕刻技艺,细腻的图文修饰等艺术价值,在徽州古牌坊中绝对是数一数二堪称经典。</p> <p class="ql-block">  打卡地十一:八角亭、槐荫树。同胞翰林坊继续沿石板古道前行二十米,村口位置有一座桥(蜈蚣桥,乾隆年间建),桥的边上就是“八角亭”。八角亭正名叫“沙堤亭”。该亭建于清康熙年间,三重檐四面拱门,上下三层,中空,四周有回廊,无楼梯,八个角的飞檐上各悬铁马飞铃,古道穿亭而过,古亭造型独特,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古亭都是八个角,所以俗称“八角亭”,据说全国八角亭仅此一座。八角亭西面题“云路”二字,则寓意出村游子之路能平步青云,正面(东面)题“沙堤”二字,点明亭名,寓意游子衣锦还乡时,在此黄沙铺道,喜迎归乡。八角亭地面用石板铺成一个“回”字形,抬头仰望,亭顶部也成一个“回”字形,寓意希望游子能早日归来。</p> <p class="ql-block">  出了八角亭,就真的出村了,八角亭就是游子对故乡最后的印记所在。一曲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一路走来的唐模,不知八角亭见证了多少离别与还乡。</p> <p class="ql-block">  八角亭也是唐模水口最后一道“关锁”,水口风水讲究以桥为主作“关锁”,辅以树、亭、堤、塘等。唐模的水口就是以八角亭、蜈蚣桥、拦水坝以及古树(槐荫树)作为水口最后一道“关锁”,“锁住”财气。说起“水口”、“关锁”、“镇物”等概念,其实这不是什么迷信,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古人的一种精神家园,是人与自然的一种沟通,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境界。从这些传统文化中我们应该学会对大自然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八角亭的小溪边,有一棵4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树干下部中空,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张口凝望。1984年《天仙配》在此拍摄,影片中以樟代槐,古樟树摇身一变,成了槐荫月老,开口说起了人话,并为七仙女和董永做媒,自此这颗古樟树就有了“槐荫树”叫法,同时也被誉为“天下第一媒树”。一树一桥一亭,立起了唐模村口一道美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告别槐荫树,一路东行,唐模就渐渐远离在身后了。其实唐模村并不大,它不如宏村、西递那样出名,也不如呈坎那样扑朔迷离,但它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村落传承脉络清晰,具有徽州古村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  放眼唐模,远处群山相抱,村庄溪水环绕,古树庇荫着村庄,古道尽显沧桑,檀干溪边浣洗沙,小桥流水伴人家,亭阁小憩身影处,古村千年沐晚霞。在这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村落,如果在闲暇时间,在村子里慢慢的走走,看看街景看看老屋,静静的坐坐,玩玩手机吃吃小吃。也许这种清悠闲适的节奏,能找回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也许还能平静久居闹市的那颗浮躁的心。</p><p class="ql-block"> 唐模,也许我还会再来。</p> <p class="ql-block">  【后记】在我写的皖南古村落游记中,唐模的篇幅算最长的,也是写得最枯燥和最杂乱的一篇游记。一来笔墨实在匮乏,摄影技术也不精。二来唐模底蕴太深,我等才疏不足以完全窥视。所以,总感觉表述未尽,加之相关史料,网络信息杂乱,真假混杂,需查找资料,去伪存真,写得有点不太满意,暂且如此,就算滥竽充数了。</p><p class="ql-block">(2022.8.1初稿于休宁木梨硔老木匠客栈。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致谢图片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