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2日上午,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权益司信访办一级调研员王海洲一行莅临建筑新村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现场了解建筑新村街道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和疑难信访问题工作开展情况。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思想权益处处长薛文海、省厅思想权益处副处长宁晓鹏、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祝守国,市局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张世新,市局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处干部朱立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守刚,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雷国胜,建筑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刚、建筑新村街道副主任陈剑陪同。 建新街道服务站2019年7月挂牌成立,下辖7个高标准社区服务站,服务2256名退役军人、1460名党员、81名优抚对象。街道建成融合爱国主义教育、志愿服务、国防教育和红色教育阵地“四位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始终坚持“家”的理念,提升“家”的服务,以“军人不出门、服务送上门”的服务理念和“矛盾不上交、解决不出门”的化解理念,为现役和退役军人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体验。 按照“党委领导、区局主导、社会参与”的总体格局,街道服务站深入开展军烈属和退役军人帮扶工作,坚持把传递关怀、培塑尊崇、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发挥作用贯穿全程,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退役军人工作,传递党的关怀温暖。积极探索“0531”服务工作法在基层的落地实践,以“帮扶、优抚”为基础,以“尊崇、使用”为目标,组建“三支队伍”为兵为民服务,把“若有战、召必回”变为现实,特别在在抗击疫情中经受了实战检验。 街道按照保障全覆盖、服务不缺位、尊崇有氛围、引领建新功的要求,始终把退役军人保障工作做在日常。搭建“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街道服务站+社区—专职联络员+社区专职网格员”三级服务保障体系,以对退役军人工作满腔热忱、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做到信息采集精准化、走访联系常态化、帮扶解困多元化,稳步推进街道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 有空多串门,是服务站的一个朴素服务理念。敲开退役军人的家门,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真正做到亲如一家。《“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规划》对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新村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落实落地规划要求,贯通管理保障军人入伍、服役、退役、就业、优抚五项服务,打造了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五位一体的历下服务新模式。同时建强红色教育思想阵地,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基地。依托军功荣誉展馆,展现退役军人精神风范;组织并借助“最美退役军人”的评选,发现,挖掘,选树,退役军人党员中的典型榜样,加入到老兵思想政治指导员队伍,常态化开展老兵做老兵思想工作。共享融合党政机关、企业、中小学等单位,打造建成以退役军人服务站为核心的“三公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作为“历下区协同育人特色基地”,定期开展“革命历史,红色历程”研学活动,初步形成以“红色教育+红色力量+红色引擎”的“红色引领”工作模式。在红色引领下,服务站成为联系党和广大退役军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为凸显红色荣誉、传承光荣传统的阵地。2021年6月先后获得山东省首批“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和山东省红色精品“退役军人之家”荣誉称号;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和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先后莅临街道视察调研。 泉水不仅孕育了泉城文化,也是我们退役军人工作创新的源泉,让我们“同饮泉水茶,共谋军人事”。 今后,建筑新村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将坚持“党有所需,兵有所盼,我有所能,应有所为”的工作导向,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用心用力用情为退役军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