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话秋

家 德

<h3>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h3> <h3>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h3> <p class="ql-block">  平羌江水接天流,凉入帘栊已似秋。</p> <h3>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h3> <p class="ql-block"> 请欣赏木蝴蝶老师的诵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秋日话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正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盼望着,盼望着,秋天,终于步履蹒跚地向我们走来! </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汗湿衣襟、心热难耐的酷夏,立秋一到,人的心情就豁然开朗起来。季节转秋,秋高气爽,鸟语花香,硕果累累,天朗气清,气候宜人,比之盛夏酷暑的煎熬,秋日里心理上的情绪就感觉畅快了很多。 </p><p class="ql-block"> 秋天是人们期待的,在夏之酷热中期待秋的凉爽,就如在冬天严寒中期盼春暖花开一样。一年四季,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唯春、秋气候宜人,最适合地球村人的生存、劳作和生活。</p> <p class="ql-block">  立秋至,人爽朗。虽然秋裹伏,24个秋老虎,太阳的热情没有半点减退,酷暑依然威严,但它只是一种残暑的余威,必定大地已是秋天的气候,残暑再狠也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啦!于是就有了人的秋兴,就有了赏秋。 </p><p class="ql-block"> 秋,是大自然存在的一个季节,是一种气候;秋如风:无形、无影。秋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所以人们赏秋看秋,实际是欣赏秋天里变幻的天空大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湖,草木花果的形色和物象。</p> <p class="ql-block">  秋的形色和秋的物象千姿百态,极其完美,彰显了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丽。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被秋天大自然的美景所折服,对秋心生敬畏。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特别对初秋、仲秋的描绘更是文墨溢香,美不胜收。 </p><p class="ql-block"> 唐.王勃《腾王阁序》中的:“孤骛与晚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展现的是一幅大气磅礴的金秋画卷;诗人欣赏的是秋天大自然呈现的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将湘江秋景描绘得美丽绝伦,整首词通过对家乡秋景的描述和对青年时期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将秋色的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了一体,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彰显出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  作家峻青对秋天的欣赏,尽在一篇充满着正念的《秋色赋》中。峻青以仲秋时节高远的天空,蓝色的江河,花木果蔬绚丽灿烂的色彩,以及丰收在望的粮食遍布大地的景象,展示了秋的硕果累累,人民秋收的喜悦,抒歌了新社会人民幸福的生活,赞颂了一种伟大的时代精神,揭示了秋的成熟、繁荣、昌盛,人民的富强、愉悦、欢乐! </p> <p class="ql-block">  秋,肩挑着夏和冬,一头炽热,一头凉寒;初秋热时炽热如夏,深秋凉时寒冷若冬,一头一尾气温高低落差竟达30多度,白天黑夜温差凉热迥异,气候异变让人防不胜防。所以人们将秋天定义为:多事之秋。孟秋之初,秋如夏般热情似火,阳气充盈,天空青天白日,地下炙热如火,高原被秋阳溶化的雪水溢满江河;草木疯长,庄稼繁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仲秋之时,秋风送爽,阳光明媚,天高云淡,大地生辉,江河横溢,蒹葭苍苍,草木柔曼。登高望远,但见天光澄明,水天一色,大雁南飞。一派“秋空雁度青天远”的风景,最是一年好时节。</p> <p class="ql-block">  仲秋一过,深秋降临,秋风渐烈,阴气惭浓,气温骤凉。于是草木渐次枯萎,落叶纷飞,树木衰败,一秋美景,面目全非,颓废堕落得如失意人之落寞失魂。 </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志向高远,向往飞黄腾达。但千百年来,不得志者众。深秋草木的衰落,正形似失意者的落寞。所以,古代文人即将悲秋作为主题,以渲泄怀才不遇之情感。</p> <p class="ql-block">  悲秋的始祖应是春秋战国时楚之士大夫宋玉。宋玉与屈原一样年老不得志,故作《九辩》:赋曰:“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潦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穴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宋玉把秋景秋物、秋声秋色,与自己的悲惨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表现自己的抑郁哀怨、感伤忧愤。 </p><p class="ql-block"> 自宋玉悲秋的《九辩》出世之后,秋之“悲凉”便成为千百年来古代失意文人渲泄心伤犹怨,以求自慰的永恒主题。</p> <p class="ql-block">  享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美誉的西晋美男子潘安,因自恃自己才高位低,怨恨自己位卑无为。遂面对秋景借宋玉悲秋的典故写《秋兴赋》,取《九辩》中关于秋天肃杀寒凉的阴冷之气、草木摇动飘零衰落之意,感慨寒秋的悲凉,嗟叹自己早生华发、人生的愁绪看不到尽头。愤愤然而心不平,凄切切而心生归隐! </p><p class="ql-block"> 被誉称为词中李商隐的宋朝词人吴文英,因爱妾于夏天亡故,极具悲伤思念之情,遂于秋日作《新雁过妆楼,梦醒芙蓉》,词中的“宋玉秋花相比瘦,赋情更苦似秋浓”。写出了比宋玉悲秋更苦的秋的相思情。 </p><p class="ql-block"> 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清末革命党人秋谨:“秋风秋雨愁煞人”,更是将秋天的“凄凉"书写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  秋美秋凄,古人一秋两情,水火两重天。平心而论,我以自身身体来感知秋天:秋天从立秋至处暑,酷暑如夏,24个秋老虎,身心极难招架。身体感应浅秋心疲肤燥,故古人无颂扬初秋之浪漫诗章;处暑过后白露始,是为仲秋。仲秋20多度恒温,气候如春,花木绚丽,万类霜天竞自由,让人身心俱振,心旷神怡,为最佳之天象!而南方的深秋,气温5到10摄时度左右,也是身体舒适之范畴,则晚秋于身体也是无欺,只是多添些衣物罢了。身体最诚实,冷暖自知,故人间最美是清秋!秋与春一样,应是最适合人类生存、劳作和生活的最佳季节。 </p><p class="ql-block"> 然而秋将夏的炽热蜕变为冬的寒凉,如人之热情满怀遭遇冷若冰霜;秋风扼杀生机,导致植物变繁茂为衰败,如人生希望被剿灭;草木至秋而衰亡,如人生一世之终老。人生经历三秋,已见衰老之迹象,故秋风秋雨秋凉,让人睹物生情,生发出萧瑟颓废之哀情。失意之人情由景牵,触景而生发出无尽的伤情,将愁绪递进为凄凉。于是就有了一场秋雨一场诗意的凉!就有了一秋美景,写不尽人之相思与离愁,道不完世事艰辛之世道炎凉!</p> <p class="ql-block">  一样秋景,两种心绪。欧阳修因秋夜秋风入耳而伤怀,而身边童子看到的则是“月光皎皎,星光满天”的美秋之夜色;同是重阳清秋节,李清照的感受是“人比黄花瘦 ”。毛泽东抒发的则是:“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p><p class="ql-block"> 身在当秋,看秋的天空旷达悠远,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秋风送爽,一派“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气象,极感惬意。自觉人生漫漫,人世间最美好的既是山水风光,更是那颗心无旁骛恬淡的心。人心境淡定从容、心胸豁达开朗,将人世间的繁杂琐事,化繁为简、抑浊扬清,总是乐观地向着事物好的方面看齐,则人生的金秋,一定是好时节,好光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4日 </p><p class="ql-block"> 于蜀南嘉州</p><p class="ql-block">(完)</p><p class="ql-block">文字:唐正林</p><p class="ql-block">摄影:唐正林</p><p class="ql-block">音乐:仙 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中照片于2021年9月4日摄于四川乐山。 </p><p class="ql-block"> 唐正林摄影</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5日</p><p class="ql-block"> 于四川乐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