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经的学校~建二代难忘的情怀(一)

陈露清

2022年8月22日 <p class="ql-block">  有一首怀旧歌曲,非常好听。歌名叫《深深的怀念》,词、曲:熊庆郑,原唱:王爱华。歌词的开头是:</p><p class="ql-block">光阴一年一年在流转</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年一年在变老</p><p class="ql-block">翻看发黄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不变的是那纯真的笑脸</p><p class="ql-block">啊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p><p class="ql-block">却留下了难忘的从前</p><p class="ql-block">啊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p><p class="ql-block">却改变不了那份深深的怀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虽然那时很穷却也不失童趣;青春少年样样红,也曾意气风发;青年时也曾豪情万丈,豪言壮语。</p> <p class="ql-block">↑富拉尔基一重二小学校。张继平(1945年出生)书记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原建工部直属公司子弟小学,现学校还在,改名叫一重二小。张继平书记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寻梦小学,美好的回忆。张继平书记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彭建伦的大姐彭庆云,当年在富拉尔基上小学六年级,哥彭孝伦上小学四年级和俞顺林同学,二姐彭孝云上一年级。彭建伦(1955年出生)提供照片。</p> 一.企业办学校的原因 <p class="ql-block">  建筑行业,是游牧部落行业之一。尤其是建筑五师的建筑人,施工任务区域跨度大,面向祖国的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国家一个命令的建设任务,就要雷厉风行的行动。并且执行的都是高、大、特、新、重、难、快、艰苦的工程建设任务。</p><p class="ql-block"> 建筑人的子女,跟随父母转战天南地北,也就成了常事和习惯。建筑五师人,北上白山黑水建一汽一重;南下巴山蜀水,入巴人故里达县,建二重、东电、祖国的大三线062火箭、导弹基地;转战中原、唐山开新篇;改革开放后粤省前哨再建功。</p><p class="ql-block"> 在不停的转换建筑工程施工地的情况下,建筑人的子女上学,不仅变得丰富多彩,而又带有艰苦的历程,需要在童年、青少年的年龄段,就要去勇于面对和克服困难。使得他们的心智成熟要早于同龄人。</p><p class="ql-block"> 企业办学校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企业是个小社会,大而全。</p><p class="ql-block"> 80年代末期后,随着改革开放,市场化经济的完善,企业不再是个小社会,什么都管。学校、医院、幼儿园、供煤、供气、供暖、供电、供水、澡堂、小卖部、养老等。新世纪2000年后,这些企业小社会的功能,才开始逐渐剥离,纳入社会化管理。</p> 二.建一代的成立 <p class="ql-block">  建国后1952年,华东野战军步兵第99师,在上海江湾改编为建筑五师,并在上海培训。1953年,又在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又招来一批技术工人加强力量。</p><p class="ql-block"> 建筑五师划归建工部。建工部成立“直属公司”,建筑五师又成为“直属公司”的主要力量。1953年7月,奉命建设长春一汽。</p> 三.东北部分小学 <p class="ql-block">  在长春建设一汽时,由于还是部队编制,对于家属随军的条件,限制的是非常严格的。那时带家属、子女的人并不多,且子女极少而小,所以在长春一汽施工时,除少量双职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小孩在长春地方学校上学。其它小孩大多在老家上学,不存在解决子女上学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  1955年5月,建筑五师正式集体转业,由原供给制改成工资制,成为了真正的建筑企业。</p><p class="ql-block"> 1955年,一汽厂房基本建成,如期完成了三年建成一汽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1956年3月,公司继续北上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建设一重的任务。成为企业后,企业职工带家庭子女的问题逐渐增多,富拉二基成为直属公司建一代子女上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初到富拉尔基时,直属公司建一代的大子女们,在家多是老大的,少数老二。有在403(一重)子弟小学读书的,是一栋二层楼。后搬到铁道角的联合学校,是平房,冬天要自己生炉取暖。再后来搬至一重大门对面,中间隔一运动场,学生们常在这里踢球,冬天灌水后成滑冰场,学校叫建工部子弟小学。学校目前还在继续使用,改名叫一重二小。(张继平)</p><p class="ql-block"> 还有刚去时住在热电厂旁边民房的土坯房里,在富拉尔基第六小学上学的。</p><p class="ql-block"> 徐佑福的父亲是从北京去的长春,后到富拉尔基,1958年,又动员家在农村的返乡,他又回到老家读小学,到1959年10月到德阳,家不在农村的去了农场,后再去的德阳。(徐佑福)</p><p class="ql-block"> 有的在富拉尔基上了几个月的学,单位要南下德阳,母亲又把小孩带回山东临沂义堂老家上学的。(周德才)</p><p class="ql-block"> 在富拉尔基时,在那个学校的操场上,黄连春的哥带着他,冬天在那里滑爬犁。木板上钉两个铁丝,有两个木棍,前面有钉子,一用力就滑的很远。还到嫩江边上用网捕鱼,那鱼真多,拉上一网满地都是鱼,鱼太多,没有那么多的油来炸,就晒成干鱼。</p><p class="ql-block"> 黄连春的大哥(黄连成)是老子弟中最早的一批子弟,二哥(黄连奎)是局中第三届初中毕业生,第二届高中毕业生,在富拉尔基他们哥俩就上中学了。他大哥1942年出生,至今在洛阳和他同住在一个小区(甲区)。他二哥1944年出生,至今在成都中国核动力研究院居住。(黄连春)</p><p class="ql-block"> 王茌南,在富拉尔基一重小学,上到二年级的上半学期。下学期直属公司开小学,到直属公司小学,开始读二年级下学期。当时一重小学和直属公司小学,在一栋教学楼里,一重小学在楼西边,直属公司小学在楼东边。四年级时,直属公司小学就搬到厂区的路北,新教学楼。五年级,1958年12月去了德阳。(张国栋提供资料)</p><p class="ql-block"> 彭建伦家同俞雪林家是同乡,彭建伦的大姐彭庆云和俞雪林是同学。</p><p class="ql-block"> 彭建伦刚参加工作时在洛阳五三七厂,俞雪林当时是一处机械连铆工,俞顺林是一连工长,俞巧林好像是在铁路上工作。 </p><p class="ql-block"> 王进法三连木工,是王炳龙的父亲;顾阿四三连抹灰工,苏阿大七连起重工……,好多都是华东地区招的技术工人。</p><p class="ql-block"> 1958年进德阳时,有的就回老家了,有的子女就在单位上班了,彭建伦家如果是不回无锡老家,就跟陆永法小弟陆永明一批在洛阳龙门农场下乡,也正好还是会接班。(彭建伦)</p> <p class="ql-block">↑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子弟(小学)二届毕业师生合影(1958年7月16日),徐佑福(1947年出生)提供照片。</p> 邱民提供照片。 四.德阳部分小学 <p class="ql-block">↑德阳白衣庵企业公司小学(施工一小、工农村小学)。曲艳茹(1947年出生)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德阳厂西安装公司小学(原四公司小学),1964年小学毕业照,前排左1张国栋,木材厂四个女同学,木材厂的子女多在这所学校上学。张国栋(1951年出生)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德阳安装公司(小学),朱亚彬(1950年出生)后排左1,1963年小学毕业,前排左2李淑兰,张国栋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德阳厂西(小学)毕业照,二排中王明法校长。徐佑福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实验(小学)第四届毕业合影(1960年7月)。徐佑福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企业公司二届毕业合影(小学)。徐佑福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建筑工程部第一局四公司(小学)校二届毕业班师生合影留念(1960年7月27日)。徐佑福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建工部将“直属公司”更名为“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三处、四处(14团)合并为一公司。同年,开始调往四川德阳建设二重、东电,江油工业区(三公司)。</p><p class="ql-block"> 一局到了德阳后,在德阳上学的学校散而多。小学有:</p><p class="ql-block">1.一局实验小学(在105)</p><p class="ql-block">2.四公司小学,后改为厂西安装公司小学(木材厂的子女多在这里上学)</p><p class="ql-block">3.火车站小学(前身为一公司第二子弟学校,简称一公司子弟二小)</p><p class="ql-block">4.白衣庵工农村小学(前企业公司小学、施工二小)</p><p class="ql-block">5.厂西小学(101)</p><p class="ql-block">6.江油三公司小学</p><p class="ql-block"> 德阳厂西施工一小,当时的学校环境条件相当艰苦。教室是竹笆子盖的,门是席子钉的,尖顶草房屋脊,教室里面是泥土地坪,竹笆子做学校围墙。在学校上学时,从家中带午饭,在学校的开水房,木隔子柜子里蒸热饭。周德才的父亲在学校当校工,所以他们家和学校老师住在一起。在这所小学上学的人有茅牡丹、宗守愈、王梦兰、张顺清、王富华、周德才、粱存海、卢桂芬、谢宜秋、周文汉、施风浪、李守仁、刘春贵。</p><p class="ql-block"> 在四年级时,周德才的父亲调到德阳火车站子弟校当校工,他们家也搬到了火车站大房子,大房子住有将近百十户人家,和学校用竹子隔开。</p> <p class="ql-block">五.德阳部分初中(一局中学)</p> <p class="ql-block">邱民提供照片。</p><p class="ql-block">邱民的母亲,曾是一局中技校办公室主任。</p><p class="ql-block">陈殿魁,是局中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  直属公司改为建工部一局后,直属公司中学变为一局子弟中学。文革前有八届毕业班,1958年为首届,1965年为第八届。局中初中文革前办了八届,高中文革前办了三届。文革后66届、67届、68届称老三届,其中67届、68届于66年改中专建经班,68年分配工作了。</p><p class="ql-block"> 1958年至1962年为建工部子第中学。</p><p class="ql-block"> 局中有66届、67届、68届,三届初中班,李淑兰66届、王福华67届、高风莲68届(后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同济大学并留校)。</p><p class="ql-block"> 1966年,第四届高中毕业班(局中),当时志愿已填报。由于文化大革命,高考先是延期,后到7月15日宣布取消,按排下厂劳动或到农村参加四清运动。徐佑福就是这一届高中毕业的,高考志愿班主任,给参考的第一志愿是重庆大学,第二志愿是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第三志愿由于时间长忘了。</p><p class="ql-block"> 取消高考后,徐佑福在校参与文化大革命,他们班批判过中技校的组织部长的方式,就像谈心那样,老革命也反思偏离了毛主席革命路线。</p><p class="ql-block"> 取消高考通知中,明确可下厂劳动,也可参加农村“四清”运动。8月初至11月初在德阳城关公社,和贫下中农相结合,住在那里轮流在贫下中农家吃饭,当时不允许在生产队长和出身不好的家庭吃饭,印象最深的是四川人老乡家里的泡菜特别好吃。</p><p class="ql-block"> 10月18日,做为学校红卫兵代表,每个班派三人,参加毛主席第四次接见红卫兵,在长安街检阅,车队车速很快过去,没有看清。</p><p class="ql-block"> 11月13日,告别了“四清”工作队和老乡,离开农村。和班里的同学去北京串联,等候毛主席第七次接见红卫兵。11月26日,早上天不亮就从百万庄出发,由解放军带领到北京西郊机场等候。下午,毛主席的检阅车队来了,离得很近看得很清楚,短暂一会,刚站了起来看就被身后的战士拉坐下,检阅车队速度加快迅速离开。</p><p class="ql-block"> 德阳局中大串联从10月份就开始了,从北京回来后,和几个同学又去重庆串联。1967年有多半时间在学校,那一年武斗比较厉害,四川成都、德阳闹的凶。</p><p class="ql-block"> 1968年暑假前两个月,和同学在各个小学当代课老师,在火车站小学代课。暑假后学生都回校复课闹革命,工宣队进驻学校到1969年1月。</p><p class="ql-block"> 22岁又开始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69年2月4日至1971年3月下乡,在德阳通江河对岸中江,属深丘陵地带。24岁以后才招工到单位参加工作。</p> <p class="ql-block">↑局中第四届毕业生三年一班全体师生摄影留念(1961年7月1日)。徐佑福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六.德阳部分初中(西南工程管理局附属德阳中学)</p> <p class="ql-block">  1962年,建工部第一工程局与四川省建设厅合并,成立“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一局子弟中学改名为西南工程管理局附属德阳子弟中学。</p><p class="ql-block"> 1964年至1965年,上学期,又称西南工程管理局半工半读技术学校。</p><p class="ql-block"> 1965年下学期改为建工部一局中技校,分为中技部、中学部。建工部一局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有木工班、钢筋班等。</p><p class="ql-block"> 局中还有六六届、六七届、六八届,三届初中班。因文化大革命,六六届、六七届、六八届没有正规的毕业照(校领导、老师参加的),那时有和工宣队的合影。</p> ↑徐佑福提供。 <p class="ql-block">↑张继平届,初中毕业照(第五届),1962年毕业。徐佑福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西南工程管理局附属德阳中学欢送第六届(初中)毕业班留影(1963年7月8日)。前排右七是徐佑福,后面是局中校长陈殿魁。徐佑福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中建部西南工程管理局附属德阳中学第七届(初中)毕生生留影(1964年6月21日)。徐佑福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七.西南工程管理局附属德阳中学(高中)部分</p><p class="ql-block"> 黄连春的二哥黄连奎(1944年出生),是局子弟中学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他考入四川大学物理系,现在成都中国核动力研究院居住。</p><p class="ql-block"> 局中学教学质量挺好,徐佑福上面一届高中毕业生,百分之五十六的人考取了大学。</p> <p class="ql-block">↑西南工程管理附属德阳中学欢送(首届高中)班留影(1963年7月8日)。徐佑福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中建部西南工程管理局附属德阳中学(第二届高中)毕业生留影(1964年6月21日)。徐佑福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西南工程管理局附中(第三届高中)毕业生合影(1965年7月3日)。徐佑福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1963年,黄连成局中高三毕业。黄连春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1963年,黄连奎局中高三毕业。黄连春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1964年,黄连春小学四年级。</p> <p class="ql-block">↑黄连春(1948年出生)文革老三届未上高中,宗守瑜和黄连春一样,下乡到德阳金山公社,靠近绵阳市,1969年下乡。黄连春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周德才,1951年出生。家中老大。因家境困难,初二中途辍学,德阳西街中学。</p> ↑周德才。 <p class="ql-block">↑德阳老家属区。蔡杰提供。</p> ↑德阳老家属区。 <p class="ql-block">↑德阳老家属区。蔡杰提供。</p> 八.分家 <p class="ql-block">  1964年,国家开始搞大三线军事战备工程建设。1966年开始从德阳往达县地区迁移,建设062基地。</p><p class="ql-block"> 1966年,成立“长江工程指挥部”。</p><p class="ql-block"> 1968年,将“长江工程指挥部”更名为“103工程指挥部”。一局与103分家,103独立出来。</p><p class="ql-block"> 103的德阳留守人员的子女上学,一局就不再接收了。103在105,1969年新建了一所103中学,解决子女上学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耿世才家是德阳留守的木材连的人,68年、69年的小学毕生,开始在103新中学上学。1969年9月开学时,学校正在建,什么都没有,上学自己带小凳子,还要参加建校劳动。学校的课桌椅子,都是学校让学生们去德阳西大街,一个小家具制造厂抬回来的。他1972年,初中毕业时,因父亲有病,1973年父亲就去逝了。当时就在德阳103留守处干临时工,没下乡,当时叫留城。</p><p class="ql-block"> 1975年7月25日,他们家从德阳搬迁到洛阳,又在103基地管理处,继续干临时工。1975年12月10日,招工到水电连。(耿世才)</p><p class="ql-block"> 黄连春家属于德阳留守组的,他们家从德阳直接搬家到洛阳,当时他在胡家三处机械连上班。德阳搬家的时候,很多那些书本、照片、不用的东西,全都是扔了、卖了,因为邮寄东西要花邮费。所以原来有很多的照片,现在什么照片都没有了。当时李德发老师,还带着他们一起照相,洗照片有暗房,班里很多同学都参加了,学显影、定影、洗照片。(黄连春)</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1970年,一部分子女的父母要调到山沟里工作(土主、胡家),同学分手照。耿世才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德阳103中学。耿世才(1955年出生)提供照片,1972年初中毕业照片,</p> <p class="ql-block">九.德阳在地方学校上中学部分</p> <p class="ql-block">  当时有少数人未在局中上学,1964年,张国栋小学毕业后,就读于地方中学,罗江中学,百年老校。史那静也在这所学校上学。</p><p class="ql-block"> 周连娣在105的103上学,因为当时103的同学走的差不多了,初一在103中学上的,后转入一局东方红中学毕业。德阳新建的103中学(1969年开学),运行到1975年就停办撤人了。</p><p class="ql-block"> 103人在德阳最后的人,四公司一部分去了盘锦,二公司一部分搬到了洛阳(有50多户),有少数一公司的人一直留在了成都。周连娣留城未下乡,和她留城的人有张继均、杨德萍、张子文、姜丽君等。</p> ↑张国栋提供。 <p class="ql-block">↑周连娣去局中前和同学的合影(1972年)。前左张培丽(103四公司去了盘锦),前右(周家梗,洛阳,她不幸已经去世多年),后左周连娣(洛阳),后右刑忠丽(103四公司,先到唐山,现在北京)。周连娣(1958年出生)提供照片。</p> 十.德阳70年代初小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3人从德阳进入山沟的时间不同(达县地区),大多数家属子女,是在1970年左右搬到达县的。德阳还有一部分子女在上学。</p> <p class="ql-block">↑德阳105小学四年三班同学红小兵留影(1970年12月30日)。李世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德阳105小学三年级合影(1970年),要转学到山沟(达县)前。蔡杰提供。</p> <p class="ql-block">↑德阳105小学三班几位同学分别留念(1971年10月28日)。</p><p class="ql-block">左1×××,左2陈维菊一直留在德阳,左3陈美娟在二公司,左4李燕蓉在唐山二局安装公司,左5白金萍在唐山二局安装公司。李世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德阳(1971年)四年六班全体同学留影,有同学往山沟里搬迁前,老师带同学的留影。李世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德阳(1971年)四年六班班委合影。李世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一O三.二团子弟小学72年毕业合影(1972年级小学毕业照),105小学。李世妹(1959年出生)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上面四张照片,是(1972年)级德阳(小学)毕业照,局部放大的照片。李世妹提供。</p> <p class="ql-block">十一.进入达县地区103指挥部二团子弟学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9年,从德阳开始分批次往达县的土主、胡家,搬家属及子女。在达县的张家湾、土主、胡家镇四营,先后建起了103子弟校。</p> <p class="ql-block">1.103指挥部二团张家湾子弟小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家湾子弟校,只有小学,1970年投入使用,这时住在王家沟、淹佛洞、张家湾和胡家镇上的单位子女,就在这里上子弟校。主要是二营、三营、四营一部分的子女。极少人在胡家的地方学校,胡家完小上学。</p><p class="ql-block"> 这个学校运行到1972年,就停止了。张家湾学校的负责人是殴主任、潘老师。撤校到胡家镇四营的新校区。</p> <p class="ql-block">↑张家湾小学老师,1972年。蔡杰提供。</p> <p class="ql-block">↑张家湾小学合影。1972年8月1日。蔡杰提供。</p> <p class="ql-block">2.103指挥部二团土主子弟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土主的学校有小学和初中,小学建在搅拌站的位置,中学建在一座山坡上,距小学有一公里多远,如同甲区到乙区,比张家湾和胡家的学校都大。1971年开学,运行到1974年撤校,搬到了胡家四营校区。</p><p class="ql-block"> 李世妹到土主较早,1966年随父亲先到土主,就在土主当地的学校上了一年级。</p><p class="ql-block"> 1967年,二年级又转回了德阳105小学上学。</p><p class="ql-block"> 1970年,四年级下半学期没毕业,她家从德阳正式搬家到土主,又到土主子弟校继续上四年级下半学期。</p><p class="ql-block"> 1972年,在土主小学毕业。在土主初中一年级上了半学期。</p><p class="ql-block"> 1973年,下半学期她家从土主搬家到胡家,又在胡家四营子弟校上学。</p><p class="ql-block"> 1974年,初二刚好毕业。她家搬到洛阳,在洛阳基地子弟校上学。到了洛阳上初三,高中上了一年。</p><p class="ql-block"> 1977年就下乡了,她们高中二年级没有上,就把高一、高二、初三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全部一起下乡在龙门。她们高一和高二两届,原来在小学都是一个班的,就是转学转的,土主→德阳→土主→胡家→洛阳,转来转去的都给转低了届数,可能原来在德阳,分秋季春季的原因。她们这一批大的有1957年的,小的有1961年的,五个年龄段。李世妹不是在转学,就是在转学的路上,转了五次学,这学上的有点乱。</p><p class="ql-block"> 孙军(家中排行老三)家从德阳搬家到土主,一开始住汽车连后,后搬油库旁边,离汽车连不远,但距搅拌站小学可不近。当时家中的大哥孙明、二哥孙云在镇上的学校上学。好多子弟一开始都在镇学校上学,加工厂的家属们都住在土主后街河边,距镇学校都很近。</p><p class="ql-block"> 1971年搬家到搅拌站,他正好在子弟校上了一年级,语文班主任张国云老师,音乐杨英川老师(校少先队辅导员)。</p><p class="ql-block"> 1973年搬家到胡家,二年级在土主上了半学期,在胡家四营子弟校就读,二年级班主任龚梅宝老师,三年级语文班主任李秀荣老师。</p><p class="ql-block"> 1974年搬家到洛阳子弟校上学,四年级数学班主任王道珍,五年级语文班主任王梦兰老师,初一至初三语文班主任杨仁富老师,高一数学班主任马长家老师,高二物理班主任张继富老师。</p><p class="ql-block"> 1981年5月高中毕业,在二公司洛阳市搪瓷厂搪烧车间工作,10月到土建工程一处一队架子班工作。</p><p class="ql-block"> 孙军家兄弟五人,大哥孙明1972年在土主子弟校上完初一,1973年在胡家子弟校上完初二,1974年在洛阳子弟校读初三,1975年8月28日,下乡在渑池县张村公社河南庄村,曾写过多首有关河南庄村知青时代的诗词。</p> <p class="ql-block">↑1973年,龚梅宝老师(提供照片)带班级(二年级下半学期)去单位胡家工地义务劳动。</p> ↑扬英川老师提供视频。 ↑杨英川老师提供照片。 ↑王桂琴老师提供照片。 ↑王桂琴老师提供照片。 <p class="ql-block">↑土主学校的部分老师。右一开始依次是:1.赵金凤五年级小学数学,2.龚美琴初中语文,3.杨英川小学音乐,4.宋秀华四年级小学数学,5.王素华初中数学,6.李世秋初中班主任、初三数学,7.于振凤五年级小学数学,8.王桂琴初中政治,9.王学军五年级小学语文,10.温金秀小学数学,没到洛阳。</p><p class="ql-block">李世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土主小学五年一班,1972年。王学军老师班级部分同学和老师合影。左王学军、于振凤老师。李世妹提供照片。</p> ↑土主学校 <p class="ql-block">↑土主学校。一0三指挥部二团子弟中学首届毕业留念(1972年8月12日)。这里大多数人后来是下洛阳农场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3.103指挥部二团胡家四营子弟学校</p> <p class="ql-block">  1972年,王家沟四营的人和淹佛洞二营的人,都搬到了胡家镇。1972年,土主的一营、三营、四营的一部分人,也开始往胡家搬家。胡家四营子弟校,从1972年运行到1976年撤校,搬家到洛阳永久性基地的校区。</p><p class="ql-block"> 郑逢春(1963年出生),1969年,六岁半在成都上小学一年级。1970年至1974年,在达县地方小学和103子弟校完成小学。1975年至1980年,在洛阳子弟校中学完成初中、高中。</p><p class="ql-block"> 蔡杰(1960年出生),1967年至1970年,在德阳子弟校上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1970年至1972年,在胡家张家湾子弟校上三年级至五年级;1972年至1975年,在胡家四营子弟校上初一至初三。1975年10月30日,上学期提前拍了初中毕业照。1976年7月份胡家撤校址,搬往洛阳,同年9月1日开学,在胡家当地学校读了上半学期高中一年级。1977年搬到洛阳,在洛阳子弟校3月到7月,上高中一年级下半学期。高中上了一年就毕业了,赶着最后一批1977年下乡,1978年起往后就不下乡了,所以就让赶紧毕业去下乡。</p><p class="ql-block"> 所以龙门这批知青是最复杂的,高一、高二和上面一届赵红艳、魏凤云那一届,然后还有下面那一届孟庆甫他们,他们那一届有一些年龄大的就也不上高中了,只要年龄够的,就直接跟着这一届下乡了,好像是1960年以前出生的,相当于由三届人组成龙门知青,按说应该属于78届高中毕业。</p> <p class="ql-block">↑国家建委二局二公司子弟学校初七六级师生留念,胡家初三毕业照(1975年10月30日),之所以在初三的上学期,刚开学不久提前拍毕业照,是因为胡家学校在1976年暑假期间,就拆除停办撤校到洛阳了。蔡杰提供照片(1960年出生)</p><p class="ql-block">一排左起:金凤云、李淑清(安装公司)、杜雅清、杨彩珍、刘淑琴、李元红、杨金芳、张秋华、庄淑杰。</p><p class="ql-block">二排左起:曹月侦、吴(化学老师)、王正之(班主任老师)、邹勇(语文老师)、刘(工宣队)、魏(工宣队)、程万蜀(数学老师)。</p><p class="ql-block">三排左起:仲川、郭玉华(安装公司)、李春英、陈秀英、赵桂兰、赵淑英(安装公司)、于振文、朱小珍、朱丛莲、李玉珍、吴德帆。</p><p class="ql-block">四排左起:夏维田、徐德阳、蔡杰、王兴义、姜忠涛(安装公司)、邓建富(安装公司)、李振冲、肖立新、张廷川(安装公司)、聂家瑞。</p> <p class="ql-block">↑1977年8月14日,洛阳高中毕业留影。前排左××义、中2肖立新、右3蔡杰,后排左聂家瑞、中夏维田、右赵春立。蔡杰提供。</p> <p class="ql-block">↑左夏维田、右蔡杰,那个年代流行的军帽。。蔡杰提供照片。</p> ↑蔡杰提供照片。 ↑蔡杰提供照片。 ↑蔡杰提供照。 <p class="ql-block">↑前面王成、吴德帆,后面蔡杰、张助清。1981年,照于三洛阳王城公园。蔡杰提供。</p> <p class="ql-block">十二.103二公司洛阳基地子弟学校</p> <p class="ql-block">  洛阳基地学校,小学楼从1974年开始起用,中学楼从1976年开始起用。</p><p class="ql-block"> 我家1974年冬,从宣汉县胡家搬到洛阳,当时我6岁多。1975年上小学一年级,当时的小学一年级是活动板房,靠近粮站,坐的是通长的木跳板,地面是铺的临时红砖。冬天时就在粮站的斜坡道滑冰玩,粮站西南角的土堆上还有一个遗留下来的碉堡,男同学有时在那里用土块打架玩。</p><p class="ql-block"> 1976年,上二年级时搬到了小学部的楼房,当时的语文班主任于老师住乙区的4楼,没有多长时间就调走了,听说调到唐山了。二年级当时在一楼,班级走廊的北侧有一间凉水房,砌了一个大水池。尤其是到夏天时,课间休息十分钟或体育课后,经常在那里喝自来水凉水,那个年代也没有多少人带水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是那个年代的主流意识。一楼西侧的楼梯间下,一间借阅图书室的地方,西山墙北侧是开水房。当时的小学部和中学部,还没有围墙和围栏,小学部操场,是公司和学校办活动最多、最热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洛阳小学五年二班全体师生合影,1975年6月1日,孙辉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二局二公司洛阳子弟中学初三三班合影红卫兵留影(1978年9月),班级红卫兵人员留念。孙军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二局二公司子弟校,1980届高中毕业照。孙辉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二局二公司洛阳子弟校,1981年高中毕业照。孙军提供照片。</p> 十三.职业再教育 <p class="ql-block">  十年文革结束后,1977年,国家开始恢复了正常高考。对于在十年文革中影响学业的人,国家、企业又通过各种办法进行弥补,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子弟校也办起了文化补课班,对文革的毕业生,进行文化补习。</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各种函授、函大、夜大、电大、业大、职大,相继而生。</p><p class="ql-block"> 也有通过考试,单位择优选出委培生进行学历提升,到四川建校、重庆建校、哈尔滨建校、太原建校、(洛阳农机学院、洛阳工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科技学院、二局中专校等进行带资委培学习。</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也有很多在管理岗位的人员,派出进修学习深造。</p> ↑徐佑福提供照片。 ↑张国供提供。 ↑张国栋提供。 <p class="ql-block">↑张国栋退休后生活在深圳,继续再学习。</p> <p class="ql-block">↑1983年拍摄于二公司宣传部,左起:张继均、邓一凡、孙辉、补元春。孙辉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1985年拍摄于二公司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十四.103洛阳基地学校结束企业办校的历史使命,移交社会化管理。</p> <p class="ql-block">  103二公司洛阳永久性家属区基地,是职工、家属子女住人最集中、最正规、最大的一次基地,也是子女上学最集中、最正规、最大的一次子弟学校。</p><p class="ql-block"> 自70年代从四川达县、德阳撤校,迁往洛阳后。从1974年开学到2006年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运营了三十二年。在这段时间内教育、培养了大多数的建二代和建三代人。</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建二代人成为企业以后的主要力量,他(她)们牢记红色基因,使企业薪火相传。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人才,有以后在国家机关从事翻译的人员,有成为博士的医务工作者,有在陆海空三军成为军事干部的人,有在企业成为高管的人,有从事教师职业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3子第校小学(二局二公司子弟校小学),约在2006年改名为西工区第四实验小学,后又改名为黎明小学。纳入社会管理移交地方政府。</p><p class="ql-block"> 103子第中学(二局二公司子弟中学),解散。校址曾改为一家中等专业学校一段时间,后由另一家学校接手。</p><p class="ql-block"> 103洛阳子弟校,完成了计划经济,特定历史下企业办校的历史使命,给建一代、建二代、建三代,曾经带来无数快乐的地方,举行各种学生、职工活动的运动会,节假日文艺节目演出,庆祝各种重大活动,晚上放露天电影,八九十年代周末的舞会等。一切都已成为可留恋和难以割舍的过去!</p><p class="ql-block"> 借以此文,向那些曾对建二代、建三代子弟历届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和辛勤的园丁致敬!</p> <p class="ql-block">↑现今的103子弟校址,校名改为西工区黎明小学。照片从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现今的洛阳子弟校址中学楼。</p> <p class="ql-block">↑现今洛阳子弟校址中学楼东侧(原水电处院内),已改校名。</p> <p class="ql-block">↑现今的洛阳子弟校址东侧。</p> ↑现今的洛阳子弟校址。 <p class="ql-block">↑现今的洛阳子弟校中学楼址(原正门)。</p> <p class="ql-block">↑现今的洛阳子弟校中学楼址(正大门)。</p> <p class="ql-block">↑现今的103子弟校中学址,学校改名为洛阳长春中学103校区。照片从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  感谢对此文提供指导、帮助、信息、资料和照片的人,原中建二局南方公司党委书记张继平(1945年)。</p><p class="ql-block">徐佑福(1947年)、曲艳茹(1947年)、黄连春(1948年)、粱存海(1949年)、周德才(1951年)、张国栋(1951年)、孙和祥、张基、王晶波(1953年)彭建伦(1955年)、耿世才(1955年)、孙明(1958年)、周连娣(1958年)、李玉珍(1958年)、李世妹(1959年)、蔡杰(1960年)、孙辉(1963年)、郑逢春(1963年)、孙军(1963年)、郑树清(1964年)等哥、姐。</p><p class="ql-block"> 有不实和错误之错,请知情者指出,以便修正。</p><p class="ql-block"> 本文照片提供者,是指向本人转发照片的人。也许有些照片,并非是转发者本人存有的照片,通过其它渠道收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