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三秦大地,感受三秦文化

蓝梦

<p class="ql-block">  我是西安高新三小三年级小学生杜锦秋,过完这个暑假我就是四年级学生了。我虽然是西安出生,西安长大的孩子,可西安的很多地方我都没有去过。利用这个暑假,我带上手机跟奶奶一起逛逛我们的西安城。下面就请跟着我游走西安的大街小巷,看美景,赏古迹,品美味。因为我家住南郊,行走三秦就从南门开始喽……</p> <p class="ql-block">  西安南门,又称:南天门,永宁门。是西安古城四门之一。城墙的每道门都有三层门楼:阙楼、箭楼、和正楼。阙楼在外,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箭楼与正楼之间为瓮城,站在瓮城墙头很容易使人想起“瓮中捉鳖”这个成语。</p> <p class="ql-block">南门西侧的松园</p> <p class="ql-block">南门东侧的榴园</p> <p class="ql-block">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p> <p class="ql-block">  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1370至1378)年,以公元6世纪时隋唐皇城墙为基础扩展形成,周长13912米。墙体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厚度大于高度,建筑稳重坚固。自1983年开始的环城建设工程,逐步建成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环绕,风格古朴、粗犷,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环城公园。以城墙为主体,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女儿墙垛口、城门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体系,为游客直观了解古代战争提供了珍贵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湘子庙街得名于湘子庙,位于南门里的西边,在西安很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湘子庙原为韩湘子故居,建于宋代, 是西安城内现存的唯一道教祖师庙。传说湘子庙是“八仙”中的韩湘子出家之地,创建于宋,道教界亦说创建于五代,金元时毁于战火,湘子庙的格局定于明代的。自明末到民国初,湘子庙一直香火鼎盛,后经战乱,其殿堂或被占或遭毁。湘子庙后院在民国时期被借用,解放后为清洁队办公处。全国的湘子庙有十多处,西安的湘子庙是韩湘子出家之地。故而,历代以西安湘子庙为湘子文化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德福巷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南门湘子庙街北侧,隋唐时期曾经为皇城的一部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茶馆、咖啡馆和酒吧业逐渐兴起,并逐步走向繁荣、形成规模。一段时期内德福巷与回民街并肩成为具有西安代表的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  西安南大街有条小巷叫“粉巷”,打听来几种关于“粉巷”名字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说以前粉巷是西安城的粮食一条街。据说街道上撒满厚厚的粉面,由此得名。(有一个小故事,一个磨面老板雇用了一个短工,此人为了不被炒掉,每次赶驴之前给驴抽烟,后来老板将其解聘,问题是此人走后,不管用什么方法,驴也不走了,老板百思而不得其解,只好将其召回,估计老板到死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说法是粉巷是以卖胭脂得名,也就是现在的化妆品一条街,离的很远就能闻到浓浓的胭脂味道。</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种是说粉巷是当初皇上选妃子的街道,因为西安是当年的国都,每年粉巷都住满了进城等待被选的妃子,她们的身上有好闻的胭脂粉味道。最后一种说法是说粉巷以前的确是选妃子的地方,到后来演变成各式青楼。</p> <p class="ql-block">  竹笆市街的来历:竹笆市街正对着鼓楼的南门洞,站在大街上,透过层层茂密的树冠,能看到鼓楼高大的身影。整条街道南北向,南起西大街东头,北至粉巷而终。在路北段的西面,竹笆市街与东西走向的马坊门小巷相接,路南端的东面,则与西木头市和粉巷相连。这条不大的街道,西南有清代的巡抚部院,俗称南院门;东北有鼓楼,钟楼,正处于西安最繁华热闹的地段。竹笆市南北总长417米,宽13.5米,算是一条小街道。然而,它的岁数并不小,大约从明代起,竹笆市便逐渐形成,清代便已成为一条颇为繁华的商业街。如果再向前推算,竹笆市所在地,在唐代时是长安城皇城内的“吏部选院”所在,唐末,韩建将长安城改造为新城后,这一地区便逐渐演变为居民坊巷。到了明清时期,竹笆市成为商铺集市集中的商业街,据记载,当时的竹笆市街道里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书店、金店,而其中又以竹笆市最具规模最有名,所以人们便以竹笆市命名这条街道,而这一名称也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然而,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在1966年,竹笆市街曾一度改名为“革命街”到了1972年,又恢复了竹笆市这个老名字。名副其实: 随着时光的流逝,竹笆市已经成为了西安的城市符号,它的珍贵,不仅仅因为有着一个五六百年历史的名号保留至今,更是因为作为一条独具特色的商业街,能将经营竹器的商业传统从明代,清代,民国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西安市内,这种“名副其实”的老街道也许不多了吧?从明清一直到现在,竹笆市一直保持着以经营木器,竹器为主的商业街的特点。在老西安中,一直有种说法,竹笆市里的住户,很多都是世代经营竹器的生意人。据一些老人回忆在解放前,竹笆市街上的竹蔑匠们,每到正月二十三还要酬神祭祖,搭台演戏。这些说法的真实性至今已无法考证,不过有书上说,从解放前后至今,竹笆市大街里经营竹器木器和家具生意的商人,几乎都是从河南移民到西安来的,他们依靠着老乡的推荐,到竹笆市做学徒,工人,或是经营小本生意,以此养家糊口,在诺大的西安扎下脚跟。虽然今天的竹笆市里也有不少经营家具竹器木器的店铺,不过他们大都是近些年迁来的,传统的竹器作坊在此已经绝迹。</p> <p class="ql-block">  西安古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坐落于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西安钟楼的西北方向,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每边长35.5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西安鼓楼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  北院门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回民街,作为西安风情的代表之一,以饮食集中而出名。回民街是回民街区多条街道的统称,由北广济街、北院门、西羊市、大皮院、化觉巷、洒金桥等数条街道组成。 这里之所以能成为西安旅游打卡首选,与其独特的西安市井生活魅力密不可分,同时也是老西安特色文化的浓缩写照。</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穿越星缀其间的传统民居,感受晚清建筑的朴实风骨;耳听民俗风情浓厚的吆喝叫卖,体验盛唐皇城根下的商旅兴浓;穿梭在僻静悠远的小巷,寻找发生在此的红色记忆;细数隐匿市井的寺院,倾听“七寺十三坊”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吃,自然不用说。北院门风情街作为全国十大小吃街区,众多老字号美食品牌彰显了西安美食文化的技艺精髓和悠久历史,早已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第一要素。</p><p class="ql-block"> 除了悠久的历史痕迹和诱人的饕餮美食,如今的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因为诸多精品民宿的聚集,旅游体验更加开放全面。特色民宿全方位的个性化需求吸引更多游客长时间在此停留,让广大游客在一份宁静中纵观市井繁华,享受无与伦比的古城夜景,促使地区旅游的二次消费水平和“夜光经济”发展快速提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1]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人通常所说的“书院门”,指的是从碑林到关中书院门口的一条步行街,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书院门位于南门内东侧,东至安居巷接三学街。明万历二十年间(1592),学者冯从吾,今长安县人,因与阉党斗争失利,辞官归里,在宝庆寺讲学。后辟新址,在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学生常至千人,为著名学府。后为阉党所迫,书院毁冯从吾在此坐两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规模修建。现为西安师范学校,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于佑任曾住32号。西口有唐宝庆寺华塔。1991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风格建为文化旅游街。</p><p class="ql-block"> 书院门是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色颜体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街道两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筑,街道为青石铺砌。这里能体会到西安不同于别处的城市风景。书院门向东走到尽头便是碑林。</p> <p class="ql-block">  书院门步行街道,修建的古色古香,是一处仿古建筑,走进西安书院门步行街内,这里地面是由青石铺满的,大家从东走到尽头就是碑林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白天的时候,还是比较安静的,主要是书画一条街,到了晚上,这里就很热闹了,变成了美食一条街了,大家可以吃到很多西安特色美食。这里白天集聚文人气息,晚上气氛热闹,这样丰富的旅游景区一定会让大家喜欢的,这里的主要景点有着牌楼、关中书院、宝庆寺华塔、湖笔人家、唐宝斋、毛笔、字画、埙、拓片等。</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始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于右任二弟于孝先,名伯行。购入做全家住宅使用。由于于右任先生一生不置私产,回乡时,也常居于此,一九三七年起,于先生发妻高仲林和女儿一直就在此居住。一九七一年七二年母女俩人在此去世。于先生晚年写诗多首怀念居住在此妻子和女儿。于右任先生,名伯循,字右任。1879年4月11日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1964年11月10日逝于台湾台北市,享年86岁。先生是民主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真诚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一代书法大师。先生少时聪而好学,17岁为秀才,25岁中举人。其间,曾挥笔直呼:“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民主革命思想跃然纸上。他文超群,思敏捷,志高存,被誉为“西北奇才”。先生的书法自成“于体”,大气磅礴,强悍奇崛,充满着正气之神韵,有“草圣”、“书圣”之美誉。他花费数十载编纂的“标准草书千字文”在书法界独树一帜,堪称草书美的典范,影响至深。于右任先生对国家、对人民忠贞不渝。他一生布衣粗食,生活俭朴,不置私产,两袖清风,却倾心办教育,修水利,赈灾民,救文物。上海复旦大学、西北农学院、三原中学、三原民治小学,都倾注着先生创建之心血;由他和杨虎城将军等人主持修建的泾惠渠,至今仍流水潺潺,福泽人民;他一生喜好碑石刻文,收藏各种名碑多达387余块,为使这些碑石得以永久保存,他将这些碑石全部捐给了西安碑林。</p> <p class="ql-block">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西北书院之冠,位于现陕西省西安市。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关中书院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是明清两代陕西的著名学府。2009年7月,随着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西安文理学院,自那时起关中书院就成为西安文理学院北校区,接续了文理学院与关中书院深厚的历史渊源。[1]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著名学府,位于西安市南门内东侧书院门街西口。关中书院对西安文理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大学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关学精神也对西安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产生着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15号,占地面积3.19万平方米,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隶属于陕西省文物局,主要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分组成,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地方专题性博物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碑林成立。1953年,孔庙被扩充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区。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碑林从省博物馆中拆分成一座独立的博物馆一西安碑林博物馆。截至2019年末,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品有1356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81件/套,举办展览8个,教育活动285次,参观人数87.68万人次。2008年5月,西安碑林博物馆被评为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8年10月,西安碑林博物馆被评为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下马陵”因董子而知名,这位董子即我国西汉时期的哲学家、儒学家董仲舒。西汉初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提倡无为的“黄老之道”盛行。经“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董仲舒推行的“大一统”思想契合社会需要,能够巩固皇权加强思想统治,得到汉武帝推崇。 </p><p class="ql-block"> “下马陵”又称“蛤蟆陵”,位于今西安市和平门城墙内董仲舒墓的所在地,包括东起和平门,西至文昌门,全长800余米的区域。中文名“下马陵”地理位置西安城墙和平门内,是西安城墙内唯一的古墓,由于长安官话中“下马”二字与“蛤蟆”同音,所以几经流传,便被称作了蛤蟆陵。董仲舒的墓之前并不在下马陵,到了明朝有人把董仲舒的墓迁到了西安下马陵,安葬在汉长安城城南。一日汉武帝经过这里时,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自明代开始,从西安文庙到关中书院再到蛤蟆陵一带一直是文人墨客流连之处。抗战时期,下马陵是西安重要的政治中心。</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总占地面积9141平方米。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变旧址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成立西安事变纪念馆筹建处。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正式建成西安事变纪念馆,并对外开放。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陕西省和西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和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整个公馆为民国建筑风格,以东、中、西三栋三层小楼为主体建筑,另有北排平房为传达室、承启室、军人接待室和汽车库;南排为食堂、卫士宿舍。西楼旁还建有中西餐厅。张学良在这里生活办公、运筹帷幄。1937年东北军东调离陕,张学良公馆退租,另易其主。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应邀来到西安,当时住的就是张学良公馆东楼。12月23日-24日,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与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宋美龄在张公馆西楼举行了谈判,迫使蒋介石同意接受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等协议。</p> <p class="ql-block">  永兴坊,原地为唐朝魏征府邸旧址,是西安市为了继续完善顺城巷历史风貌,充分彰显古城历史底蕴,扩大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2007年在原址上建造的,为古城再添了一个“坊”式的精品项目。项目总占地15亩,东西长130米,南北宽88米,按规划设计拟建仿古“坊、肆”建筑群、牌楼、休闲绿化广场、内街、井房以及建筑物外墙仿古装饰等等,主要以关中牌坊和具有民间传统的建筑群组合,形成古里坊式布局,展示古长安城的街坊式形态和历史生活气息,以及传统民俗生活空间。</p><p class="ql-block">永兴坊美食区共分三个区域:</p><p class="ql-block">陕北区:</p><p class="ql-block">1、子长煎饼 (省非遗) 始于1370年</p><p class="ql-block">2、子洲馃馅 (名吃)</p><p class="ql-block">3、绥德黄馍馍 (省非遗)</p><p class="ql-block">陕南区:</p><p class="ql-block">1、安康蒸面 (名吃)</p><p class="ql-block">2、宁强千棰酥 (名吃)</p><p class="ql-block">3、洋县大咸德 (中华老字号) 1856年</p><p class="ql-block">4、汉阴炕炕馍 (市非遗) 1160年</p><p class="ql-block">5、镇巴炕洋芋 (名吃)</p><p class="ql-block">6、柞水洋芋糍粑 (省非遗)</p><p class="ql-block">7、紫阳蒸盆子 (市非遗)公元前202年</p><p class="ql-block">8、汉阴白火石汤氽 (名吃)</p><p class="ql-block">关中区:</p><p class="ql-block">1、三原千层油饼 (省非遗)1909年</p><p class="ql-block">2、澄城羊肉泡 (非遗)</p><p class="ql-block">3、泾阳老茶馆 (省非遗) 1068年</p><p class="ql-block">4、岐山擀面皮 (省非遗) 1980年</p><p class="ql-block">5、岐山大刀臊子面 (省非遗)1658年</p><p class="ql-block">6、潼关肉夹馍 (省非遗) 630年</p><p class="ql-block">7、大荔带把肘子 (省非遗)1488年</p><p class="ql-block">8、蓝田荞面饸饹 (名吃)</p><p class="ql-block">9、西府美阳酒家 (名吃)</p><p class="ql-block">10、渭南麦秆画 (工艺品)</p><p class="ql-block">11、礼泉醪糟作坊 (作坊)</p><p class="ql-block">12、岐山辣子面作坊</p><p class="ql-block">13、秦镇米皮 (省非遗)公元前220年</p><p class="ql-block">14、咸阳biangbiang面 (省非遗) 635年</p><p class="ql-block">15、西安粉汤羊血 (名吃)</p><p class="ql-block">16、三原蓼花糖作坊 (省非遗)1498年</p><p class="ql-block">17、武功麻花作坊18、三原老黄家 (省非遗)1830年</p><p class="ql-block">19、彬县御面 (名吃)20、彬县传统榨油作坊 (省非遗)</p><p class="ql-block">22、老城酒肆(非遗、中华老字号)</p><p class="ql-block">21、贵妃龙须酥作坊</p><p class="ql-block">22、彬县传统杂粮作坊</p><p class="ql-block">23、白水九煲一锅(名吃)</p><p class="ql-block">24、礼泉烙面 (省非遗)公元前1146</p><p class="ql-block">25、礼泉农家豆腐作坊</p><p class="ql-block">26、农家豆腐餐厅</p><p class="ql-block">27、淳化荞面饸饹(省级非遗)</p><p class="ql-block">文化之坊</p><p class="ql-block">街区内建有杨贵妃皮影、方言文化墙、陕西八大怪街景墙等景观</p><p class="ql-block">长安城108坊微缩景观</p><p class="ql-block">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城内百业兴旺、外郭城包含了108坊和东、西两市,整体布局也体现了唐朝“里坊”制度和文化。</p><p class="ql-block">永兴坊--杨贵妃皮影</p><p class="ql-block">永兴坊--杨贵妃皮影,高5米,形象源自传统戏剧“贵妃醉酒”。</p><p class="ql-block">座山照壁</p><p class="ql-block">座山照壁是从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来的,这种照壁外形上与山墙连为一体。</p><p class="ql-block">镜鉴</p><p class="ql-block">意思是指照镜子,鉴察,警戒</p><p class="ql-block">太宗谓群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后来魏征死了,太宗流泪说:“魏征没,朕亡一镜矣!”</p><p class="ql-block">陕西方言广场</p><p class="ql-block">方言字:</p><p class="ql-block">“嘹扎咧”,陕西方言“好极了”的意思。它的意思是就是特别好,很爽很不错的意思。</p><p class="ql-block">陕西八大怪铁艺剪纸</p><p class="ql-block">关中八大怪是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独特的传统民风民俗。永兴坊沿袭历史民俗,制作了了生动有趣“铁艺八大怪剪纸”,传承“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游客们探寻的一大热点。</p><p class="ql-block">旅游名片</p><p class="ql-block">永兴坊项目总占地15亩,东西长130米,南北宽88米,主要以仿古“坊、肆”建筑群、牌楼、休闲绿化广场、内街、井房形式建造,展示古长安城的街坊式形态和历史生活气息,以及传统民俗生活空间。</p><p class="ql-block">永兴坊,不仅将里坊文化的建筑作为保护重点,更将陕西非物质美食文化的城市人文精神作为发掘和保护的核心。充分利用千年里坊深厚的文化底蕴,取陕西民俗文化为内涵,以明清仿古建筑群落为载体,打造集民俗休闲、观光旅游、美食体验、非遗美食博物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旅游名片。</p><p class="ql-block">历史景观</p><p class="ql-block">老城墙、顺城巷、护城河、古玩一条街、仿唐式建筑等等。</p> <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198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指示,开始在现址筹建新馆,1986年夏破土动工,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并定名现名。馆区占地 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6万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千平方米,展厅面积1.1万平方米。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201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评选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p> <p class="ql-block">  这里只游走了西安城南边和东边的主要场所,还有很多小巷子及西安城的西边和北边都没有走到。等待续集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