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7年守卫在昌马河大坝的武警甘肃总队执勤支队六中队一班荣立集体二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官兵精心拼成的“忠心向党”文化石是昌马河哨所营区一个亮点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昌马河水库大坝是昌马哨所官兵巡逻守护的重点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官兵们在昌马河哨所前认真学习报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哨所官兵们闲暇时刻的娱乐项目之一手风琴弹奏。虽然远离城市,生活单调孤独,但是他们把每一天都过的精彩。</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情系昌马河不只是她飞英若素、积琼叠玉、青绿碧透的美丽,不只是她清澈透明、泰然自若的性情;实在是因为从小喝着她的水长大,味蕾之上有抹不掉的感官记忆,实在是有一代代与深山为伴,默默奉献的核城人,一群风华正貌,用脚步丈量青春,用忠诚守卫着国家安全的中国军人,牵动着我敏感的神经,常常被他们感动着。</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离乡别母戍边行, 横渡边关赴核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苍茫戈壁地连天,飞沙走石鸟难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水龙藏地穿百里,守头护尾六连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朝暮孤独昌马坝,精忠敬业保甘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岁月悠悠蹉跎路,征途漫漫军旅情。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一位在昌马河上游坚守八年,几乎走遍了各个执勤点的一位退伍老兵马俊义的行军吟。</span>我曾通过老兵回忆了解到,六七十年代昌马上游的生活异常艰苦,“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野兔不落脚。”“向南看祁连山,向北看弋壁滩。”是这里的真情实景。住着四处漏风的低矮平房,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守着水线,生活用水还要靠盆端桶提,靠一部老式柴油发电机发电照明还常常停电而使用昏暗的煤油灯,吃不上新鲜疏菜,盐水煮黄豆、沙葱蘸酱油成了家常菜,连土豆白菜都经常供应不上,既便连队拉来了也只能吃几天,因无法储存烂掉了。许多人因营养不良患上了夜盲症。想修建个蓝球场改善一下单调枯燥业余生活,却因为不够组一个球队,蓝球场只好修了半个,沿用至今。报刊、家信送到执勤点“新闻成旧闻,急事成往事”。有的执勤点只有三个人,老兵对新兵说,“在这里执勤得找<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话说,郁闷了不想说就冲祁连山喊几嗓子,当心患上失语症。”甚至规定每人每天都要读一篇报,过时的也行。</span>有的人驻守上游多年没到过四〇四厂福利区,甚至没到过团部和营部。伴随他们的是戈壁的风沙和满天的星斗。1976年马俊义从条件相对较好的执勤点调到条件艰苦的四十三执勤点担任九班班长。尽管来之前已有思想准备,可面对恶劣环境和一摊子困难,还要解决人心不稳、情绪消沉的思想问题。他面临一场“退下来还是冲上去”的考验,这位已在执勤点守卫两年,光荣入党,立志建功军营的班长选择了迎着困难冲上去。他以身作则,带领全班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治理脏乱差的环境,整理内务,为战士烧水洗澡,定期理发洗衣服。班容班貌和战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解决吃菜难的问题,他还组织全班战士在营房周围圈地造田,从十几公里以外的玉门镇农民的田里拉粪土改良土壤,发动全班从河里拉水浇灌,除草护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所种的各种蔬菜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吃菜问题,还用巡逻车带给相邻执勤点改善伙食。他们还修建或自制简易的体育和文化设施,自掏腰包购置文体用品,执勤点面貌焕然一新。促进执勤巡逻和军事训练迈上了新台阶。九班在完成站岗巡逻的日常执勤外,坚持军事与体能训练,除了完成连队下达的各项训练指标,还自行安排训练任务,增加夜间射击的力度。在当年全团军事训练比武中,十多个课目取得了优秀成绩,夜间射击取得了全团第一的好成绩。九班当年荣立了集体三等功,受到团党委通报表扬。我常常想,他们的内心得多么强大,才能耐得住孤独寂寞,解得开郁闷愁苦;他们的肩膀得多么的坚实,才能扛得起生活的艰难和国防事业的重大责任。他们的胸怀得多么的宽广,才能装得下国事、家事,融得好家国忠孝啊!我曾经问过一些老兵是否抱怨或后悔过,他们的回答有着高度的相似“以前有过早点转业,早点离开这个荒凉苦寒之地的想法,现在感谢部队这个大熔炉,让我们焠火成钢。”我问:“是什么信念让你们能够承载那么多?”他们说:“谁让我们是军人呢?军人就要铁肩担道义。这个道义就是国家安全的需要!”他们在普通的执勤点上平凡着,但在精神层面上崇高着。我常常想,真正撼动人心灵的东西不正是这种责任和奉献精神吗?不正是这种家国情怀吗?</p><p class="ql-block"> 此后我的目光再也离不开昌马河,离不开昌马哨所和百里执勤点上看水护水的士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将新鲜疏菜分理放入保鲜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精心烹饪美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三公里全副武装奔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班长卢硕带领战士在视频监控盲区的嶙峋山石间艰难行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卢硕带着他无言的战友—金毛“豆豆”在河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军人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儿女情长,想家的时候马踏在山间吹奏口琴</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进入兴核强军的新时代,我依然心系核城,心系昌马河。哨所现在什么样了?守卫水线的官兵们还好吗?好在当代网络媒体发达,能让我在千里之外看到他们的英姿。2016年已更换了新编制的中国武警甘肃总队执勤支队六中支队一班十名卫兵在新建的哨所执勤。</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哨所的配套设施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学习室直角平面的纯平液晶电视可以收看全国100多个频道的卫星数字电视节目;大平台式的学习隔离间都配有液晶显示器电脑,战士们可以用以学习和查阅资料;营房宿舍制式衣橱里挂满了笔挺的军服,太阳能淋浴全天候开放。”</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勤装备的现代化使得哨所的伙食中西餐花样繁多,新鲜营养。彻底告别了过去每天土豆、白菜、萝卜、洋葱“四大名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装备的更新换代让我们强军兴军更有底气和信心。”该支队支队长同琨介绍,以前巡逻光靠我们的“铁脚板”,现在支队为哨所建起了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对昌马河周边进行全天候、全时段、全地域的实时监控。”</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新网-甘肃新闻》通讯员曹志刚2018年到昌马河哨所采访写下的文字,(2004年他曾在这里冒着严寒拍摄了《一条水线三个兵》的微电影,2005年在央视军事频道播出引起强烈反响),从上面的文字我看到昌马河设哨六十多年(接守防务五十多年)的沧桑巨变。可以告慰老兵的是:新一代官兵在经过脱茧之痛的磨练后,个个出落得优秀。他们用行为的改变证明了“在这里能找到最好的自己”,用军功章书写“坚守,是时间沉淀之后的心之所向”,“祖国的山河里有你我的青春”的誓言。</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一次巡逻期间,班长卢硕突然发现水流量出现异常。他顿生警觉,疾行数公里,赶至取水枢纽时,腿已被石头划伤。现场情况紧急:提升水闸的钢索和其他钢索绞在一起,值班工人解不开,急得满头大汗。卢硕抬脚就跳进寒冷的河水,借助腰间绳索,他爬至闸口附近,用2个多小时理顺了钢索,水闸顺利升起,成功排除了爆管险情,确保了基地输水管线的畅通,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人民网一《一个来了就不愿走了的哨所》)</b></p><p class="ql-block"> 2017年中国武警甘肃总队执勤支队六中队一班因此荣立集体二等功。近年还荣立两次集体三等功。官兵们说“这份荣耀值得全力去拼。”可这种荣耀感是安下心扎下根之后才能培养出来的。新兵刚来这里被沉重的失落感包裹着,郁闷的一天说不了几句话,想着这个地方不能待长,两年服役期满就走人。可班长卢硕,中士马踏已在这里坚守了八年,执勤一大队大队长马时兴对妻子说:“转业的事以后再说”,士兵马宏、何佳佳服役期满向中队打了继续服役,留在哨所的报告。昌马河哨所新一代官兵就是这样践行了班长卢硕不是名人的名言:“幸福,有时就是能在被需要的地方扎下根。”</p><p class="ql-block"> 我常想三十年社会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社会资讯发达,都市生活繁华喧嚣、光怪陆离,价值观多样多变,而大山里,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哨所的生活环境、设施装备已和山外没有什么差别,可精神上还是被孤独、寂寞、封闭所包围,这样一群生龙活虎的小伙子离群索居,坚守在大山深处,日复一日单调的巡逻站哨,军事训练,是什么让他们经受得起和前辈一样的严寒酷暑与孤独寂寞?看了他们的故事,我被一代又一代官兵传承的信念所震撼<b style="font-size: 18px;">“军人的使命是一样的,只有时刻准备好,才能在被需要时候挺身而出。”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又觉得其实他们并不孤独,他们“与昌马河长在了一起”,他们的身后矗立着祖国,他们已融入了祖国的壮丽山河。</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昌马一流淌在我心中的河,我生活了二十五年的核城的生命之源。那些一代又一代平凡而伟大的人和事,</span>栩栩如生地立在我的面前。它能惯穿我离开核城三十年的人生体验和人性感悟,令我内心生出一份崇高的美感。 这是金钱买不来的,是我人生中的幸事。</p><p class="ql-block"> 核城—昌马,就像“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无论岁月流逝世事怎样变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再也走不出她的怀抱。她停留在午夜恍惚的梦回里,她停留在时光烟云的顾盼中,她停留在年老时迷离的双眸之间,这些年我曾饱览祖国美丽的山川原野,徜徉在繁华的霓虹幻彩的都市,穿梭于熙熙攘攘的闹市街区,世界之大令我目不暇接,心中却只能装得下一个故乡。</p><p class="ql-block"> “ 离家以后</p><p class="ql-block"> 家就成了故乡</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也回不去</p><p class="ql-block"> 却也从未走出去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党日活动,哨所官兵佩带党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班战术训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卢硕这样鼓励战友—为今日训练之星点赞献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单兵射击训练—卢硕全神贯注的警惕瞄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文字:江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摄影:候崇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出图: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资料:《蘑菇云下的丰碑》 主编:李彦东人民网:《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哨所》(曹世凯、侯崇慧)</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2年8月20日于秦皇岛</span></p>